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
冯渊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3月11日 13版)
2024年8月中旬,上海书展期间,我有一本小书参展,朋友也推出一本书邀我做嘉宾,天气炎热,连续两天都要赶到延安中路1000号。这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储书婷,她说她的女儿在上海上班,最近遇到一点麻烦,需要找个医生看看。问我能不能帮忙。
我立即应承下来,约好了书展活动一结束,就带她们母女去找我熟悉的医生朋友。
储书婷是我40年前的师范同学。同学4年,我们讲的话可能不超过4句,几十年不见,不是因为微信,早就相忘于人海。为什么我瞬间就答应了她呢?
她们对静安区这一带不是很熟悉,我约好了先见面,再一起到嘉里中心地下停车场开车。打电话时,我告诉她建筑物的标志时,有个女士也在我对面打电话,我迎上前去,女士挥手否定了我的想象,我对着她的背影看了一会儿,应该是这个样子吧?过了不久,她们母女终于出现,储书婷的样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上车后,我问清了孩子的情况,我们两人说话,似乎上周才见过面,很熟络。座椅上有我刚出版的新书,我本想送她一册,瞬间就收敛了这个念头。此刻,她不需要这些。
医生朋友在浦东,好一会儿才赶到。挂号,就诊,整个下午我陪着她们,直到一切检查诊断结束。
我们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说着闲话,才知道她的父母20多年前就去世了。她的父母是上海人,20世纪60年代下放到安徽乡下,上世纪80年代按照政策,她未考取学校的妹妹十几岁就将户口迁回上海,有了工作,现在已经退休。她15岁考上师范,不属于政策照顾的范畴,一辈子就留在了乡下。现在女儿在上海上班,没有户口,没有房子,反成了异乡人。储书婷反复说:你看,我考上了,反而是坏事,失去了一切机会。我原以为她父母尚在,怎么着也会照顾外孙女一下,现在看来,这个小姑娘在上海没有什么故乡感了。
有些同学,多年后重逢,仿佛从未分开,还是当初同学时的那种陌生感。经历了岁月,才知道倾盖如故与白首如新的意思。有些人,注定了白首如新,相逢就是陌路。储书婷算哪一种呢?
哪一种都不算。
上学时,她是班里的文艺委员。她的衣服永远光鲜、时尚。她的笑容一直开朗、明媚,但距离我很遥远。我就是做梦,也不会梦见她。我们没有交集。人和人就是这样,并非因为同学、同乡、同事就一定有交谊。
但她绝非可以忽略的角色。全校没有人不知道她。美丽的女生,在十七八岁的校园,怎么会被湮没?
有很多男生在谈论她,关注她,为她痛苦,为她欣悦。
我不在此列。我是一只丑小鸭吗?也不全是。
尽管如此,她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所有的流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万水千山总是情,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
这些音乐在后续的岁月响起来,我就想起了她。她站在黑板前,教我们唱歌。她的姿态比音乐老师更自如,她一遍一遍教唱,不厌其烦。坐在课桌前的男生,双目炯炯的很多。我像一名很乖的小学生,常为跟不上节奏苦恼,心无旁骛。
那时的歌谱几乎靠手抄,钢板刻印传播,有时仅凭听音记词,不免出现讹误。如上面的歌词中有一句“在我心中重千斤”,她一开始教我们唱“在我心中同前进”,长江黄河似乎可以前进,长城黄山怎么前进?也许是修辞吧,我没有多想,就抄在笔记本上。过了几天,她再教我们唱时,改过来了。她说话大大方方,改正错误也清清爽爽。
一群人里,大家总会偶尔相逢,譬如在小路上迎面相遇;两个人有意识地找机会单独相处,就从人群里分离出来了,这一定是趣味相投,有共同的话语和情绪。许多同学、同事,属于前一种情况,多年共事,也只是熟悉的陌生人。而能邀约一起吃饭、一块看电影、一同散步的人,就是朋友了。
我和储书婷不是朋友。储书婷是一个明亮的存在,即使不是朋友,她的歌声、笑容,她举止中不同其他女生的自然大方,还是在默默影响我。她向我泄露了熟悉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天地,那里溪流的味道,森林的气息,跟我们现在读书的这座小城的味道不一样。我们这座小城有一家农药厂,每周总有一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苦涩的、闷闷的臭味里。在街上散步久了,人会头疼。储书婷不一样,她一出现,就是微笑,有点高远的微笑。她走过去,小城的那种苦味都淡了。她和男生说话似乎没有性别意识,许多男生被她的微笑俘虏,当然,她也有十六七岁女生小小的心机、虚荣,因而不少男生为她失眠。
如果校园是贫瘠的花园,狗尾巴草丛生,几朵零星的小花瑟瑟开着,她就是一朵鲜艳的、盛开的百合。我就是一个盲人,也能闻到百合沁人心脾的花香。
一些男生,一些日子里,曾经和她一起散步、说笑,然后,就无疾而终。漂亮的女生,在同龄人眼里,总是有点冷酷;这正如自卑的姑娘,有时候显得特别善良。这都不关我的事。大家在暗中讨论,储书婷,她到底要遇到一个什么样的男生呀?
4年很快过去了。大家都回到了原来的县城、乡镇。每个人开始他真实、粗粝的人生。
在手机尚未普及、网络还未兴起的年代,我们像浮萍被流水冲散,虽然相去不过百里,似乎也可以形容为天各一方。消息的阻隔放大了空间距离,而且,本无深切交往的人,散在各个角落,各安其分,不是正好吗?
但仍然传来一些零碎的消息,听说她嫁给了一位学长,生活很平凡。有些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有些人感叹,哈,也不过如此。
我想,还能怎样呢?她身边,有适合她的人吗?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得爱,才敢如此大胆地选择,有时候可能选错了。等我们真的懂得爱是怎么回事,已经不再有勇气去爱了。生活,就是苟且、妥协和迁延。
我只是起了一点感慨的火星,很快就被自己生活中的飘风吹灭。我还没有能力为别人的爱情操心。
重逢时我们没有说同学时代的生活,没有信息源。只说现在,说她女儿的事。在哪个国家留学,学的什么专业,这次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处理的等等。我尽力慰勉,为她宽心。她视我为陌生故乡的熟人,我带着少年时代的记忆,有时不免将她看成多年前花园里的百合。
女儿去拿药,她立即追过去,陪着女儿。医生说,让孩子去,都多大的人了,不要啥事都包办。她有点不好意思,笑着退回来。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脸,白皙、干瘦,模样大致如昨,只是失去了鲜润的水分,不免憔悴。我也从她的眼睛里看我自己,当初那个纤瘦的小男孩,如今身形开始臃肿起来,面部就像热了好几次的馒头,胮了。不到20岁分开的同学,年过半百重逢,彼此的眼睛里肯定都是惊讶,只是彼此都尽量将惊讶的成分压到最低。
那次别后,储书婷给我发来微信,表示感谢。又问我的住址,要给我快递故乡的茶叶。我都婉拒。她说,要么这样,过年回老家,经过我们小镇,一定过来喝口茶。
我确实要经过她生活的小镇,她心意诚恳,我不好再推辞。腊月里交通拥堵,我晚上从高速下来,入住小镇宾馆。第二天发信告诉她。她已经定好了小镇最好的饭店,我打电话喊来了上铺的兄弟,当年的班长,现在是这个县的领导。大家坐定,终于看到了储书婷的先生,一个刚退休的乡镇教师,我们的学长。
寒暄,饮酒。我因为还要开车,就没有端杯。学长很失望,但不减热情。我们不熟,场面不是很热闹,但酒让人很快熟络起来。
学长很快就微醺了。他先是埋怨女儿不听话,“干吗留在上海,上海有什么好?就在我们镇上,找个合适的工作,我天天能看到,就好。”
然后又对当了领导的同学说,“看有什么合适的机会,推荐一下。”
储书婷想拦住他,说,“女儿有女儿的想法,年轻人嘛。”
很难拦住一个酒饮微醺的人的话头。他转而热情地邀请我暑假来钓鱼,他要带我去附近的一个小镇,也在长江边上,那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里盛产鰕虎鱼。我听不清,他在微信上搜出来给我看,“就是这两个字,鰕虎,认得吧?”
我没见过这种鱼,也没听说过,确实感到好奇。
他很开心,向我详细介绍这种鱼喜欢在清澈流动的水里生活,最好河底是细砂。他太熟悉那个小镇、那条河、那些鱼,刚见面时的陌生感全部消失了,他不断拍着我的肩头说,“暑假来,我们一起去钓鱼。鰕虎鱼,记住了吧?”
储书婷坐在桌子的另一端,对我说,他喝多了,平时他不喝酒,今天见了老同学,开心。
“我们这些人,就在小镇过小日子,不像你,一直努力,你是我们班一个励志的典范。”储书婷对我说。
我如果也微醺了,可能会客气几句,但我滴酒未沾,听了她这段话,一时不知说什么。
小时候的印象在岁月里沉淀,中间几十年的岁月彼此没有任何联系,能记住的还是对方少年时的样子。突然相逢,我们不适应对方的变化,尤其是这种变化超出了预期,我们在记忆里挣扎,明明看到了,还是不能适应。
我并不了解她的少女时代,只能凭粗略的印象推测她如今的生活。她也从未关注过少年时代的我,只能从我今天的外在形态用“励志”概括我的经历。
我能感受到她真诚感谢的心思,她在我的车厢里塞满了土特产,但我又生生看到了我们之间的错位。人和人的相遇、理解是多么难啊,尽管我们各自怀着善良的愿望,想向对方打开自己,可是,有时候探头朝里一望,发现对方的心里原来空空落落。
是我们的观察与接近的时机发生错位了吗?
谁知道。
责任编辑:周伟
2024年8月中旬,上海书展期间,我有一本小书参展,朋友也推出一本书邀我做嘉宾,天气炎热,连续两天都要赶到延安中路1000号。这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储书婷,她说她的女儿在上海上班,最近遇到一点麻烦,需要找个医生看看。问我能不能帮忙。
我立即应承下来,约好了书展活动一结束,就带她们母女去找我熟悉的医生朋友。
储书婷是我40年前的师范同学。同学4年,我们讲的话可能不超过4句,几十年不见,不是因为微信,早就相忘于人海。为什么我瞬间就答应了她呢?
她们对静安区这一带不是很熟悉,我约好了先见面,再一起到嘉里中心地下停车场开车。打电话时,我告诉她建筑物的标志时,有个女士也在我对面打电话,我迎上前去,女士挥手否定了我的想象,我对着她的背影看了一会儿,应该是这个样子吧?过了不久,她们母女终于出现,储书婷的样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上车后,我问清了孩子的情况,我们两人说话,似乎上周才见过面,很熟络。座椅上有我刚出版的新书,我本想送她一册,瞬间就收敛了这个念头。此刻,她不需要这些。
医生朋友在浦东,好一会儿才赶到。挂号,就诊,整个下午我陪着她们,直到一切检查诊断结束。
我们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说着闲话,才知道她的父母20多年前就去世了。她的父母是上海人,20世纪60年代下放到安徽乡下,上世纪80年代按照政策,她未考取学校的妹妹十几岁就将户口迁回上海,有了工作,现在已经退休。她15岁考上师范,不属于政策照顾的范畴,一辈子就留在了乡下。现在女儿在上海上班,没有户口,没有房子,反成了异乡人。储书婷反复说:你看,我考上了,反而是坏事,失去了一切机会。我原以为她父母尚在,怎么着也会照顾外孙女一下,现在看来,这个小姑娘在上海没有什么故乡感了。
有些同学,多年后重逢,仿佛从未分开,还是当初同学时的那种陌生感。经历了岁月,才知道倾盖如故与白首如新的意思。有些人,注定了白首如新,相逢就是陌路。储书婷算哪一种呢?
哪一种都不算。
上学时,她是班里的文艺委员。她的衣服永远光鲜、时尚。她的笑容一直开朗、明媚,但距离我很遥远。我就是做梦,也不会梦见她。我们没有交集。人和人就是这样,并非因为同学、同乡、同事就一定有交谊。
但她绝非可以忽略的角色。全校没有人不知道她。美丽的女生,在十七八岁的校园,怎么会被湮没?
有很多男生在谈论她,关注她,为她痛苦,为她欣悦。
我不在此列。我是一只丑小鸭吗?也不全是。
尽管如此,她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所有的流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万水千山总是情,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
这些音乐在后续的岁月响起来,我就想起了她。她站在黑板前,教我们唱歌。她的姿态比音乐老师更自如,她一遍一遍教唱,不厌其烦。坐在课桌前的男生,双目炯炯的很多。我像一名很乖的小学生,常为跟不上节奏苦恼,心无旁骛。
那时的歌谱几乎靠手抄,钢板刻印传播,有时仅凭听音记词,不免出现讹误。如上面的歌词中有一句“在我心中重千斤”,她一开始教我们唱“在我心中同前进”,长江黄河似乎可以前进,长城黄山怎么前进?也许是修辞吧,我没有多想,就抄在笔记本上。过了几天,她再教我们唱时,改过来了。她说话大大方方,改正错误也清清爽爽。
一群人里,大家总会偶尔相逢,譬如在小路上迎面相遇;两个人有意识地找机会单独相处,就从人群里分离出来了,这一定是趣味相投,有共同的话语和情绪。许多同学、同事,属于前一种情况,多年共事,也只是熟悉的陌生人。而能邀约一起吃饭、一块看电影、一同散步的人,就是朋友了。
我和储书婷不是朋友。储书婷是一个明亮的存在,即使不是朋友,她的歌声、笑容,她举止中不同其他女生的自然大方,还是在默默影响我。她向我泄露了熟悉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天地,那里溪流的味道,森林的气息,跟我们现在读书的这座小城的味道不一样。我们这座小城有一家农药厂,每周总有一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苦涩的、闷闷的臭味里。在街上散步久了,人会头疼。储书婷不一样,她一出现,就是微笑,有点高远的微笑。她走过去,小城的那种苦味都淡了。她和男生说话似乎没有性别意识,许多男生被她的微笑俘虏,当然,她也有十六七岁女生小小的心机、虚荣,因而不少男生为她失眠。
如果校园是贫瘠的花园,狗尾巴草丛生,几朵零星的小花瑟瑟开着,她就是一朵鲜艳的、盛开的百合。我就是一个盲人,也能闻到百合沁人心脾的花香。
一些男生,一些日子里,曾经和她一起散步、说笑,然后,就无疾而终。漂亮的女生,在同龄人眼里,总是有点冷酷;这正如自卑的姑娘,有时候显得特别善良。这都不关我的事。大家在暗中讨论,储书婷,她到底要遇到一个什么样的男生呀?
4年很快过去了。大家都回到了原来的县城、乡镇。每个人开始他真实、粗粝的人生。
在手机尚未普及、网络还未兴起的年代,我们像浮萍被流水冲散,虽然相去不过百里,似乎也可以形容为天各一方。消息的阻隔放大了空间距离,而且,本无深切交往的人,散在各个角落,各安其分,不是正好吗?
但仍然传来一些零碎的消息,听说她嫁给了一位学长,生活很平凡。有些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有些人感叹,哈,也不过如此。
我想,还能怎样呢?她身边,有适合她的人吗?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得爱,才敢如此大胆地选择,有时候可能选错了。等我们真的懂得爱是怎么回事,已经不再有勇气去爱了。生活,就是苟且、妥协和迁延。
我只是起了一点感慨的火星,很快就被自己生活中的飘风吹灭。我还没有能力为别人的爱情操心。
重逢时我们没有说同学时代的生活,没有信息源。只说现在,说她女儿的事。在哪个国家留学,学的什么专业,这次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处理的等等。我尽力慰勉,为她宽心。她视我为陌生故乡的熟人,我带着少年时代的记忆,有时不免将她看成多年前花园里的百合。
女儿去拿药,她立即追过去,陪着女儿。医生说,让孩子去,都多大的人了,不要啥事都包办。她有点不好意思,笑着退回来。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脸,白皙、干瘦,模样大致如昨,只是失去了鲜润的水分,不免憔悴。我也从她的眼睛里看我自己,当初那个纤瘦的小男孩,如今身形开始臃肿起来,面部就像热了好几次的馒头,胮了。不到20岁分开的同学,年过半百重逢,彼此的眼睛里肯定都是惊讶,只是彼此都尽量将惊讶的成分压到最低。
那次别后,储书婷给我发来微信,表示感谢。又问我的住址,要给我快递故乡的茶叶。我都婉拒。她说,要么这样,过年回老家,经过我们小镇,一定过来喝口茶。
我确实要经过她生活的小镇,她心意诚恳,我不好再推辞。腊月里交通拥堵,我晚上从高速下来,入住小镇宾馆。第二天发信告诉她。她已经定好了小镇最好的饭店,我打电话喊来了上铺的兄弟,当年的班长,现在是这个县的领导。大家坐定,终于看到了储书婷的先生,一个刚退休的乡镇教师,我们的学长。
寒暄,饮酒。我因为还要开车,就没有端杯。学长很失望,但不减热情。我们不熟,场面不是很热闹,但酒让人很快熟络起来。
学长很快就微醺了。他先是埋怨女儿不听话,“干吗留在上海,上海有什么好?就在我们镇上,找个合适的工作,我天天能看到,就好。”
然后又对当了领导的同学说,“看有什么合适的机会,推荐一下。”
储书婷想拦住他,说,“女儿有女儿的想法,年轻人嘛。”
很难拦住一个酒饮微醺的人的话头。他转而热情地邀请我暑假来钓鱼,他要带我去附近的一个小镇,也在长江边上,那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里盛产鰕虎鱼。我听不清,他在微信上搜出来给我看,“就是这两个字,鰕虎,认得吧?”
我没见过这种鱼,也没听说过,确实感到好奇。
他很开心,向我详细介绍这种鱼喜欢在清澈流动的水里生活,最好河底是细砂。他太熟悉那个小镇、那条河、那些鱼,刚见面时的陌生感全部消失了,他不断拍着我的肩头说,“暑假来,我们一起去钓鱼。鰕虎鱼,记住了吧?”
储书婷坐在桌子的另一端,对我说,他喝多了,平时他不喝酒,今天见了老同学,开心。
“我们这些人,就在小镇过小日子,不像你,一直努力,你是我们班一个励志的典范。”储书婷对我说。
我如果也微醺了,可能会客气几句,但我滴酒未沾,听了她这段话,一时不知说什么。
小时候的印象在岁月里沉淀,中间几十年的岁月彼此没有任何联系,能记住的还是对方少年时的样子。突然相逢,我们不适应对方的变化,尤其是这种变化超出了预期,我们在记忆里挣扎,明明看到了,还是不能适应。
我并不了解她的少女时代,只能凭粗略的印象推测她如今的生活。她也从未关注过少年时代的我,只能从我今天的外在形态用“励志”概括我的经历。
我能感受到她真诚感谢的心思,她在我的车厢里塞满了土特产,但我又生生看到了我们之间的错位。人和人的相遇、理解是多么难啊,尽管我们各自怀着善良的愿望,想向对方打开自己,可是,有时候探头朝里一望,发现对方的心里原来空空落落。
是我们的观察与接近的时机发生错位了吗?
谁知道。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