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阅读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人工智能的到来像是掀起了一阵飓风,每个人都能轻松快捷地获取一切想要的内容,却也更容易陷入真假难辨的信息沼泽之中。正因如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的本质不是获取信息的速度,而是思想的深度;写作的魅力不在于文字的华美,更在于灵魂的共鸣。人工智能始终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它的价值从不在于替代,而在于赋能——让人类把更多精力投向创造性的思考和有温度的表达。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了3位青年网络文学作家,听他们分享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深阅读”的看法。

  在数字浪潮中守护精神内核

  洛明月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人类生活的今天,我们似乎从未如此便捷地获取信息:算法推荐精准推送书籍,语音助手随时朗读文字,电子书库容纳万卷经典……然而,技术赋能的另一面,是碎片化阅读在蚕食专注力,快餐式内容在消解深度思考。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拾“深阅读”的力量?这既是时代之问,亦是精神之需。

  技术赋能:从“人找书”到“书找人”的变革

  人工智能为阅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兴趣,将海量书籍精准匹配至读者眼前;语音合成技术让“听书”成为通勤、家务时的知识伴侣;虚拟现实更让历史场景、科幻世界跃然眼前。这些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阅读融入生活的每一角落。

  然而,算法的“投其所好”也可能固化认知边界,让读者困于信息茧房。因此,技术应是工具,而非主宰——我们需要主动驾驭算法,而非被动接受投喂。

  深阅读:在快时代培育慢思考的根系

  深度阅读的本质,是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是思想在字里行间的沉淀与生长。一本《红楼梦》,有人读尽家族兴衰,有人悟透人性百态;一部《瓦尔登湖》,有人向往田园诗意,有人反思现代文明。这种“慢”与“深”,恰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人文价值。当AI能瞬间生成书评时,我们更需警惕:技术可以总结内容,却无法替代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淬炼。深阅读培养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正是应对AI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融合共生:传统与数字的双向奔赴

  守正创新,方能行稳致远。纸质书的墨香与触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温度;电子书的便携与互动,彰显着技术进步的效率。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我们可以用电子设备快速检索资料,再捧起纸质书细细品味哲思;可以通过短视频了解书籍梗概,再沉浸于原著构建的完整世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传统与数字阅读的融合,正是文化生命力的延续。

  青年使命:在阅读中锚定精神坐标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更是文化的传承者。面对AI浪潮,青年需以阅读为舟,在信息洪流中锚定价值坐标。读《平凡的世界》,感悟奋斗的力量;读《三体》,激发探索的勇气;读《论语》,汲取智慧的源泉。唯有通过深度阅读,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技术狂飙中保持清醒,在时代变局中坚守初心。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人工智能时代的“慢思考”

  画骨师

  在这个数字化丛林令信息摄入过载,导致心态浮躁的时代,浅层阅读形成茧房效应的弊端,正日渐显现。阅读的核心价值,已经从信息获取转向认知塑造,以及如何通过阅读,守护认知的原创性与批判性。

  进行认知扩展的同时,保持独立判断的能力,让思考能慢下来,保持专注和深度理解,是数字洪流与传统价值的角力。

  笔者认为,通过“读史”建立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个人认知体系,能帮助我们对抗思维固化,在泛滥的电子碎片与人文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

  去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线上培训,众多前辈和专家学者,一再强调“读史明志,夯实基础,才能稳健前行,作为有力”。这篇文章动笔前,我正阅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中国史》。

  而读这本书的前提,是基于此前较为艰难地读完了吕思勉先生的另一部巨作《中国通史》。

  阅读《中国通史》时是颇为吃力的,因纸质书籍字量庞大且繁密、内容深邃,在阅读时稍有不专心,容易出现理解断裂。每日坚持阅读完一小时,从第一章的“婚姻”到第五十四章的“革命途中的中国”,粗浅看过一遍就耗时3个月。

  坚持完这个过程,我发现注意力、思维性渐渐有所改善。每日一小时的沉浸式深度阅读,既能缓解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也为那些在纸张摩挲间迸发的灵感火花而有所得,养成沉心静气的习惯。

  在进行二次阅读时,因临近年末,各种学习活动较多,携带纸质书籍不便,只能使用电子阅读设备。我发现如今的墨水屏,已经可以模拟纸张质感。虽然会略微增加一些疲劳感,但对于方便阅读有着极大的益处。电子书线上交流便利,能即时在文本章句下与其他读者进行探讨,解惑答疑,这正构成了数字文明时代人文精神的新形态——快中有慢,在碰撞思辨中坚守文字的重量。

  阅读《白话中国史》,是在我读完第二遍《中国通史》后,查阅吕思勉先生著作时,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索引发现的一本,更容易理解明白的中国历史类读物。《白话中国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摈弃了自《尚书》《春秋》《史记》等先秦、两汉及后来史书中,以皇帝世系,王侯将相等为主要叙述内容的形制,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性政权,进行了简明扼要,且理论严谨的鸿篇叙述。作为生活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广西人,对于吕思勉先生的《白话中国史》,读后有种强烈的统一合理性的认同感。

  读这两本书的过程,读史切实性让人有所增益,因此无论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阅读后都有同等效果。在当代客观生活中,两者相辅相成的补充作用,有着显而易见的妙处。只是我们许多人,因为无意义、无专业性、无节制性阅读,才导致电子化阅读被过于曲解。

  在阅读当中,只要循序渐进,从感受煎熬且有所得开始,跨过这个阶段并坚持,就能获得高效的阅读体验。所以我们无须拘泥于电子化还是书本化,只要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阅读愉悦,都是良好的阅读。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阅读

  城城与蝉

  作为一名网络作家,创作长篇故事是我的本职工作。在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尤其是DeepSeek在春节期间引发热潮之后,我也跟随时代潮流,对AI创作能力做过一些尝试。我直接说结论:

  一,人工智能没法写作有意义的长篇故事,这既是因为上下文记忆无法连贯,也是因为在创意写作能力上达不到一个可用的阈值,行文大而无当,表面看似流畅,稍微深读就会发现空洞无物、大水漫灌。

  二,在对人工智能创作能力的认知上,不只是我,在使用了较长时间后,大家都会产生一个类似的认知,就是人工智能“用的越少越震惊,用的越多越祛魅”。

  三,人工智能在一些设定搜集、资料查找能力上,以及广告词生成、公文创作等领域,确实能做到以前很多人力加起来都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总而言之,我认为人工智能在创作上的能力,实际上低于社会普遍的认知,但也能做到很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而前者才是问题所在。

  现在,因为人工智能的爆火,有这样几种有关阅读的现象值得关注:一些人将人工智能作为日常查询客观资料的工具,并对结果的准确性深信不疑、不加验证;一些人误以为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推理和审美能力,使用其来进行创作上的学习,并对其给出的意见信服不已;甚至,还有一些家长利用人工智能来生成故事,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文学。

  这些现象在我看来,都是基于对人工智能的不了解、过度相信,所产生的问题。

  须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会产生“幻觉”——它会一本正经地给你编造一些假的知识和资料,甚至编造知识和资料的来处。

  在常常使用人工智能创作的职业作家群体里,不少人已经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创作的故事很水、很空洞,在一些小的片段上,或有奇效,但稍微长一些就无意义。

  因此,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很多超出人类能力事情,但是,人工智能产出的内容,依然是要经过人类的判断,甚至是人类专家的判断,才能确保其准确性、优质性。

  如果使用者缺乏相关认知和知识,盲目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阅读,那可能会被灌输进非常多瞎编的知识而不自知,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反而应该进行更多的、不依赖人工智能能力的、传统的阅读,积累知识,提高涵养,不急不躁,不走捷径。

  阅读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有益的培养情操的行为。并且,只有当我们自己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判断真假的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迷惑,才能从人工智能产生的内容里精准挑选自己能驾驭的材料。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