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李学姐的讲解,我了解到了不同于小说作品里法医的另一面,我也想走上这条职业道路,为生者权、为死者言。”“我以后想学中医,把父辈的家传医术发扬好。”“我想成为胸外科医生……”时间匆匆而过,这学期医学文化社团的最后一课,我再次和同学们聊起他们的医学梦想,看着他们一个个坚定又饱含热望的可爱脸庞,我由衷为走来的这一路感到激动。
向光而来,携手同行
时间拨回2024年7月25日,彼时我在西安接待了前来研学的云南施甸一中师生一行,除了陪同他们感受古都历史魅力之外,我特意与医学部胡浩教授联系,共同为他们准备了一场丰富的科学之旅作为惊喜。
同学们带着憧憬与好奇来到校园后,胡浩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历程。每一段历史仿佛让同学们穿越时空,见证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发展的辉煌历程。
随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机能实验教学平台。这里汇聚了各类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同学们对实验室内各类仪器充满了好奇,纷纷驻足观看,认真聆听讲解。
在“星空”人体机能实验室,数字化技术与医学实验的完美融合更是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感受到了医学研究的无限魅力。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开心地发微信给我,一个女孩写道:“在踏入机能实验中心的那一刻,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而这次经历也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魅力和挑战。医学,是一门崇高的职业,是救死扶伤,是对生命的敬畏。医学之光,照亮人类前行的希望之路!”这段文字尤其令我触动,在交大,在医学部,“为世界之光、为生命之光”这样的话持续激励着我们,而今天在这群孩子身上,我仿佛也看到一个个光子穿越千山,在面前交织出这一副副充满希望的青春模样。
向西而歌,创业不停
2024年8月,我终于踏上了这片期待已久的土地,在施甸一中的校园里与这些可爱的“蓝精灵”再次相遇。在洒满朝晖的山腰步道上、在热闹欢乐的学生食堂里、在深夜安静孤单的宿舍台灯前,我不断思考:在全力奋进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作为支教团的一员,我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还能再做些什么?
周末傍晚,我一人踌躇在学校高考录取榜前,看着零星散布的几个“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字样,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不禁感慨在相对欠发达地区,孩子们想要实现同等的职业理想,也许就需要更早地播下梦想种子并持续用心浇灌。而作为本届支教团中唯一的医学专业学生,我绝不能辜负医学部实验室里那一个个认真、兴奋的身影。一方面,我要帮助他们更早地认识到高中所学与大学是连贯的、持续深入的,现在每一个科目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不可或缺的进步阶梯。另一方面,我想通过介绍医学专业分支与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孩子们以终为始、久久为功实现职业抱负。随后,我将建立医学文化社团的这个计划上报给了施甸一中党委并得到了大力支持,李桥林校长为我们协调出两间宽敞、崭新的实验教室作为活动场地。
社团报名那天,许多同学早早便在门外排队等待,原本设计的24人课程容量实在难以承载同学们的热情,考虑到空间有限,我们最终共招收了53名同学。
2024年9月11日,社团第一课开讲。社团设备还未完善,条件略显简单,我和孩子们一起将椅子摞在桌子上,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椅子上面当作“大屏幕”,又把小蜜蜂扩音器当作“音响”,团团坐成一个扇形上课。孩子们都热情洋溢,每个人都被梦想、希望以及青春的感觉包围着。此情此景下,我更激动地告诉孩子们,交大历史上也有与今天相似的日子。1956年9月10日,交大西迁至西安,后来也是在一座“草棚大礼堂”里集会、举办学术和文艺活动。我们今天也要感悟、学习西迁老前辈的乐观精神,珍惜学习机会,我们的社团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之后,移动大屏、书籍、教学模型陆续进入了社团,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向梦而驰,再写新篇
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我联系了之前所在的宗濂书院党总支,拓展了“云支教”板块,邀请各个党支部的优秀学长学姐直播分享。截至目前,我们一共开展了6期线上讲座,内容包括医学思政、大学生活、学科交叉、科室体验等多方面。我与分享嘉宾共同配合,保障讨论互动效果。其中现任宗濂书院党总支学生副书记李蓓学姐创新尝试当下流行的法医破案“剧本杀”,更是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直接“拉满”。其他参与分享的同学们也表示,这次支教活动不仅让他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回馈给社会,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与责任,更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与希望。
2024年11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张立群校长一行莅临云南施甸开展帮扶考察调研。座谈会上,我汇报了社团建设发展成果。张校长勉励我们将个人使命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紧密结合,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施甸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实现自身价值。会后,医学部党委陈腾书记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肯定,希望我能够带领同学们学习CPR、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践技能,并通过社团让更多师生了解急救常识,在关键时刻护佑生命。曾经在施甸一中就读的交大18级临床医学专业颜琦湦学姐也在社团留言寄语同学们追逐梦想,不负山海,考入交大。此外,我同时着手社团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本科期间我与同学们一同整理的医学资料覆盖70余科,累计3700页,200万字,若是社团的孩子们真的考取了医学院校,我们也有信心为他们继续提供学习帮助。
2025年是施甸一中建校85周年,也是交大支教团帮扶施甸的第10年,身处这一历史时刻,我备感荣光与责任。我将继续牢记校长嘱托,心怀“国之大者”,传扬西迁精神,树立交大形象,尽己所能帮助孩子们培养医学兴趣、实现医学理想,为他们的“医”路注入力量。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