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允许,出行我首选地铁。乘坐地铁有诸多好处,比如准点,减排,不晕车。但于我而言,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可以看书。
我在小汽车上是看不成书的,甚至连手机也看不了,一看就头晕。但在地铁上不成问题,因为空间宽敞,即使再多人,也感到呼吸顺畅,状态“正常”。且无论有没有座位,一本书的空间总还是有的。
有座位时,在膝盖上摊开一本书,一低头就是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宁静、悠远、丰富、辽阔、温馨,是属于自己的。无座位时,我一般会选一个僻静的角落站立,比如在一排座位的尽头、靠近门边,有个小小的广告位,刚刚好容纳一个人倚靠。据我观察,无论是否读书,能占据这个位置,都是让人高兴的。而对于读书的我来说,这个位置又比一个实实在在的座位还要来得幸福。在座位上看书,因为身边站着其他乘客,便或多或少有一种被窥视感;在这个位置,背靠一堵墙,手握一本书,居高临下,则完全不会被打扰和看见,心中就会有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感觉——读书,要的就是这种“唯我之境”,再由此进入“忘我之境”。
当然,有时候是既没有座位又没了心仪的好位置。这时,我会选择靠车厢中部站立,拉住手环,或者手握吊杆,另一只手从开口帆布袋里掏出书,然后自顾自地看起来。是的,自从我爱上在地铁里看书之后,我也同时爱上了开口帆布袋,因为它足够大,足够便捷,任何开本的书都能随手扔进去,随手取出来。
我有个爱读书的朋友,说不喜欢在地铁上看书,因为觉得书封会“泄露”自己阅读的秘密。简言之,她不喜欢别人都知道她在读什么书。说起来,我有个习惯倒是跟她恰恰相反:我收到新书后,会习惯性地把书封(包括护封和腰封)拆下来放到一边,然后无所顾忌地“折腾”这本脱掉华美外衣、还原本真面貌的书:卷起来一只手紧握着读,扔进帆布包里路上读,随意折起页角做记号,里面还总鼓鼓囊囊地夹着一支铅笔,用来随时画圈、画线。总之,我读完的书,都有着深深地被人用过的痕迹,直到读完之后,我才会把书封再装回去。
不过我的这个习惯并非像朋友那样担心被“发现”。在地铁上读书,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有人凑上来和我一起读书,我就把书往他或她那边挪一挪,我们一起看。不过,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人往我的书本上凑过,周围的人,大部分都在低头看手机。倒是我,曾有一次往别人那里蹭了蹭,发现她正在读《解忧杂货店》。我对朋友说,这个世上,还真没有多少人关注你,我们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备受关注,更别说是读一本什么书了——如果恰巧有人关注了,那该是多大的缘分呀!
在地铁上读书,最初我也是迫于无奈。人到中年,工作,育儿,家务,太难有大块的时间静坐书桌前读书了。如果要等待这样纯粹的“氛围感”阅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恐怕都会很少有。那么,就不读书了吗?不行,我太贪恋阅读带给我的沉静感、丰富感和满足感了;我也太贪恋诸多苦思不解的人生问题在阅读中拨开云雾见日出、豁然开朗的时刻。没有阅读的日子,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飘飘浮浮,不着边际。我决定面对这个问题,解决它——就从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开刀”。我算了算,一个单程地铁时间是37分钟,来回加起来就超过一个小时了,还有包括换乘在内的等车时间呢?一天起码是80分钟,一周呢?一月呢?一年呢?这么一算我简直变成时间上的富翁了。
立马行动,且当天就尝到了甜头——不仅读了50页书,就连平常觉得漫长的地铁路程也变短了!我在阅读群里打卡,伙伴们都说“你怎么读得这么快”。其实,我是典型的逐字逐句读的“慢读者”,之所以快,无非就是每天这一点点的改变,没想到,原本捉襟见肘的时间竟突然变得丰盈阔绰起来。
渐渐地,我爱上了在地铁上读书,简直欲罢不能。尤其是,我越来越感到,在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份时间就好像是自己偷来的。用这份偷来的时间,我读心理学、文学、育儿等各类书籍……它们就像一个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一趟趟前行的地铁中徐徐展开。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