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方就是远方(小说)
四川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学生 缪德锐(17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2月25日 01版)
“我要去外头。”持本一推开门就对婆婆张远方说道。
持本今年刚初中毕业,下半年就要去县城里的职业高中了。他早些年在村口的小学读书,走回家也就不到10分钟的时间。后来再大些了,便去了县里念中学。县里只有一所中学,就在城边和稻田交汇的地方。持本总喜欢望着稻田出神,他觉得望见稻田就好像窝进了父亲的怀里。去了县城之后,持本一周只能回一次家,还得先乘大巴车到镇上,再搭着村里熟人的摩托车到家。那车有些年头了,排量也不大,轰隆隆骑在泥土路上,倒也能赛过旁边的小型拖拉机。持本还有个哥哥,但在持本还念小学的时候就随着父母到省城“找活路”(四川方言,维持生活的门路、方法,泛指各种体力劳动)去了,一年也回来不到几次。家里平时只有婆婆张远方一个人,只有周末持本回来才难得稍微热闹点。
张远方出生在四川的农村里,后来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于是也就在那儿落了脚,安了家。村子离县城不近,平常最吵的也不过就是后院里的鸡打鸣,村口的狗叫两声。张远方家院子前还有一片蛙田,白天的太阳一走,田里的蛙就好像被解除了禁令般叫开了来。但这也算不上聒噪,倒是更像一种助眠的白噪声,让人感到舒适,像是听着母亲的耳语。张远方一生也没有出过县,打持本记事起,张远方就一直在村里。村子里走的最远的人是住在持本家背后的李家的孙女,说来倒也和持本家多少沾点亲戚,她早些年读书的时候出了县城,进过首都北京。平常时候,张远方把晚饭吃了,喂了鸡狗,再和邻里出去走走,这大概也就是张远方生活的全部了。
张远方这会儿正摆弄着灶台上崭新的电饭煲,那是持本的哥哥前几天刚寄回来的。“啥子安(四川方言,表示疑问),你要去哪里哇?”她面色如常地问道,还是像往常那样慈祥,满是皱纹的脸上却看不出一点涟漪。持本看见她在灶台旁弄着些什么,也就没理睬她无关紧要的问题了,把手上的东西往桌上一甩,迈步凑了过去。
“婆婆你在整啥子哦?”持本看着一旁畏手畏脚却又想弄出个名堂出来的张远方随,“这个你要这样子弄了嘛。”
“你把细(四川方言,小心谨慎、仔细)点,莫弄坏噶咾(四川方言,句末语气词),你哥哥才寄回来的。”
“你那么把细搞哪样嘛,又不得弄烂。”
“你娃就是不晓得爱惜东西。”
夏天已经只烂了个尾巴在这儿,天也比往常暗得早些了。村口那盏昏黄的大灯如约亮了起来,悬在夜里。那也算是村子里最高的一个地方了,赛过了村口小学操场上的那根旗杆。可那高傲的光线却始终不肯放下姿态,只是消散在了空中,好像只为了给离村的人一点仅有的牵挂,却又是比不上天上的月亮来得直接。
婆孙俩终究是没把那个新电饭煲整抻展(四川方言,这里指弄好、处理妥当),张远方便又收了起来,就是不知道下次打开那个盒子会是多久以后。这大概是她的一种习惯吧,总是喜欢把东西把细地收捡起来,放在一个可能连她自己第二天都找不到的地方,就让它一直躺在那,直到布满灰尘,直到所有人忘记。婆孙俩没有吃上新电饭煲煮出来的红苕稀饭,一碗连锅子面便做了晚餐。持本拉了张桌子在屋檐下,就着屋檐下的吊灯,吸着面条,简单,但也算作是一顿。张远方估计是想起了什么事,放下了筷子,也不管那筷子已经要从碗边滚落到地上,闭目想着。
嗦面声少了一半,院子里顿时显得空旷起来,风涌进来都算作是一位增添热闹的客人。等到持本将要把面嗦到见底时,张远方才慢悠悠地开口问道:“你说你要出去,你要去哪哇?”“我要去外头,走出这片谷子,要去省城,要进首都,要比李姐走得还要远。”持本斩钉截铁,甚至连嘴里的面还没吞下去就把这句话吐了出来。张远方脸上的皱纹愈深了些,好像是持本的话在她的脸上激起了波浪。“你走了那我咋办,我咋给你妈老汉(四川方言,父母)交代。”“我……我不晓得,反正我就是要去外头,我要走出这片稻田。”这次张远方没有再接话,又仰头歇着,脸上似乎在瞬间淡然了些。直到持本吃完,张远方都没再发出任何动静,就那么坐着,好像能到永远。
持本收拾完自己的碗筷起身回屋时,张远方才终于又开了口:“孙孙,你之前不是喜欢写诗吗?婆婆总是认不到,也读不了,你教我认嘛,好不好?”张远方用手撑着墙坐得立起了些,用她藏在皱纹中的双眼期待又有些渴求地问。持本不理解她什么意思,但也没有反对,松开了木桌沿,回身去房间找出了那个哥哥曾送给自己的笔记本,抱着本子便顺势在张远方身旁坐了下来,在腿上摊了开来。
“我念一句,你就跟着我念哈,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就是这样子教会我的。”
“好。”
“远方,远方。”
“远……方,远方。”张远方看起来认得很吃力,但也继续跟着念着。
“哪里才是远方?”
“哪……里……才是远……方。”
“原来爱的人不在身边,就是远方。”
“原……来爱……的人不在身……边就是远方。”
“好了,念完了。”说罢,持本便迅速合上了笔记本。“咋就完了,那下面不是还有一排嘛?”“你看错了,那是我写的日期。”持本有些心虚,眼神瞟着院子前的那片蛙田回答。
其实张远方不知道,这念的只是持本从歌里抄下来的词,而只有那最后一排是持本自己写的,还是写的她自己。持本也不知道,张远方其实早就看过他本子上的诗了,也多多少少认得些了。她当然也知道,那最后一句便是“张远方就是远方”。
持本见婆婆没再继续追问那诗的最后一排,便抱着本子独自回房间去了。院子里只剩下张远方一个人了,那碗自己没怎么吃的面已经不再冒着热气。没有了人声,田间各种声响便冒了出来,跳进耳朵里,好不热闹。张远方还是在听着蛙叫出神。那晚,谁也不知道屋檐下的吊灯什么时候黑的,谁也不知道她听了多少蛙鸣,数了多少星星。
村口的灯仍亮着,还是那么昏黄。院前的蛙还叫着,仍那么欢快。约莫6点的光景,持本已经起来有一会儿了,他往那个父亲曾用过的双肩包里一件一件地塞着东西。他不知道需要带些什么,所以几乎是把能想到的物件全都装了个遍,那个红色的又有些破旧的双肩包被他塞得满满当当。持本很喜欢这个包,每次背着的时候就感觉倚在了父亲的肩头,无论自己怎样放松,都不会因为失去平衡倒下。又过了约莫半个钟头,持本终于是把所有能想到的东西挤进背包。
他背着书包经过婆婆的房间的时候,对着张远方的房门小声地说了句“再见”,便推开门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持本,路上把细点!”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我要去外头。”持本一推开门就对婆婆张远方说道。
持本今年刚初中毕业,下半年就要去县城里的职业高中了。他早些年在村口的小学读书,走回家也就不到10分钟的时间。后来再大些了,便去了县里念中学。县里只有一所中学,就在城边和稻田交汇的地方。持本总喜欢望着稻田出神,他觉得望见稻田就好像窝进了父亲的怀里。去了县城之后,持本一周只能回一次家,还得先乘大巴车到镇上,再搭着村里熟人的摩托车到家。那车有些年头了,排量也不大,轰隆隆骑在泥土路上,倒也能赛过旁边的小型拖拉机。持本还有个哥哥,但在持本还念小学的时候就随着父母到省城“找活路”(四川方言,维持生活的门路、方法,泛指各种体力劳动)去了,一年也回来不到几次。家里平时只有婆婆张远方一个人,只有周末持本回来才难得稍微热闹点。
张远方出生在四川的农村里,后来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于是也就在那儿落了脚,安了家。村子离县城不近,平常最吵的也不过就是后院里的鸡打鸣,村口的狗叫两声。张远方家院子前还有一片蛙田,白天的太阳一走,田里的蛙就好像被解除了禁令般叫开了来。但这也算不上聒噪,倒是更像一种助眠的白噪声,让人感到舒适,像是听着母亲的耳语。张远方一生也没有出过县,打持本记事起,张远方就一直在村里。村子里走的最远的人是住在持本家背后的李家的孙女,说来倒也和持本家多少沾点亲戚,她早些年读书的时候出了县城,进过首都北京。平常时候,张远方把晚饭吃了,喂了鸡狗,再和邻里出去走走,这大概也就是张远方生活的全部了。
张远方这会儿正摆弄着灶台上崭新的电饭煲,那是持本的哥哥前几天刚寄回来的。“啥子安(四川方言,表示疑问),你要去哪里哇?”她面色如常地问道,还是像往常那样慈祥,满是皱纹的脸上却看不出一点涟漪。持本看见她在灶台旁弄着些什么,也就没理睬她无关紧要的问题了,把手上的东西往桌上一甩,迈步凑了过去。
“婆婆你在整啥子哦?”持本看着一旁畏手畏脚却又想弄出个名堂出来的张远方随,“这个你要这样子弄了嘛。”
“你把细(四川方言,小心谨慎、仔细)点,莫弄坏噶咾(四川方言,句末语气词),你哥哥才寄回来的。”
“你那么把细搞哪样嘛,又不得弄烂。”
“你娃就是不晓得爱惜东西。”
夏天已经只烂了个尾巴在这儿,天也比往常暗得早些了。村口那盏昏黄的大灯如约亮了起来,悬在夜里。那也算是村子里最高的一个地方了,赛过了村口小学操场上的那根旗杆。可那高傲的光线却始终不肯放下姿态,只是消散在了空中,好像只为了给离村的人一点仅有的牵挂,却又是比不上天上的月亮来得直接。
婆孙俩终究是没把那个新电饭煲整抻展(四川方言,这里指弄好、处理妥当),张远方便又收了起来,就是不知道下次打开那个盒子会是多久以后。这大概是她的一种习惯吧,总是喜欢把东西把细地收捡起来,放在一个可能连她自己第二天都找不到的地方,就让它一直躺在那,直到布满灰尘,直到所有人忘记。婆孙俩没有吃上新电饭煲煮出来的红苕稀饭,一碗连锅子面便做了晚餐。持本拉了张桌子在屋檐下,就着屋檐下的吊灯,吸着面条,简单,但也算作是一顿。张远方估计是想起了什么事,放下了筷子,也不管那筷子已经要从碗边滚落到地上,闭目想着。
嗦面声少了一半,院子里顿时显得空旷起来,风涌进来都算作是一位增添热闹的客人。等到持本将要把面嗦到见底时,张远方才慢悠悠地开口问道:“你说你要出去,你要去哪哇?”“我要去外头,走出这片谷子,要去省城,要进首都,要比李姐走得还要远。”持本斩钉截铁,甚至连嘴里的面还没吞下去就把这句话吐了出来。张远方脸上的皱纹愈深了些,好像是持本的话在她的脸上激起了波浪。“你走了那我咋办,我咋给你妈老汉(四川方言,父母)交代。”“我……我不晓得,反正我就是要去外头,我要走出这片稻田。”这次张远方没有再接话,又仰头歇着,脸上似乎在瞬间淡然了些。直到持本吃完,张远方都没再发出任何动静,就那么坐着,好像能到永远。
持本收拾完自己的碗筷起身回屋时,张远方才终于又开了口:“孙孙,你之前不是喜欢写诗吗?婆婆总是认不到,也读不了,你教我认嘛,好不好?”张远方用手撑着墙坐得立起了些,用她藏在皱纹中的双眼期待又有些渴求地问。持本不理解她什么意思,但也没有反对,松开了木桌沿,回身去房间找出了那个哥哥曾送给自己的笔记本,抱着本子便顺势在张远方身旁坐了下来,在腿上摊了开来。
“我念一句,你就跟着我念哈,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就是这样子教会我的。”
“好。”
“远方,远方。”
“远……方,远方。”张远方看起来认得很吃力,但也继续跟着念着。
“哪里才是远方?”
“哪……里……才是远……方。”
“原来爱的人不在身边,就是远方。”
“原……来爱……的人不在身……边就是远方。”
“好了,念完了。”说罢,持本便迅速合上了笔记本。“咋就完了,那下面不是还有一排嘛?”“你看错了,那是我写的日期。”持本有些心虚,眼神瞟着院子前的那片蛙田回答。
其实张远方不知道,这念的只是持本从歌里抄下来的词,而只有那最后一排是持本自己写的,还是写的她自己。持本也不知道,张远方其实早就看过他本子上的诗了,也多多少少认得些了。她当然也知道,那最后一句便是“张远方就是远方”。
持本见婆婆没再继续追问那诗的最后一排,便抱着本子独自回房间去了。院子里只剩下张远方一个人了,那碗自己没怎么吃的面已经不再冒着热气。没有了人声,田间各种声响便冒了出来,跳进耳朵里,好不热闹。张远方还是在听着蛙叫出神。那晚,谁也不知道屋檐下的吊灯什么时候黑的,谁也不知道她听了多少蛙鸣,数了多少星星。
村口的灯仍亮着,还是那么昏黄。院前的蛙还叫着,仍那么欢快。约莫6点的光景,持本已经起来有一会儿了,他往那个父亲曾用过的双肩包里一件一件地塞着东西。他不知道需要带些什么,所以几乎是把能想到的物件全都装了个遍,那个红色的又有些破旧的双肩包被他塞得满满当当。持本很喜欢这个包,每次背着的时候就感觉倚在了父亲的肩头,无论自己怎样放松,都不会因为失去平衡倒下。又过了约莫半个钟头,持本终于是把所有能想到的东西挤进背包。
他背着书包经过婆婆的房间的时候,对着张远方的房门小声地说了句“再见”,便推开门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持本,路上把细点!”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