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知乎上有人晒出来两首诗,一首诗是人写的,另一首诗是人工智能写的:

  诗歌A

  整个春天

  在落日的阴影下

  站着。

  海浪拍打着岸边

  在风中寻找我的足迹。

  像往昔那样

  吹着口琴问自己:回到什么地方?

  在草地上,

  甚至快乐也是短暂的。

  总有一些秘密

  隐藏在野花与蜜蜂的中间

  在森林里

  每个生命都在和死亡拉扯。

  而终于踏过山丘

  在山谷里摘一朵花

  努力想起一个笑脸

  和那天她在花园里的模样。

  诗歌B

  整个下午

  在卖通心粉的花格阳伞下面

  坐着。

  中国海穿着光的袍子

  在鞋底的右边等我。

  像昨天那样,

  乘上马后问自己:到什么地方去?

  在蓝缎子的风中

  甚至悲哀也是借来的。

  且总有点什么

  藏在贫穷和延命菊的中央

  在乌菲基宫内

  拉菲尔每分钟都在死亡!

  而终于过了桥,

  在水边拨一茎草嚼着

  努力记起一张脸,

  和那年她吃春卷的姿态。

  这两首诗结果相似,但是,却截然不同。诗歌A意义清晰简明、主题明确生动,而且,诗歌的情感也真挚动人;诗歌B不仅语言跳跃、意象混乱,而且情感交织复杂、主题晦暗不明。于是,很多网友觉得A才是人的作品,而B是人工智能写成的。其实,B乃是诗人痖弦的《佛罗稜斯》(痖弦《断柱集》),A才是ChatGPT的仿作。

  显然,只有人才能表达焦虑不安,才会努力去表达无法令他人完全理解的晦暗境遇与语词间充满张力和缝隙的意义;而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总是极其富有“情感性”的情感和意蕴鲜明的语句:它更适合“阅读”,却驱逐了“深读”。

  不妨说,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一种“享乐式阅读的泛滥”。即流量为王的阅读行为测试,必然会让人工智能大量制作“适合”不同阅读口味的作品。浅阅读因其流量大、阅读者多、容易传播等,必然成为人工智能文化生产的指归。那些探索性的、辩证性的、先锋性的和思辨性的文本,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那些意义简明、思想单向、情感单纯的作品,尤其是欲望明确的“白文”,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越来越多的阅读对象。

  由此,我们必须倡导一种“占有式的阅读”,一种与人类的生命境遇紧密相关的阅读,一种体会那些只有人才能感受到却无法言的经验,那些瞬间即逝的情动、那些纷飞无序的杂念、那些内心深处的灵魂震颤。

  最可怕的不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人工智能!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深读”,一种直面生存经验的阅读,才能让人保卫自己的经验,并敢于直面那些充满了矛盾和悖论的生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