当仲永遇见AI(小说)
陈宇轩(22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1月21日 10版)
临近秋季招聘会,于化龙终于后知后觉地跟随同学的步伐,开始制作自己的简历。正当舍友们还在构思如何填充简历内容的时候,于化龙已经利用线上AI生成了一份内容精良、排版美观的简历。AI简历不仅雕章琢句,还帮他补充了部分技能类内容,如“精通python、java、c++等编程语言”“擅长PS、AE、FCP、C4D、PR等诸多专业软件的操作”“可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众人观之无不惊叹,问:“情况如实否?”于化龙一笑置之,只道:“不过是合理优化之举,无伤大雅”。众人慨叹其勇。
这份精美的简历为他敲开了几家科技“大厂”的大门,于化龙顺利进入了其中一家公司的线上面试的环节。正当屏幕另一端的面试官完成提问之际,倚靠在电脑一侧的手机AI已经同步完成了问题的语音录入,于化龙佯装思考,待AI对话页面中的文字答案输出完成后,他便一字不差地向面试官复述了AI的答案。几个来回过后,面试官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们认为您很适合这个岗位,入职通知书将在3个工作日后发送至您的邮箱……”至此,于化龙如释重负,躺倒在电竞椅上伸了个懒腰。
山外又是一重山。毕业答辩迫在眉睫,于化龙的毕业设计仍处在毫无头绪、一筹莫展的境地。他再次动用“AI之力”,生成论文框架后,从各路文献中寻找主题相关的论文,好一阵复制、粘贴、改写之下,终于拼凑出一篇上万字的毕业论文来。他再依照学校要求调整好格式并完成封面制作,这份“集百家之长”的论文在打印店顺利“付梓”。在于化龙看来,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不过是一场“无痛分娩”,当瞧见舍友们焦头烂额处理数据、编写程序、预约访谈对象时,他便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姿态提醒他们AI的妙用,众人闻之无不骇然,有好心者提醒其论文查重与答辩之严格,于化龙不过一副“死马当活马医”的作态,自称“此乃无奈之举”,又称“无人可匹敌人工智能”,而后悠然离去,开始了在本市某科技公司的职场生活。
初到公司时,于化龙因H大高才生的头衔深受组员信赖,他也因此得以参与部分技术攻关的一般项目,大家都期待着于化龙这一新鲜血液发挥应有的作用,为项目推进提供新动能。对于化龙而言,想要在短暂时间内弥合知识与实践的天堑显然不现实,更何况自己的知识基础并不算扎实,代码指令书写稍显费劲不说,一些复杂的术语与指示词他都不甚了解。借着临近毕业事务繁多的由头,他数次从部门会议中匆忙脱身,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露馅儿,平白砸了饭碗。
舍友见其悻悻而归,遂问缘由,于化龙只一味强调自己在公司所受任务之重大、前途之光明,丝毫不提其个中窘态。见此情形,众人便不再多问,各自就毕业设计开始忙碌。
于化龙迫不及待地将AI打开,根据组内任务安排键入相关指令。AI果然不负所托,基于大数据搜索与既往案例成果给出参考内容,于成龙大喜过望,赶紧又让AI做了一份汇报PPT,简单浏览一番后,就直接投递到了组长的邮箱中。他觉得这段时间一连串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AI的运用范围与存在的意义。这才是AI的意义,他想,我不过是个忠实的实用主义维护者,或者说,一个AI发展进程中坚定的推动者。他为自己安上一个冠冕堂皇的头衔,仿佛自己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才依赖AI,而只不过是为AI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适度让步。于化龙完全不会意料到,这一切的心安理得与风平浪静,将在不久之后的毕业开题报告与公司项目汇报大会中被彻底打碎。
“60%的重复率与20%的复写率。”于化龙的导师将论文狠狠拍在书案上,愠怒将他的眉毛掰成倒过来的“八”字,红色先点燃了双耳,而后是脸颊和脖颈。“这四年来你到底学了什么?你的毕业设计根本立不住脚,代码的规范性都无法保障,谈何设计?”
于化龙将双手反剪在身后,上排牙齿紧紧耕入下唇,竭力掩饰着自己的不安。“或许是查重系统的问题。”他说,“我确实有认真做设计……”
“我建议你回去再仔细翻看一下你的论文,认真跑一跑你写的代码,或许还来得及,我也不希望你因此延迟毕业。”于化龙的导师叹了口气,“你曾经是那样优秀的一个孩子……”
于化龙拿过书案上那沓布满红色批注与字迹的论文初稿,黯然离去。
下午的公司项目汇报大会上,组员们一个接一个上前讲述思路、展示任务分工成果,直到于化龙登场,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位H大的高才生身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与恐惧,加之手中的激光笔连续几次摁动都毫无反应,紧张之下,汗水开始自毛孔沁出,一种触电般的眩晕感随之向全身蔓延。
“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完善一下这些内容。这还只是初稿,我,大概几天,一些细节还比较粗糙,打磨还是有必要的……”于化龙有些语无伦次,主管与组长频频摇头,组员们开始相互耳语。他似乎听见那份AI制作的简历逐渐风化发脆的声音,悬在头顶上的“H大高才生”头衔也开始在众人的议论声中变得暗淡无光。
完蛋了。
晚上,组长跟于化龙通了个电话,大致内容是告知他昨晚上交的成果存在版权争议与剽窃嫌疑,这是科技公司在创新层面绝不能容忍的原则性问题,因而很遗憾地通知他未能通过本次试用考核。
挫折感从四面八方汇聚,雨点一般纷纷落下,将他先前自我哄骗的自大气焰浇了个透彻。周遭的舍友还在互相讨论着各自的毕业设计:格式调整、内容优化、程序运作、排版检查……于化龙似乎成了边缘人,那些先前紧密关联的一切早已渐渐被时间稀释,趋于疏淡。
可他们也曾是无涯学海上并肩前行的泛舟人。恍惚间,他似乎看见自己穿过时间的褶皱,回到大一时同舍友在宿舍轮番“杏坛讲学”的阶段。那时的他们都是从各省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虽还未摆脱高中时的习惯与稚气,但一腔求学的热情却如初升的红日般喷薄而出,照亮前行的路途。他们曾如此合拍。
分化产生于新的选择与尝试,当舍友们按照课业要求沉浸在图书馆和实验室时,他却渐渐迷失在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与人际交往中,他曾引以为傲的社交圈子此刻收紧在一个个沉寂的社群里,考研、求职、完成毕业设计,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阶段任务,他却还沉浸在以往在聊天群中一呼百应、在游戏竞技中被众星捧月的幻梦中,待此时回首,他才发现自己已错失了太多太多。导师的那句话如寂夜颤鸣的一记响铃,他的身心被命运的丝线细细缠绕在铃心处,只需微微拨弄,便止不住随之一阵又一阵地发颤——你曾经是那样优秀的一个孩子。
于化龙唤醒电脑,桌面仍停留在AI对话框的界面,光标在底部一下又一下地跃动着,等候使用者继续键入新的信息。他开始重新利用AI,但不再像先前那般贪图既有的成果输出,而是通过AI辅助自己完成知识整合与成果验证:
“帮我检测一下该段代码是否存在条件缺失或逻辑错误。”
“帮我优化该段英文摘要并标示具体修改位置。”
“帮我搜集该主题的相关论文并形成摘要合集。”
……
于化龙开始意识到工具的有效性固然可靠,但如若缺失了价值正当性的规范,工具理性的泛滥只会将人的主体性彻底吞噬,人不再为“工具的制造者与使用者”,而将沦为“被工具所规训的‘工具人’”。
那颗蒙尘的、求知的小小心脏,此刻开始缓慢恢复跳动,随着各项任务的不断推进,它的跳动越发有力,不断向大脑、向四肢泵出新鲜的血液——那个沉寂数年的积极而蓬勃的自我,在于化龙完成任务后的一声长吁中,终于发出了第一声啼哭。而后是新芽嫩枝的蓬生,前所未有的灵感和思绪在毕业答辩节点前的这段时光中挣出地面,开花结果。
舍友们也从未离他而去。他们围在于化龙的电脑前,为他指点迷津、提供建议。“毕业设计”这枚小小的果子渐渐丰腴起来,众人的浇灌使它营养充沛,几乎在下一刻就会变得硕大无朋。
在看完于化龙的二稿之后,他的导师是如此满意。当初他所看中的就是于化龙所具有的一股子灵气,而现在,他却一改先前对“天赋”的执着,突出了对于化龙努力成果的认可。
“优秀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天赋,优秀是绝大多数人努力之后形成的习惯。”于化龙的导师在屏幕的另一端往对话框中缓慢地敲下了这一行字,“我从未对你失望,在逆流的不断冲击之下,你终于越过龙门顺利‘化龙’了。”
在于化龙的推荐下,舍友们也开始利用AI辅助自己的论文写作,不论是英文摘要的拼写与语法检查、相关研究的搜寻还是破解代码设计的难题,AI在一定程度上为众人提供了可靠的援助,降低了隔空交流与人工搜集的时间成本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改进思路。
最终,于化龙顺利通过毕业答辩。于化龙,这个曾几经沉沦、于遮眼浮云中蹉跎的迷途者,终于在千磨万击中找回自己的初心,以勤奋成就了后起之秀勇跃“龙门”的自我蜕变。
在去往大礼堂的路上,众人谈起近段时间关于AI使用的情况与争议。
“跟人比起来还是差远了。”于化龙说。
“毕竟是人类创造的东西,还是不太成熟。”舍友说。
“但在很多地方还是帮了大忙的,不然我自己哪能这么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于化龙伸了个懒腰说道。
“你会怪AI吗?”舍友问。
“为什么要怪AI呢?”于化龙笑道。
“毕竟AI让你失去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舍友说。
“但AI也让我重新找回了理想的自己。”于化龙说,“AI不过是工具,问题始终在于我们自身不是吗?”
“还聊天呢?毕业典礼就要开始啦!”辅导员老师骑着电动车飞驰而过。
众人笑作一团,簇拥着往大礼堂跑去,一路上的蝉鸣被夏风串成一片,混杂着他们的笑声与打闹声,激扬出青春独有的乐章。
在一番“跌宕起伏”与“相爱相杀”之后,仲永与AI终于找到了最恰当的共存方式,他们将携手前行,走向未知的隐秘与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临近秋季招聘会,于化龙终于后知后觉地跟随同学的步伐,开始制作自己的简历。正当舍友们还在构思如何填充简历内容的时候,于化龙已经利用线上AI生成了一份内容精良、排版美观的简历。AI简历不仅雕章琢句,还帮他补充了部分技能类内容,如“精通python、java、c++等编程语言”“擅长PS、AE、FCP、C4D、PR等诸多专业软件的操作”“可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众人观之无不惊叹,问:“情况如实否?”于化龙一笑置之,只道:“不过是合理优化之举,无伤大雅”。众人慨叹其勇。
这份精美的简历为他敲开了几家科技“大厂”的大门,于化龙顺利进入了其中一家公司的线上面试的环节。正当屏幕另一端的面试官完成提问之际,倚靠在电脑一侧的手机AI已经同步完成了问题的语音录入,于化龙佯装思考,待AI对话页面中的文字答案输出完成后,他便一字不差地向面试官复述了AI的答案。几个来回过后,面试官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们认为您很适合这个岗位,入职通知书将在3个工作日后发送至您的邮箱……”至此,于化龙如释重负,躺倒在电竞椅上伸了个懒腰。
山外又是一重山。毕业答辩迫在眉睫,于化龙的毕业设计仍处在毫无头绪、一筹莫展的境地。他再次动用“AI之力”,生成论文框架后,从各路文献中寻找主题相关的论文,好一阵复制、粘贴、改写之下,终于拼凑出一篇上万字的毕业论文来。他再依照学校要求调整好格式并完成封面制作,这份“集百家之长”的论文在打印店顺利“付梓”。在于化龙看来,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不过是一场“无痛分娩”,当瞧见舍友们焦头烂额处理数据、编写程序、预约访谈对象时,他便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姿态提醒他们AI的妙用,众人闻之无不骇然,有好心者提醒其论文查重与答辩之严格,于化龙不过一副“死马当活马医”的作态,自称“此乃无奈之举”,又称“无人可匹敌人工智能”,而后悠然离去,开始了在本市某科技公司的职场生活。
初到公司时,于化龙因H大高才生的头衔深受组员信赖,他也因此得以参与部分技术攻关的一般项目,大家都期待着于化龙这一新鲜血液发挥应有的作用,为项目推进提供新动能。对于化龙而言,想要在短暂时间内弥合知识与实践的天堑显然不现实,更何况自己的知识基础并不算扎实,代码指令书写稍显费劲不说,一些复杂的术语与指示词他都不甚了解。借着临近毕业事务繁多的由头,他数次从部门会议中匆忙脱身,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露馅儿,平白砸了饭碗。
舍友见其悻悻而归,遂问缘由,于化龙只一味强调自己在公司所受任务之重大、前途之光明,丝毫不提其个中窘态。见此情形,众人便不再多问,各自就毕业设计开始忙碌。
于化龙迫不及待地将AI打开,根据组内任务安排键入相关指令。AI果然不负所托,基于大数据搜索与既往案例成果给出参考内容,于成龙大喜过望,赶紧又让AI做了一份汇报PPT,简单浏览一番后,就直接投递到了组长的邮箱中。他觉得这段时间一连串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AI的运用范围与存在的意义。这才是AI的意义,他想,我不过是个忠实的实用主义维护者,或者说,一个AI发展进程中坚定的推动者。他为自己安上一个冠冕堂皇的头衔,仿佛自己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才依赖AI,而只不过是为AI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适度让步。于化龙完全不会意料到,这一切的心安理得与风平浪静,将在不久之后的毕业开题报告与公司项目汇报大会中被彻底打碎。
“60%的重复率与20%的复写率。”于化龙的导师将论文狠狠拍在书案上,愠怒将他的眉毛掰成倒过来的“八”字,红色先点燃了双耳,而后是脸颊和脖颈。“这四年来你到底学了什么?你的毕业设计根本立不住脚,代码的规范性都无法保障,谈何设计?”
于化龙将双手反剪在身后,上排牙齿紧紧耕入下唇,竭力掩饰着自己的不安。“或许是查重系统的问题。”他说,“我确实有认真做设计……”
“我建议你回去再仔细翻看一下你的论文,认真跑一跑你写的代码,或许还来得及,我也不希望你因此延迟毕业。”于化龙的导师叹了口气,“你曾经是那样优秀的一个孩子……”
于化龙拿过书案上那沓布满红色批注与字迹的论文初稿,黯然离去。
下午的公司项目汇报大会上,组员们一个接一个上前讲述思路、展示任务分工成果,直到于化龙登场,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位H大的高才生身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与恐惧,加之手中的激光笔连续几次摁动都毫无反应,紧张之下,汗水开始自毛孔沁出,一种触电般的眩晕感随之向全身蔓延。
“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完善一下这些内容。这还只是初稿,我,大概几天,一些细节还比较粗糙,打磨还是有必要的……”于化龙有些语无伦次,主管与组长频频摇头,组员们开始相互耳语。他似乎听见那份AI制作的简历逐渐风化发脆的声音,悬在头顶上的“H大高才生”头衔也开始在众人的议论声中变得暗淡无光。
完蛋了。
晚上,组长跟于化龙通了个电话,大致内容是告知他昨晚上交的成果存在版权争议与剽窃嫌疑,这是科技公司在创新层面绝不能容忍的原则性问题,因而很遗憾地通知他未能通过本次试用考核。
挫折感从四面八方汇聚,雨点一般纷纷落下,将他先前自我哄骗的自大气焰浇了个透彻。周遭的舍友还在互相讨论着各自的毕业设计:格式调整、内容优化、程序运作、排版检查……于化龙似乎成了边缘人,那些先前紧密关联的一切早已渐渐被时间稀释,趋于疏淡。
可他们也曾是无涯学海上并肩前行的泛舟人。恍惚间,他似乎看见自己穿过时间的褶皱,回到大一时同舍友在宿舍轮番“杏坛讲学”的阶段。那时的他们都是从各省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虽还未摆脱高中时的习惯与稚气,但一腔求学的热情却如初升的红日般喷薄而出,照亮前行的路途。他们曾如此合拍。
分化产生于新的选择与尝试,当舍友们按照课业要求沉浸在图书馆和实验室时,他却渐渐迷失在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与人际交往中,他曾引以为傲的社交圈子此刻收紧在一个个沉寂的社群里,考研、求职、完成毕业设计,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阶段任务,他却还沉浸在以往在聊天群中一呼百应、在游戏竞技中被众星捧月的幻梦中,待此时回首,他才发现自己已错失了太多太多。导师的那句话如寂夜颤鸣的一记响铃,他的身心被命运的丝线细细缠绕在铃心处,只需微微拨弄,便止不住随之一阵又一阵地发颤——你曾经是那样优秀的一个孩子。
于化龙唤醒电脑,桌面仍停留在AI对话框的界面,光标在底部一下又一下地跃动着,等候使用者继续键入新的信息。他开始重新利用AI,但不再像先前那般贪图既有的成果输出,而是通过AI辅助自己完成知识整合与成果验证:
“帮我检测一下该段代码是否存在条件缺失或逻辑错误。”
“帮我优化该段英文摘要并标示具体修改位置。”
“帮我搜集该主题的相关论文并形成摘要合集。”
……
于化龙开始意识到工具的有效性固然可靠,但如若缺失了价值正当性的规范,工具理性的泛滥只会将人的主体性彻底吞噬,人不再为“工具的制造者与使用者”,而将沦为“被工具所规训的‘工具人’”。
那颗蒙尘的、求知的小小心脏,此刻开始缓慢恢复跳动,随着各项任务的不断推进,它的跳动越发有力,不断向大脑、向四肢泵出新鲜的血液——那个沉寂数年的积极而蓬勃的自我,在于化龙完成任务后的一声长吁中,终于发出了第一声啼哭。而后是新芽嫩枝的蓬生,前所未有的灵感和思绪在毕业答辩节点前的这段时光中挣出地面,开花结果。
舍友们也从未离他而去。他们围在于化龙的电脑前,为他指点迷津、提供建议。“毕业设计”这枚小小的果子渐渐丰腴起来,众人的浇灌使它营养充沛,几乎在下一刻就会变得硕大无朋。
在看完于化龙的二稿之后,他的导师是如此满意。当初他所看中的就是于化龙所具有的一股子灵气,而现在,他却一改先前对“天赋”的执着,突出了对于化龙努力成果的认可。
“优秀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天赋,优秀是绝大多数人努力之后形成的习惯。”于化龙的导师在屏幕的另一端往对话框中缓慢地敲下了这一行字,“我从未对你失望,在逆流的不断冲击之下,你终于越过龙门顺利‘化龙’了。”
在于化龙的推荐下,舍友们也开始利用AI辅助自己的论文写作,不论是英文摘要的拼写与语法检查、相关研究的搜寻还是破解代码设计的难题,AI在一定程度上为众人提供了可靠的援助,降低了隔空交流与人工搜集的时间成本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改进思路。
最终,于化龙顺利通过毕业答辩。于化龙,这个曾几经沉沦、于遮眼浮云中蹉跎的迷途者,终于在千磨万击中找回自己的初心,以勤奋成就了后起之秀勇跃“龙门”的自我蜕变。
在去往大礼堂的路上,众人谈起近段时间关于AI使用的情况与争议。
“跟人比起来还是差远了。”于化龙说。
“毕竟是人类创造的东西,还是不太成熟。”舍友说。
“但在很多地方还是帮了大忙的,不然我自己哪能这么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于化龙伸了个懒腰说道。
“你会怪AI吗?”舍友问。
“为什么要怪AI呢?”于化龙笑道。
“毕竟AI让你失去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舍友说。
“但AI也让我重新找回了理想的自己。”于化龙说,“AI不过是工具,问题始终在于我们自身不是吗?”
“还聊天呢?毕业典礼就要开始啦!”辅导员老师骑着电动车飞驰而过。
众人笑作一团,簇拥着往大礼堂跑去,一路上的蝉鸣被夏风串成一片,混杂着他们的笑声与打闹声,激扬出青春独有的乐章。
在一番“跌宕起伏”与“相爱相杀”之后,仲永与AI终于找到了最恰当的共存方式,他们将携手前行,走向未知的隐秘与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