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余秋雨先生心底的山水,是一种“人文山水”。当文化映衬在古迹上时,他所见到的绝不是死去历史的一角,而是仍富有生机的人文精神的演绎。《文化苦旅》的苦,不在路程艰难,而在于对已故历史的繁华眺望之后的落寞,在于对难以改变的历史事实的痛心。
如果一个人不曾深切地爱慕那历史文化熏染着的“人文山水”,他不会辞去领导职务,不会为历史上的一处繁华而欣喜,也不会替那被人们抛弃的艺术落泪。他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正是贮存在这山重水复、苍苍茫茫的大地上。”他悟了,便带着对中华文化最深切的热爱,独自踏上了寻访中华文明之路。
余秋雨不仅是文化的探寻者,更是文化的发扬与践行者。他因对文化的渴求而重返青春,又再次被古迹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所折服,于是创作出新的具有深邃思想的《文化苦旅》。且看那都江堰狂傲的水流,以强悍的生命力冲撞着坚坝,却最终驯顺在李冰的大拙大巧之下。未必最抽象最高雅的才配称为艺术,田间老农的思维也可以进入最清澈的人类学思考。艺术,本就是文化中最为精华的一部分。一个守护天府之国2000年的创举,难道不是极朴实也极悠久的艺术吗?
可惜,并非每一种艺术都能让人时刻感受到它的价值,更多的是像它依赖的文化一样静默在空气里。莫高窟的藏经洞里,三个人密谋将中华文化的瑰宝“贱卖”给国外。事情早已过去,可是,为什么莫高窟的藏经洞里却还隐隐传出呼唤孩子的声音?鲜有人去注意那经文的散失,强盗的罪恶似乎已被历史所掩埋。但是,作者听到了。于是他为这遭人劫掠的孩子作传,让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艺术,没有死在无人注意的角落。
文化的造物之一是艺术,而艺术总伴随自然山水的启迪。余秋雨所探求的“人文山水”,既为自然的造物动容,更为其蕴含的人文力量而震撼。像《沙园隐泉》里,余秋雨说,沙漠里踩着别人的脚印是难以前进的,唯有自己走出一条路来。看那高大的沙山挡住前路,越过之时,山上便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串脚印。即便这脚印很快随风而逝,可当你到达山顶之际,心中响起的天乐般的梵呗,却是这风景与人之信仰的共鸣。更让他为之一颤的,是山下那冲破了漫天飞沙、抵御住夜半飓风的月牙泉。于是他惊险下山,抛却登顶的自傲,来到了泉边。泉边老尼幽幽道,这里本有寺,寺毁于20年前。可人长守于此又何止20年?是人的清净自守赋予这自然造物以美。有了寺庙,有了老尼,有了余先生的发掘,月牙泉才成为人文艺术的一部分。可是,倘若人不在乎先祖们的造物,那么艺术与文化也会丧失。若百年后的泉边无人持守,《沙园隐泉》也被人遗忘,那么文化的足迹无须风沙掩埋便消失了。
文化需要保存,艺术的灵魂也不能散失。看阳关雪下沉寂的坟堆,战士的英灵寂寞在胡笳羌笛声的消散中;观贵池山区似乎完好的傩仪,热情的面具下却丧失了宝贵的真诚;而阅览柳侯祠里留下的碑文,普天之下却仍存有那一脉异音。
文化赋予艺术历史性,同时也给予了艺术时代性。我们尽可能地保存过去的文化,也要让现在的精神信仰去指导我们创造当代的“人文山水”。余秋雨探寻了历史文化,所作的《文化苦旅》却成为新的艺术。在过去中深究,在现实中反思。这是余秋雨的脚步,也是文化的脚步。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