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做人的底色
胡玮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4月22日 02版)
我常常向朋友推荐杜卫东先生的历史人物散文《目光》,一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贵州遵义沙滩人,人称“清三儒”的黎庶昌,我的同乡;二来我觉得,这篇《目光》应该是杜卫东散文创作的一座界碑。
难忘2015年那个冬春之交,卫东先生站在遵义市新舟镇沙滩村那条叫作乐安江的河边,指着河对岸一棵树问我:“小胡,这是什么树?”我赧然一笑,说:“您可问到我的短板上了。”他没有再追问。其后不久,这棵树便出现在了他的文章中:
时值残冬,面包车驶入遵义近郊的沙滩村,眼前为之一亮:一亩亩池塘碧水盈盈,一畦畦菜田绿色正浓。远方,山色如黛,檞树成荫……
这篇散文就是记述黎庶昌的历史人物散文《目光》,刊于2016年第6期《北京文学》,并以高票获得了该刊优秀散文奖。那一棵檞树,在我们黔北俗称青冈树。因先生一句问话,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陷,着意亲近自然,注意熟悉草木花卉之名。
我一直非常喜爱卫东先生的散文。《目光》之前,他的散文基本可以用“温情”二字概括,写的都是他身边的人和事。比如,《优优的眸子》中卖菜女的儿子优优,《街头有个剃头匠》中的剃头匠,《我穿军装看班长》中的老班长,《彩虹》中的快乐民工,《“小宝”回家》中的宠物狗“小宝”,还有被收入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的《明天不封阳台》等等,均是从小处着笔,用两三千字篇幅,以小人物、小故事、小细节来讲述种种细微的感动,抒发细腻的情绪。
《优优的眸子》中,卫东先生记述了刚退休时与早市卖菜女的儿子优优以及早市上一帮孩子的交往。他与优优偶然相识,通过优优认识了妞妞、小胖、大牛和孟虎,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与孩子们天上地下的聊天,给孩子们处理各种“矛盾”,欢迎孩子们去家里吃饭做客:
和孩子们在一起,成了我最快乐的时光。他们的双眸是那么纯洁,那么清澈,那么让人心醉。我懂了,孩子所以被称为天使,或许就是因为那一双纯洁无瑕的眸子吧?相对成人世界的龌龊与欺诈,他们的双眸真的是上天为我们点亮的雪谷明灯,在寒风凛冽的情感世界,向我们传递了多少美好与希望啊!
可惜好景不长,最终因为孩子的父母担心这个陌生的老头儿是坏人,不准孩子再接近他。他虽然愤怒而失落,却也告诉孩子:
“干爷不是坏人,但是干爷不能保证其他的陌生人不是坏人。你们爸妈说的有道理,听他们的话,以后不要再和陌生人说话了!”
说完,我转身走了,一时心里空落落的,如坠枯井。走出没几步,我听见优优叫了一声:“干爷!”回头望去,见他站在那里怔怔地望着我,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依然充满好奇。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黑葡萄一样的双眸上笼罩了一层令人心碎的阴霾。
这篇文字着墨于孩子眼眸的描写,从初识的好奇,熟悉后的信赖到最终的疑虑,丝丝变化,层层递进,叫人心境随之起伏,足以见识到卫东先生笔墨之细腻。类似散文,卫东先生写了不少:《贝天牧先生》《安娜小姐》《林园师傅》《你是排长我是兵》等等。仿佛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在他手中都能成文。读这些文字,如同饮下一杯纯净的水,熨帖,温暖,滋润,让人感动,时有微笑,时有泪目。
这样的文字会令人击节叫好,但还没有到如同喝了一坛老酒,立马血脉偾张、醍醐灌顶的程度。可是,《目光》能够。《一叹千年》能够。《绝响》能够。《陆游:岸上的鱼》能够。《向天而歌》能够。还有《大唐一只孔雀飞》,《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同样能够。从《目光》的黎庶昌以后,卫东先生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这些篇幅均在万字以上的散文,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叙述模式:广阔、博大、深邃、隽永,欣闻这些散文以《在历史的岸边遥望》为书名,已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对于喜欢他的读者实在是一份丰厚的馈赠。我觉得,“历史人物散文”的定义其实并不足以涵盖卫东先生这一类文字的所有意义。因为它既有不同于常人的深刻洞见,观照现实的批判锋芒,还有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和文字上的驾轻就熟。与他前期的生活类散文作品放在一起,隐去作者姓名,熟悉他的读者也不一定能够觉察到这是同一作者的手笔。
作家原本的细腻、朴实和温情继续存在,那是他为文做人的底色。他在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创作中,一直坚守的那种与时俱进的时尚、鲜活和不经意中流露出的京味儿幽默,也没有因为笔下人物生活在古代而有丝毫淡化。在作者富有灵性的笔下,他们或仰天长啸,或伏案恸哭,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一个个鲜活饱满,呼之欲出。
我在想,卫东先生这类散文所以气势磅礴,行文如江水奔流,首先源于他的心境。老夫忽发少年狂,他退休解甲后不再时时为刊物的生存操心,毕竟,一个人的生活越简单,心境便会越加开阔平和。可以想象这样一个老杜:搂着爱狗“小宝”躺在京城家中的沙发上,思绪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纵横驰骋。他写了陆游、刘禹锡、黄遵宪、丘濬、傅山、黎庶昌这样声名显赫的伟男子,而且角度极为别致,常常通过一些独特的细节便展现出人物的格局与胸怀。
《目光》中,他这样描述黎庶昌收集刻印的《古逸丛书》:
此刻,这套丛书像劫后余生的勇士,成军一列,立于黎庶昌故居的展柜之中。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开端的历史。作为鲜活的历史符号,先哲们著书立说,记述了对社会发展与自然进程的独特认知。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一个个睿智的灵魂聚集,便成就了光耀千秋的炎黄文化火炬。古老的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聚而不散,靠的就是其文化的巨大向心力。如果古籍珍本不断亡逸,便如同江河断流,中华民族的血脉何以延续?仅此一事,黎庶昌即居功甚伟,值得我们脱帽致敬。
一个常常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在卫东先生的视野中,成了书写一个人的神来之笔。这段文字说小很小,它不过是写到展馆里的一套古籍;说大极大,大到关乎中华文脉的赓续与传承。因此,黎庶昌的形象也愈加丰满。
在书写这些历史奇男子的同时,作家还将大量的笔墨留给了冼夫人、蔡文姬和李清照这些大家闺秀,留给了被人们称为“烟花女子”的薛涛和柳如是。特别是后者,不仅写了,因为心中有大爱,还将这些命如浮萍的女子写得很美——
薛涛聪慧早熟,自然知道沦为乐伎意味着什么。但是,她面对的是一位奇男子,上马可以领兵布阵,下马能够吟诗作赋,地位显赫,声名鹊起,在风雨飘摇的中唐是一位国民男神。此时的薛涛芳心初绽,她羡慕帅府的奢华,更无法抵抗韦皋散发出的男人魅力,在生活与情感的旋涡中沦陷就是必然。
16岁,已经到了嫁人的年龄。以薛涛的颜值、才华、家世,想嫁个好人家并非难事。我猜,她对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的生活日常肯定并不向往,她不愿意让青春消散在屋顶的炊烟中,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希望生命像昙花一样绽放,哪怕是在风雨晦暝的暗夜。“枝迎南北鸟,夜送往来风”,才是她对未来的潜意识规划;涛,大的波浪,一个充满动感的中性名字,同样预示着她的人生不会是小桥流水、静影沉璧。何光远在《鉴诫录》中说薛涛“性亦狂逸”,也证明她加入乐籍并非生活所迫,而是性格使然:要拿青春赌明天。
卫东先生不赞成薛涛是因为生计无着才沦为乐伎的观点,认为是她的主动选择。但是,他对薛涛没有半点鄙视,没有站在男性的视角去怜花惜玉,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去与薛涛的心灵对话。在他的笔下,那个混迹于江湖的风尘女遁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美丽、聪慧、情感细腻又志向高洁的“诗坛一姐”,非心胸心境达到如他的高度者,恐怕难以写得如此真切、细腻,每一个字都带着情感的温度。正如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所言:“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仅从这一点,卫东先生的散文就当得起一个“大”字。
对另一位同样被时代的大手拨弄得如柳絮般飘零的柳如是,卫东先生则更为敬重。清军即将兵临金陵城下,柳如是希望与丈夫,明朝礼部尚书钱谦益跳湖殉国,“公死殉国,我死殉公,取义而全大节,如是所愿!”钱谦益却说“水冷,不宜自沉”。先生这样写道:
你一声冷笑,默默将杯中酒撒入湖中。你在祭奠为国捐躯的爱国志士,也是为自己即将飞扬的灵魂壮行。此刻的你,妆容高贵,神色泰然,双眉入鬓,似柳叶轻飘,发髻高耸,如泰山之松。你是一女子,但你的偶像不是王妃贵妇,而是沙场上擂鼓退敌的梁红玉。金瓯破,谁人补?愿得此身长报国,但凭女儿怒。
一抬手,你将空杯掷于脚下,在钱谦益和丫鬟的惊叫中,纵身一跃,跳向湖中。
这一跃,划出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一条弧线;昨夜剑在匣中响,巾帼豪气九霄扬,谁说忠烈尽须眉,女儿也殉故国殇。这一跃,折射出的民族气节光耀青史;心如铁、志如钢,金瓯破碎早断肠,不做遗民空抛泪,楚虽三户秦必亡。
这一跃,白练腾空,水天一色;时间为之肃立,天地为之合掌。
好一个“时间为之肃立,天地为之合掌”!笔法大开大合,想象力浩瀚瑰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远的文学视野,使卫东先生的这一类散文能够脱离“史海钩沉、史料堆砌、史有定论”的圈囿,显得超凡脱俗,出尘如松。
人们常说“静水深流”,其实人和水一样,表面看上去越是平静,内在往往是不可估量的渊博。真正好的表达,不一定非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偏偏卫东先生对自己的散文创作谦逊地自述道:“至于文字风格,我一直在习练两套笔墨,轻松抑或端庄。说得直白一点,就像旧时街头耍把式的,舞枪可以,大刀片儿也会抡几下。至于哪种套路略显出彩儿,由不得我说了。”
在我看来,无论何种风格,并没有高下之分,温水还是烈酒,长枪或者大刀,关键在于合时合势合人合境。
我喜欢卫东先生的散文,无论是深情的《彩虹》,还是激越的《绝响》。
每每在报刊上读到杜卫东先生的作品,就会想起20年前那个京郊的冬日,先生穿着米色风衣,与我们一班年轻人激扬文字时的豪迈不羁;也会想起10年前黔北的冬日,先生戴着红围巾,仰望着沙滩“钦使第”的牌匾感叹先贤际遇时的谦和温润。这两个身影重合一起,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的卫东先生。有如他的文字,细腻、灵动、温情;又深邃、广阔、磅礴。
我常常向朋友推荐杜卫东先生的历史人物散文《目光》,一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贵州遵义沙滩人,人称“清三儒”的黎庶昌,我的同乡;二来我觉得,这篇《目光》应该是杜卫东散文创作的一座界碑。
难忘2015年那个冬春之交,卫东先生站在遵义市新舟镇沙滩村那条叫作乐安江的河边,指着河对岸一棵树问我:“小胡,这是什么树?”我赧然一笑,说:“您可问到我的短板上了。”他没有再追问。其后不久,这棵树便出现在了他的文章中:
时值残冬,面包车驶入遵义近郊的沙滩村,眼前为之一亮:一亩亩池塘碧水盈盈,一畦畦菜田绿色正浓。远方,山色如黛,檞树成荫……
这篇散文就是记述黎庶昌的历史人物散文《目光》,刊于2016年第6期《北京文学》,并以高票获得了该刊优秀散文奖。那一棵檞树,在我们黔北俗称青冈树。因先生一句问话,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陷,着意亲近自然,注意熟悉草木花卉之名。
我一直非常喜爱卫东先生的散文。《目光》之前,他的散文基本可以用“温情”二字概括,写的都是他身边的人和事。比如,《优优的眸子》中卖菜女的儿子优优,《街头有个剃头匠》中的剃头匠,《我穿军装看班长》中的老班长,《彩虹》中的快乐民工,《“小宝”回家》中的宠物狗“小宝”,还有被收入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的《明天不封阳台》等等,均是从小处着笔,用两三千字篇幅,以小人物、小故事、小细节来讲述种种细微的感动,抒发细腻的情绪。
《优优的眸子》中,卫东先生记述了刚退休时与早市卖菜女的儿子优优以及早市上一帮孩子的交往。他与优优偶然相识,通过优优认识了妞妞、小胖、大牛和孟虎,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与孩子们天上地下的聊天,给孩子们处理各种“矛盾”,欢迎孩子们去家里吃饭做客:
和孩子们在一起,成了我最快乐的时光。他们的双眸是那么纯洁,那么清澈,那么让人心醉。我懂了,孩子所以被称为天使,或许就是因为那一双纯洁无瑕的眸子吧?相对成人世界的龌龊与欺诈,他们的双眸真的是上天为我们点亮的雪谷明灯,在寒风凛冽的情感世界,向我们传递了多少美好与希望啊!
可惜好景不长,最终因为孩子的父母担心这个陌生的老头儿是坏人,不准孩子再接近他。他虽然愤怒而失落,却也告诉孩子:
“干爷不是坏人,但是干爷不能保证其他的陌生人不是坏人。你们爸妈说的有道理,听他们的话,以后不要再和陌生人说话了!”
说完,我转身走了,一时心里空落落的,如坠枯井。走出没几步,我听见优优叫了一声:“干爷!”回头望去,见他站在那里怔怔地望着我,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依然充满好奇。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黑葡萄一样的双眸上笼罩了一层令人心碎的阴霾。
这篇文字着墨于孩子眼眸的描写,从初识的好奇,熟悉后的信赖到最终的疑虑,丝丝变化,层层递进,叫人心境随之起伏,足以见识到卫东先生笔墨之细腻。类似散文,卫东先生写了不少:《贝天牧先生》《安娜小姐》《林园师傅》《你是排长我是兵》等等。仿佛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在他手中都能成文。读这些文字,如同饮下一杯纯净的水,熨帖,温暖,滋润,让人感动,时有微笑,时有泪目。
这样的文字会令人击节叫好,但还没有到如同喝了一坛老酒,立马血脉偾张、醍醐灌顶的程度。可是,《目光》能够。《一叹千年》能够。《绝响》能够。《陆游:岸上的鱼》能够。《向天而歌》能够。还有《大唐一只孔雀飞》,《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同样能够。从《目光》的黎庶昌以后,卫东先生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这些篇幅均在万字以上的散文,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叙述模式:广阔、博大、深邃、隽永,欣闻这些散文以《在历史的岸边遥望》为书名,已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对于喜欢他的读者实在是一份丰厚的馈赠。我觉得,“历史人物散文”的定义其实并不足以涵盖卫东先生这一类文字的所有意义。因为它既有不同于常人的深刻洞见,观照现实的批判锋芒,还有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和文字上的驾轻就熟。与他前期的生活类散文作品放在一起,隐去作者姓名,熟悉他的读者也不一定能够觉察到这是同一作者的手笔。
作家原本的细腻、朴实和温情继续存在,那是他为文做人的底色。他在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创作中,一直坚守的那种与时俱进的时尚、鲜活和不经意中流露出的京味儿幽默,也没有因为笔下人物生活在古代而有丝毫淡化。在作者富有灵性的笔下,他们或仰天长啸,或伏案恸哭,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一个个鲜活饱满,呼之欲出。
我在想,卫东先生这类散文所以气势磅礴,行文如江水奔流,首先源于他的心境。老夫忽发少年狂,他退休解甲后不再时时为刊物的生存操心,毕竟,一个人的生活越简单,心境便会越加开阔平和。可以想象这样一个老杜:搂着爱狗“小宝”躺在京城家中的沙发上,思绪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纵横驰骋。他写了陆游、刘禹锡、黄遵宪、丘濬、傅山、黎庶昌这样声名显赫的伟男子,而且角度极为别致,常常通过一些独特的细节便展现出人物的格局与胸怀。
《目光》中,他这样描述黎庶昌收集刻印的《古逸丛书》:
此刻,这套丛书像劫后余生的勇士,成军一列,立于黎庶昌故居的展柜之中。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开端的历史。作为鲜活的历史符号,先哲们著书立说,记述了对社会发展与自然进程的独特认知。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一个个睿智的灵魂聚集,便成就了光耀千秋的炎黄文化火炬。古老的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聚而不散,靠的就是其文化的巨大向心力。如果古籍珍本不断亡逸,便如同江河断流,中华民族的血脉何以延续?仅此一事,黎庶昌即居功甚伟,值得我们脱帽致敬。
一个常常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在卫东先生的视野中,成了书写一个人的神来之笔。这段文字说小很小,它不过是写到展馆里的一套古籍;说大极大,大到关乎中华文脉的赓续与传承。因此,黎庶昌的形象也愈加丰满。
在书写这些历史奇男子的同时,作家还将大量的笔墨留给了冼夫人、蔡文姬和李清照这些大家闺秀,留给了被人们称为“烟花女子”的薛涛和柳如是。特别是后者,不仅写了,因为心中有大爱,还将这些命如浮萍的女子写得很美——
薛涛聪慧早熟,自然知道沦为乐伎意味着什么。但是,她面对的是一位奇男子,上马可以领兵布阵,下马能够吟诗作赋,地位显赫,声名鹊起,在风雨飘摇的中唐是一位国民男神。此时的薛涛芳心初绽,她羡慕帅府的奢华,更无法抵抗韦皋散发出的男人魅力,在生活与情感的旋涡中沦陷就是必然。
16岁,已经到了嫁人的年龄。以薛涛的颜值、才华、家世,想嫁个好人家并非难事。我猜,她对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的生活日常肯定并不向往,她不愿意让青春消散在屋顶的炊烟中,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希望生命像昙花一样绽放,哪怕是在风雨晦暝的暗夜。“枝迎南北鸟,夜送往来风”,才是她对未来的潜意识规划;涛,大的波浪,一个充满动感的中性名字,同样预示着她的人生不会是小桥流水、静影沉璧。何光远在《鉴诫录》中说薛涛“性亦狂逸”,也证明她加入乐籍并非生活所迫,而是性格使然:要拿青春赌明天。
卫东先生不赞成薛涛是因为生计无着才沦为乐伎的观点,认为是她的主动选择。但是,他对薛涛没有半点鄙视,没有站在男性的视角去怜花惜玉,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去与薛涛的心灵对话。在他的笔下,那个混迹于江湖的风尘女遁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美丽、聪慧、情感细腻又志向高洁的“诗坛一姐”,非心胸心境达到如他的高度者,恐怕难以写得如此真切、细腻,每一个字都带着情感的温度。正如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所言:“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仅从这一点,卫东先生的散文就当得起一个“大”字。
对另一位同样被时代的大手拨弄得如柳絮般飘零的柳如是,卫东先生则更为敬重。清军即将兵临金陵城下,柳如是希望与丈夫,明朝礼部尚书钱谦益跳湖殉国,“公死殉国,我死殉公,取义而全大节,如是所愿!”钱谦益却说“水冷,不宜自沉”。先生这样写道:
你一声冷笑,默默将杯中酒撒入湖中。你在祭奠为国捐躯的爱国志士,也是为自己即将飞扬的灵魂壮行。此刻的你,妆容高贵,神色泰然,双眉入鬓,似柳叶轻飘,发髻高耸,如泰山之松。你是一女子,但你的偶像不是王妃贵妇,而是沙场上擂鼓退敌的梁红玉。金瓯破,谁人补?愿得此身长报国,但凭女儿怒。
一抬手,你将空杯掷于脚下,在钱谦益和丫鬟的惊叫中,纵身一跃,跳向湖中。
这一跃,划出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一条弧线;昨夜剑在匣中响,巾帼豪气九霄扬,谁说忠烈尽须眉,女儿也殉故国殇。这一跃,折射出的民族气节光耀青史;心如铁、志如钢,金瓯破碎早断肠,不做遗民空抛泪,楚虽三户秦必亡。
这一跃,白练腾空,水天一色;时间为之肃立,天地为之合掌。
好一个“时间为之肃立,天地为之合掌”!笔法大开大合,想象力浩瀚瑰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远的文学视野,使卫东先生的这一类散文能够脱离“史海钩沉、史料堆砌、史有定论”的圈囿,显得超凡脱俗,出尘如松。
人们常说“静水深流”,其实人和水一样,表面看上去越是平静,内在往往是不可估量的渊博。真正好的表达,不一定非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偏偏卫东先生对自己的散文创作谦逊地自述道:“至于文字风格,我一直在习练两套笔墨,轻松抑或端庄。说得直白一点,就像旧时街头耍把式的,舞枪可以,大刀片儿也会抡几下。至于哪种套路略显出彩儿,由不得我说了。”
在我看来,无论何种风格,并没有高下之分,温水还是烈酒,长枪或者大刀,关键在于合时合势合人合境。
我喜欢卫东先生的散文,无论是深情的《彩虹》,还是激越的《绝响》。
每每在报刊上读到杜卫东先生的作品,就会想起20年前那个京郊的冬日,先生穿着米色风衣,与我们一班年轻人激扬文字时的豪迈不羁;也会想起10年前黔北的冬日,先生戴着红围巾,仰望着沙滩“钦使第”的牌匾感叹先贤际遇时的谦和温润。这两个身影重合一起,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的卫东先生。有如他的文字,细腻、灵动、温情;又深邃、广阔、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