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的不是老去,而是未曾活得精彩。

  一眨眼,我27岁了,好像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成为被“催婚”的对象。和朋友交流,原来他们也会面临同样的烦恼,不结婚好像就成了异类,结婚一年没生子,好像就会被说成“不正常”。

  “你都27了,还不结婚?”“30岁之前没有买房,怎么能有安全感?”“都40了,还折腾转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30岁前必须有房,40岁后不能转行,成了人生标配。

  这些声音总是充斥在我们的耳边,仿佛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份默认的清单——那就是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不做,就成了“异类”。

  但人生真的一定要按照既定的剧本去完成,才算是“正确”吗?我们真的要被年龄所裹挟,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吗?

  我觉得,不然。

  

  我有一位朋友,大学读的医学专业,毕业后,他按照父母的期望进入了一家医院工作。但是,性格活泼的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无法忍受医院稳定的工作。

  于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他,想要辞职,他想考律师,他想要去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

  他的想法遭到了父亲猛烈的反对,父亲说:“你都一把年纪了,你还要这么折腾干什么?别人求之不来的稳定生活,在你这里,怎么就成了一文不值?”

  我朋友反驳道:“稳定的生活当然重要,但它是别人的重要,不是我的重要。我不觉得我是在折腾,我是在试着活得更有意义。我不想让年龄,成为我停止追梦的理由。”

  他辞去工作,只身一人从长沙去到了深圳,租了个房子,一人备考。他一边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一边又要备考。虽然备考之路有些艰辛,但是他最终还是如愿通过了法考,现在已经从事律师行业七八年,而父母也早已默许了他当年的选择。

  他对我说:“如果不是当初我的执意选择,或许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为我们写好的人生剧本,但是故事的走向却由我们自己把握。”

  很多人都会很在意别人的想法,在乎所谓的“面子”,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我想追寻自己的生活。生活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自己觉得满意的答卷。

  是他,告诉我,人生,原来掌握在自己手里。

  

  2021年,我第一次去到新疆,团里有一位58岁的大姐姐。令我很诧异的是,她每到一个景点就拿出手机,让我们给她拍照。

  刚开始,我们觉得有点“不耐烦”。但渐渐地,我们也被她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每到一个地方拍照时,她都会满脸笑容起舞,甚至还会邀请我们一起加入,拍成抖音。

  我没想到,年过半百的她,居然如此热爱生活。在她面前,我顿感自己“老”了。随着旅程的继续,我和她慢慢熟络起来。我才发现她的传奇故事,可不是只有这么一点。

  她原本是一名老师,在快要退休时,有一位朋友夸她画画很有天赋。或许是受到朋友激励,一颗尘封多年、追寻梦想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于是,她独自一人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脱产进修,而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的时间。

  后来,她学成归来,办过个展,出过画册。她又在北京宋庄,开了一家书画工作室,陶冶情操,与众多画家近距离接触。当她觉得时机已到时,便开启了游历生活,游山玩水,通过卖画赚旅行经费——一边卖画,一边旅游。

  她去了云南,去了西藏,去了四川,这次她又和我们一起来到了新疆。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成了她笔下的画卷。她还把她的故事,写进了书里。

  我问她:“很多人会因为年龄而焦虑,会因为容颜衰老而惧怕。您会有这样的烦恼吗?”

  她说:“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永远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期待,或许就是我永葆青春的秘诀吧。”

  是她,告诉我,年龄,不过是生命的刻度,而真正决定一个人状态的关键其实是——心态。

  心态年轻,永远年轻。

  

  我有一位老乡,她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开始探索“稻鱼共生”模式。后来她进入了养殖行业,开始养猪,养鸡,各种折腾,从不安分,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她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破茧成蝶”。

  1999年,她开始怂恿先生做农资生意,她先生虽然话语不多,生意倒是做得风生水起。2008年,夫妻俩成立了金雁子水稻合作社。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没想到一场危机正悄然来临。2012年,由于大米铬超标的负面新闻疯传,稻谷卖不出去,而她的合作单位又因为破产而跑路,这让农场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为了走出困境,2013年,敢于尝试的她只身一人来到长沙和朋友合作建立了生态农庄。

  正当她重振旗鼓,做得有声有色时,以为马上就要雨过天晴时,又因不可抗因素,农庄关闭,她所有的心血又付之一炬。

  经过几次的波折,此时她已经年近50。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她从此会一蹶不振,劝她,“一把年纪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要不别瞎折腾了,放弃吧!”

  她说:“50岁了,正是闯的年纪!创业至今,哪一次跌倒后,我不是从零开始?重要的不是奔跑后到达终点的喜悦,而是拼搏奋斗路上,沿途的风景。”

  于是,她四处考察,最终来到了长沙县,和一群热爱自然、追求乡野生活的95后一起打造了一个有趣好玩的农场。这一次,她总结此前的经验,把农场定位为以香草植物粑粑为体验主题,以“四季花园、香草料理食农体验、手作体验”为特色的“植物王国&食物森林”。2023年,她的生态农场对外营业,一开张就爆火。人们被她“世外桃源”般的造景所吸引,被她原生态不加工的菜品所折服,被他们精彩的手工活动所难忘。

  现在,白天,她就和院子里的年轻朋友喝喝茶聊聊天。晚上,就在乡间的小路和家人一起散散步。丈夫和孩子都在身边,一边工作,一边养老。她用努力,回应了别人对她的质疑与嘲笑。她说,只要心存梦想,方向正确,她相信,花一定会开的。

  是她,告诉我,年龄从来不是限制梦想的藩篱,而是赋予我们向上攀爬的阶梯。

  

  我还有一位师兄,今年4月,他退休了。退休前,他已经在领导岗位待了30年。很多人觉得,当了这么多年的领导,现在退休了,会不会有一种“人走茶凉”的失落感?

  他却说,“退休不是我人生的终点,而是我人生新的起点。”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退休后,他开始挖掘全新的自己。他爱上了摄影、剪辑和健康养生。

  每天晚上8点,他都会拿着手机,线上学习摄影课。若有事情耽误了上课,第二天他也会必须补上。他说,现在上课不像以前,现在通过互联网上课方便多了,而且还有答疑课、互动课,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

  没有想到,60岁了,他还会再次走进课堂。每当他与别人聊起摄影时,他的眼里都充满了光。

  而让我最惊讶的是,他居然爱上了短视频剪辑——这项被看作“年轻人”才会玩的东西,他甚至还会通过短视频“推剧”。

  除了对生活始终充满热爱,对于工作,他也依旧保持认真。前段时间,他作为获奖代表,受邀回到母校发言。虽然发言的时间只有5分钟,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即兴演讲。但他对这次发言仍然非常重视,甚至还专门写了份演讲稿。

  而为了写好演讲稿,为了语言的准确、逻辑的通畅、情感的表达,他甚至与我前前后后沟通了十几次。他的专注与敬业,让我深受感动,又深深折服。即使已经年过花甲,他仍然如此认真、重视每一份工作,仍然对生活充满向往,仍然奔赴每一场热爱。

  他说:“愿我们都能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是他,告诉我,学习让我们快乐,学习让我们充实,学习让我们永葆年轻。与其为年龄焦虑,不如好好学习,为生命赋予更多可能性。

  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人生剧本。

  

  人的一生或许有很多标签,“年轻”其实不过也只是其中一个。

  与其焦虑年龄,不如提升自我。

  年龄,是生命的刻度,但不是生命的尺度。

  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永远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期待,就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去学那门你心心念念的外语,去试试你早就想要尝试的陶艺课,去攀一座未曾触及的高山,去写一本藏在心底多年的书……

  当我们愿意重新出发,愿意接纳新的可能性时,年龄也不过是一本书的页码,而并不是一本书的结局。

  活到老,学到老,始终怀揣少年的心,方能实现生命的无限可能。

  赤诚而热烈地活着,或许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精彩!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