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景——一间最末尾的车厢。夏天,9点钟,在从贵州铜仁开往贵阳的某次列车上。

  车内没几个年轻人,大学生模样的更没几个。车厢里面很宽敞,也很整洁。行李架上零散地放着几个箱子,还有两三个慵懒的行李包。座椅布料是黄灰色的亚麻,有股怪味。在两人座的一侧,吴玲坐在靠窗的座位。左边过道的位置上躺着一位中年大叔——有啤酒肚,光头,他在刷抖音(外放,声音有点儿大),好像在看一些烹饪类的视频。高铁已经发车了,放在小桌板上的半瓶矿泉水几乎没抖动。窗外的景色,除了山还是山。外面是晴天。

  突然,手机铃声响了。唱了两句就被划停了。(慌忙找手机。裤兜儿没有,座椅上也没有,最后从脚边的双肩包里翻了出来。)

  吴玲:喂!妈,怎么了?我现在在高铁上呢。

  吴玲妈妈:哦。在高铁上啊。没啥,就想问问你啥时候回家,村里的学生都放假了,就你没回来。

  吴玲:啊!我给忘了。妈,那啥,我参加了暑假“三下乡”,晚回来了点。

  吴玲妈妈:“三下乡”,那是做什么的?

  吴玲:一种大学生志愿活动,和我们社团的小伙伴一起去的。妈,我跟你说啊……(谢幕)(说完之后,景为静音,只看到人物边笑边说的画面)

  第一幕

  景——铜仁市某高校南门。3天前,早上8点左右,在一尊石像下面。

  门口已经聚满了人,有点喧闹,人群中有人举着写有志愿活动名称的红色旗子。对面是一条马路,还有各种包子铺、面馆、餐馆、奶茶店、宾馆等等。太阳已经出来了,有点闷热。活动的目的地在市区,为了来回方便,学校特意包了大巴车,现在大家都在等车。

  吴玲:大家都到齐了吧?好晒啊。

  黄嫣林:哈哈哈,带上防晒霜,随时随地想抹就抹。

  田茵:我带了伞,还有遮阳帽。

  傅敏星:来了来了。(从校门那跑过来,手里拿着伞)

  吴玲:好。(边说边拉黑色双肩包的拉链)我们的课题是“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宣讲”,现在我就把宣讲手册和问卷调查表分给你们。

  傅敏星:等下我们要怎么讲呢?有没有具体计划之类的?

  黄嫣林:不会是在古城里逮到谁,就让谁填问卷吧。

  田茵: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我也不知道。

  吴、黄、傅:我们也是。

  吴玲:这个活动不好弄啊,好难。要是去敬老院,或者去学校教小朋友学习这种还好弄一点。

  傅敏星:对啊。宣讲不应该是专家的活吗?

  黄嫣林:不管了,跟着大部队走就好了。

  傅敏星:不错不错。

  田茵:我们又不能聚集到人来统一讲,看来要一对一宣讲了。

  吴玲:只能这样了。带队老师啥都没说,关于宣讲的内容、形式、步骤等等,一切都得我们自己想。

  黄嫣林:哎!头大。

  田茵:我们只能自己捉摸了。

  大巴车停在马路边,同学们排队上车,拿旗子的人留在最后面。(谢幕)

  第二幕

  景——铜仁市中南门古城景区。第一幕当天中午,在古城一处名为铜仁学宫的房子里——一间木屋内。

  房间有两扇木门可以进出,开门关门都会发出难听的吱嘎声。屋内有两张长桌,分别配有4个明清样式的官帽椅。四面墙都摆着书架,上面是一些史书和理论书籍,墙角放有兰花盆栽,没开花,只有绿叶。窗子是关的,开着白炽灯也有些灰蒙蒙的感觉。屋内有股旧旧的霉味,会让皮肤生痒。

  屋内坐满了人,有人拿来塑料凳拼桌,旁边有三个人是站着的。大家都被太阳晒红了脸,刚刚进来的人脸上还在冒汗。进门左边的一张长桌上(左右具体而定),放着矿泉水瓶,宣传手册和问卷调查表(都为A4纸),小型风扇,两把伞(桌上是凌乱的),还有4个盒饭。现在是午餐时间。

  吴玲:终于干饭了,好像菜还不错哦。

  黄嫣林:(坐在吴对面的椅子上)干饭干饭,荤素搭配,营养美味。

  田茵:(坐在吴左边)还有鸡肉呢。是辣子鸡,有点小辣。

  傅敏星:今天最顺利的事情,应该就是吃饭了。(坐在田对面)

  吴玲:哎!卑微如我们。

  田茵:“传单”是发不完了。(传单即宣讲手册,戏称“传单”)

  傅敏星:有些人一看到我们就撒腿跑了。

  黄嫣林:还有直接无视人的呢,“社死”啊。

  吴玲:哎,他们都不配合我们。

  傅敏星:填问卷太费时间了,谁有闲工夫想搭理我们啊。

  吴玲:好累,不想和陌生人打交道了。

  田茵:哎!我已经不想社交了。

  黄嫣林:哈哈哈,想“摆烂”了。

  吴玲:要不我们删减一些问卷吧,5个题就好了,也不一个一个填了,我们采取口头形式,统计人数及其情况。聊天可比写卷子容易多了,没准效果更好。

  田茵:可以。我们今天先完成一半的任务。

  傅敏星:我们设计一下基本行动步骤吧。可以先给他们发宣讲册,再根据问题口头采访。顺便给他们讲解一些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故事,结合专业所长,一个人笔录,一个发宣讲手册,一个采访。

  吴玲:行。下午接着奋斗!

  黄嫣林:好的,希望一切顺利。

  镜头移向屋内的灯光,景物逐渐模糊。(谢幕)

  第三幕

  景——中南门古城。同天下午3点左右,在古城内的各个街道。

  太阳有些偏西了,可还是很晒。学宫门口的街头有一个老画家在摆摊,但没一个客人围观。卖冰西瓜的小摊人很多,租汉服的店铺也开门了(早上是不开的),门口的衣架挂上了各种样式的民族服装,很招摇。街道上的人流量明显变多了,可并不很吵。悬挂在古城上方的彩色灯笼依旧左摇右晃,但没人关心。

  吴玲:叔叔你好,了解一下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谢谢。(将宣讲手册递给出)

  环卫工人:这是干啥的?

  黄嫣林:我们是某学校的学生,在做社会实践活动,请问可以采访您几个问题吗?

  环卫工人:不了不了,走开,走开。

  景移至锦江岸边一处有公共健身器材的场所。

  黄嫣林:这位爷爷你好,我们是某学校的学生,不是传销的。请问可以采访您几个问题吗?

  健身老人:干啥呢?采访?

  傅敏星:对。我们在做社会实践活动,就问您几个问题而已。

  健身老人:这有啥用啊?

  吴玲:可以了解我们党的相关政策,对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用的。

  健身老人:不搞这些,我啥也不懂,也不认识字。

  在一处街道上,不远处有一家奶茶店。

  傅敏星:哎!耐心快耗尽了。

  田茵:古城都快逛完了,问卷还剩30多份没填呢。

  傅敏星:(买了一根冰激凌)老板娘你好,请问可以采访你几个问题吗?

  奶茶店主:可以啊。

  田茵:平时喜欢看新闻吗?

  奶茶店主:偶尔会看。

  吴玲:会关注本市的相关政策吗?

  奶茶店主:不了解多少。

  黄嫣林:知道我们党的发展历史吗?

  奶茶店主:不知道。

  景移至古城门口的一条马路上,有一所小学——逸群小学。小学对面是锦江,此时蓝天碧水,郁闷的天气。

  吴玲:您好。请问是来接学生的吗?

  学生家属:是的。

  吴玲:你以前学过历史吗?对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有了解吗?

  学生家属:知道一点。

  吴玲:有兴趣了解一下我们的党的创新理论吧,谢谢。

  左边就是古城外面了,有很多商店,很喧闹,有人声、冷饮店音乐声、小孩的打闹声。右边是古城区域,人很少,没什么游客。烈日炎炎,树叶被晒蔫了,发出闪闪的小流光。铃声响起,学生期末考试结束了。第一个学生走出校门,接着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他们都穿着蓝色的校服,男生是衣服,女生则是裙子,个个都系着红领巾。

  黄嫣林:哎!小学生。(没回应,直接无视)

  傅敏星:小朋友你好。(跑开了)

  田茵:小朋友,你们放学了吗?(看都没看一眼)

  吴玲:这些小孩一点都不乖。

  目标锁定四人行的小学生。

  田茵:小朋友你好啊,你们放假了吗?

  甲(一个胖高的学生):对啊。

  田茵:你们要回家了吗?

  丁:先不回。

  乙(一个偏瘦的学生):我们要先去玩,然后再回家。

  傅敏星:你们喜欢历史吗?

  甲:喜欢啊。

  田茵:你们都听说过哪些革命英雄呢?

  乙:周逸群。

  吴玲:除了周逸群呢?

  甲:没了。

  吴玲:你们是逸群小学,那你们了解周逸群的事迹吗?

  乙:他是一个英雄烈士。

  丙:周逸群参加过南昌起义。

  黄嫣林:看来你们知道的不少嘛。

  戍:你们在干吗呢?(四人行之外的学生)

  乙:在聊周逸群啊。

  吴玲:那你们知道周逸群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吗?

  丁:不知道。

  吴玲:平平安安地读书和枪林弹雨的革命,你们会怎么选择呢?

  甲:当然是读书啊。

  吴玲:周逸群的选择是投笔从戎,在书生意气的年龄奔赴于革命,他知道理想与时代的结合,才是实现生命的意义。

  田茵:如果你们生在战乱时期,然后有人要杀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呢?

  乙:赶紧逃命啊。

  田茵:周逸群的做法是整顿洪湖赤卫队,坚守赤卫队的大旗,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乙:小胖,你们在这干吗呀,不回家吗?

  甲:在听故事呢。

  傅敏星:如果一道数学题,你们这次做错了,得了零分,你们会放弃学会它吗?

  丁:做错了,就问老师,把它学会就好了。

  傅敏星:没错。周逸群说过“我们共产党员,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作为美丽祖国的青少年,我们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因为越战越勇,再接再厉。

  庚:这么多人啊!

  黄嫣林:如果你们生病了,你们是请假休息,还是忍着痛苦来上课呢?

  丙:当然要请假了,生病都难受啊。

  黄嫣林:那你们知道周逸群的回答是什么吗?

  丙:不知道。

  黄嫣林:他说“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当我们想偷懒,想装病请假的时候,我们要想起周逸群。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他几欲病倒都仍坚持工作,因为他有信仰,而信仰的力量能打败身体的痛苦或懒惰,所以我们需要周逸群,也需要信仰……

  学生越聚越多,场面热闹无比,镜头移至马路对面的逸群小学。(谢幕)

  尾声

  回到3天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景同序幕。

  列车发车的声音,“下一站,贵阳北站。”车厢内开始有了嘈杂声,人们在检查自己的行李(左顾右盼)。穿制服的女乘务员在过道上走来走去,并亲切地询问有没有人要丢垃圾。(快到站了)急性子的人已经堵在了车厢门口那里。

  吴玲:最后一天,我们去参观了“周逸群故居”,他是一个共产党战士。他还参加过长征呢,像我们村的“小马烈士”一样。

  吴玲妈妈:多学习这些也好,现在的生活多难得啊。哎!瞧葬在咱们村的红军小马,多可怜啊,没人知道他叫啥,也没人知道他家在哪儿。

  吴玲:(车厢里的人大都走完了,吴玲将密码箱搬到了月台上)是啊!还好我们村每年都去祭拜他呢。

  吴玲:(一手拿密码箱,一手拿手机,边走边说)妈,不说了,我到站了。

  吴玲妈妈:到贵阳了?到了就好。那你等下要咋回来啊?

  吴玲:就别操心这了,我已经订好网约车了,会直接送到村里的服务站。

  吴玲妈妈:那就好,你想坐啥都行。爷爷说等你回来就杀鸡吃,好久没吃家里的土鸡了吧。

  吴玲:好好好,好了好了,不说了,要出站了。待会我坐网约车,铁定是要晕的。

  吴玲妈妈:有晕车药吗?

  吴玲:没有,那没用的。我要挂了。

  吴玲妈妈:那怎么办。

  吴玲:没事,有塑料袋。

  人物走向了排队出站的人群中。(谢幕)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