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大街小巷被喜庆的红色所包裹,处处张灯结彩,阖家团圆的欢声笑语如灵动音符,交织成一曲幸福的乐章,在空气中肆意流淌。这本是一个被温馨与喜悦填满的时节,岁月似应温柔以待,让美好不断延续。然而,大年初二的那个夜晚,命运却陡然露出狰狞獠牙,毫无征兆地撕开一道令人心碎的裂口。

  “华小克病逝了……”这个消息宛如一道携着无尽寒意的黑色闪电,刹那间划破了我生活的宁静苍穹,将我从温暖的现实世界,狠狠拽入了悲痛的无底深渊。那一刻,周遭的一切都仿佛凝固,时间停止了流动,我的大脑瞬间陷入一片空白,手中的物件悄然坠地,而我则如遭雷击,呆立原地,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到近乎荒诞的事实。就在几天之前,我们还在微信上交流,打算今年将波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卡尔丘克请到中国,与中国作家进行一场“小说应该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下午茶”。她说,太好了,那我做方案。她总是这样主动找活儿干,她的每一句话里,都满溢着对生活的炽热挚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可转瞬之间,一切竟已物是人非,徒留我在这冰冷的现实中,独自面对这难以承受的失去。

  我颤抖着指尖,带着一丝侥幸与不愿相信,再次点开微信,确认那条刺痛人心的消息:“沉痛告知各位亲友,华小克老师已于公元2025年1月30日14:00因病离世,享年65岁。”每一个字,此刻都似被赋予了千斤重量,如同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刀刃,直直地刺向我的心脏,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一幕幕过往,如汹涌潮水般,不受阻拦地涌上心头,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得如同昨日刚刚发生,让我产生一种她从未真正离开的错觉。

  回溯到1993年那个秋高气爽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我堆满来稿的办公桌上。我在如山的稿件中,不经意间翻开了一篇小散文。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复杂情节,只是用质朴无华却饱含深情的文字,娓娓讲述着炼油厂一位老师傅关怀徒弟的平凡日常。然而,正是这份不加雕琢的纯粹与真诚,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温暖光芒,直直地照进了我的心底,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看到文章末尾,端端正正写着“华小克”3个字。稿子顺利发表在《中国化工报》副刊后,我们之间开始了频繁的稿件往来。无论作品最终是被录用,还是无奈退稿,她始终保持着谦逊有礼的态度,执着坚定地追逐着自己的文学梦想。一封封饱含着她满腔热情的信件,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我手中,让我真切且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对文学那份纯粹到极致的热爱。就像她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文学是我一生坚定不移的信仰,我愿穷尽一生,用文字去细腻记录生活里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让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微光,在笔下永恒闪耀。”

  1996年夏天的一个上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传达室打来电话说有位叫华小克的作者来访,电话刚刚挂断她已经出现在办公室门前,那爽朗明快的东北口音,以及热情似火、极具感染力的笑声,便如同一股春风,瞬间吹散了初次见面时的陌生与拘谨。“我来北京打工啦,今天特地来看看老师。”她的话语里满是真诚与率直,那一刻,我们仿佛不是初次相见的陌生人,而是阔别已久的老友。从那以后,我们的生活轨迹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集,无论是热闹非凡的文学活动现场,还是充满挑战的报社写作任务,总能看到她积极踊跃、全力以赴的身影。她常把“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只要肯付出努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挂在嘴边,而她也确实用日复一日的行动,完美地践行着这句座右铭。

  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每一次活动的策划筹备,她都全身心投入,绞尽脑汁地构思,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推陈出新、精彩纷呈;每一篇稿件的编辑打磨,她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以近乎苛刻的标准,对每一个字词、每一处标点都精益求精。她常说:“细节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文字是有灵魂的,我们对待它,必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容不得半点敷衍与懈怠。”也正是因为她这种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她的编辑才华和深厚文学素养得以充分展现,让众多经她妙手编辑的作品,都如同被赋予了新生。

  2015年的新疆采风之旅,更是让我对她有了全新且更为深刻的认识。那次,她虽是以作家的身份参与活动,但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起,她便主动承担起了工作人员的重任,默默为整个团队的顺利出行和活动开展付出着。天还未亮,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她就已悄然起身,忙碌起来。她轻声却又坚定地提醒大家按时吃早餐,准时上车,那独具特色的东北话,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驱散了旅途的困倦;采风过程中,她又总是背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与美景之间,不辞辛劳地为大家拍照留念,用镜头定格下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面对旅途中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她总是能保持沉着冷静,用她那过人的智慧和无尽的耐心,巧妙地化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当同行的作家们都夸她时,她总拿出我讲的话回应:“赵主编说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是一个整体,只有互相帮助、携手共进,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她的热情似火、细致入微,就像冬日里的暖阳,夏日里的清风,让整个团队都沉浸在如家人般温暖的氛围之中,每一个成员都能真切感受到那份来自她的关怀与支持。

  去年1月,我们计划前往尼泊尔采访中国援建企业的故事。那一次充满挑战,首次以中国作家名义采访中国援建企业,我说是新丝路文学艺术首旅,需要大家自费参加,她是第一位支持此次活动的作家。当时我们遇到的不仅仅是经费问题,还有环境陌生、采访任务繁重等,但华小克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担负起策划组织工作。在尼泊尔的日子里,她充分发挥自己的热情与无怨无悔的工作作风,与当地的工作人员和援建企业的员工们打成一片。她深入施工现场,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援建者挥洒汗水的身影,以及他们为促进两国友谊、推动当地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她每天采访回来都要先撰写新闻报道,有时我接到她发来的稿子已经是‌凌晨。

  华小克在出版领域有着不凡的成绩。每次组织书稿她都从精心编审稿件,谨慎挑选合作出版社,再到对书籍设计排版的每一个细节严格把关,她都亲力亲为,全身心投入其中。她与出版社的编辑反复沟通、深入交流,每一个创意的提出,每一次修改的建议,都饱含着她对出版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一本本凝聚着她无数心血与汗水的著作顺利出版,每一本书都像是她孕育的孩子,承载着她对文学的热爱与对读者的责任。她总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仿佛拥有一颗能感知他人需求的心灵,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不计回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让这个世界多一分温暖,就是给自己多一份幸福。”

  华小克对未来的文化交流事业,有着诸多生动且充满希望的期许。有一次,我们在筹备一场小型的中外作家交流座谈会,场地选在一个充满古韵的安静四合院。布置场地时,她站在院子中央,眼中闪烁着熠熠星光,兴奋地一边比划一边说道:“我真心希望以后这样的交流活动能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宏大。不仅仅局限在北京,还要在全国各个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遍地开花。让外国作家走进中国的千年古镇,漫步在青石板路上,静静感受那悠悠岁月沉淀下来的历史韵味;走进少数民族聚居地,亲身参与独特的民俗活动,深度体验那些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然后,他们能将这些珍贵而独特的体验,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让世界通过他们的作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光彩。”

  还有一次在为云南作家李梦薇召开作品研讨会之前,大家在讨论方案时,她神情专注而认真,语气中满是坚定与期待:“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多种语言,跨越千山万水,送到世界各国孩子们的手中。我仿佛已经能看到,在地球另一端的某个宁静小镇图书馆里,金发碧眼的孩子坐在洒满阳光的角落,捧着我们中国的儿童绘本,小脸上满是被故事深深吸引的神情,沉浸在充满东方智慧的奇妙世界里。这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能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中种下对中国文化热爱的种子,让友谊的桥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华小克用热情似火的性格和真诚待人的品质,如磁石般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专业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如强劲的引擎,推动着文化交流事业的巨轮不断破浪前行。她的乐观积极,如同穿透阴霾的阳光,照亮了我们在文化交流道路上前行的方向;她的勤奋努力,好似激昂奋进的号角,激励着我们在文学的征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奋勇向前。

  如今,她却突然离开了我们,只留给我们无尽的悲痛和绵延不绝的思念。还有太多的宏伟计划,我们尚未一起去完成;还有太多掏心掏肺的话语,我们未曾来得及诉说。但我深知,她的一生,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她是一个真正心怀大爱的善良之人。她的离去,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也让我明白,有些遗憾一旦产生,便如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永远留在了心间。

  但我始终坚信,华小克的敬业精神永远不会消逝,它将鼓励着年轻人,这无疑是榜样的力量,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闪耀。她的作品将继续在世间流传,化作滋养心灵的清泉,润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的奉献精神,将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间,激励着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永不放弃,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华小克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只是远行了,我们永远会铭记着她,只要天上的星星明亮着,她便永远不会离开我们。

  痛悼华小克

  忆昔初逢墨韵间,

  小文质朴意绵绵。

  勤耕笔砚情无尽,

  奋勉文坛志愈坚。

  每念采风同揽胜,

  常思谋业共攻坚。

  奈何骤逝音容杳,

  德范长垂耀九天。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