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恒的最新一部诗集有一首题为《诗句》的诗,是诗人对诗的体悟与思考,其中有两行:
诗人总认为每每发表诗
就意味着施舍人间一些诗句
这是对诗与诗人的最高礼赞。
诗人是一种精神状态与生命状态,是一种气质,而不是职业或专业身份。诗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在现实生活里始终呵护着梦想,对美总是有无尽的憧憬,永远好奇,永远兴致勃勃,用新鲜的眼光看一切,有时用的是上帝视角。
《两条路》里的这三行诗:
唯爱这条路——
走向与幽冥相伴的圣地
那儿有关于诗的感觉
诗意的核心就是爱,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爱,诗是对爱最美的呈现。
诗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是很神奇的现象,当年年轻的杨旭恒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的交往是典型的诗人之间的友谊,古人云“白发如新,倾盖如故”,记得旭恒兄聊起过应特朗斯特罗姆邀请访问瑞典,这段传奇经历值得好好写写。
年轻时学英语读过英国诗人豪斯曼的两句诗我一直印象深刻:
I was a poet,I was young.(我曾是诗人,我曾年轻。)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大学期间也曾经痴迷于诗歌,在校期间编印过诗集,还在文学杂志发表过诗歌。遗憾的是在工作之后除了偶尔写旧体顺口溜、打油诗,没有再创作诗歌,但是内心里把诗歌一直放在神圣的位置。
杨旭恒曾任云南美术出版社社长,作为文艺评论家,对电影艺术有高深的造诣,对电影经典如数家珍。职是之故,《我们是石子》有些作品显然受到美术、音乐特别是电影艺术的影响,富于鲜明的画面感、乐感与镜头感。
诗人继承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句炼字的传统。
例如《虚空》的两句诗:
心是存在的舞
树是虚空的香
诗人制造词汇搭配的疏离感与陌生化,赋予文字以新奇的表现力,创造出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我们是石子》编排颇具匠心。诗作由短到长,形成内在的节奏结构。开篇的《旅途》只有四行,记录的是瞬间景象;最后一首《海蓝色的记忆》不分行,共十三段,近千字,用浓墨重彩描绘出梦境一样的画面。
《我们是石子》的诗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在目录上体现得很明显,这部诗集的目录也可以当成若干组小诗来读,除后面的三组是每四首一组以外,都是按五首一组排列的。例如第一组五首诗的标题分别为:
旅途
栖所
大地的心门
思索着,燃烧着
伤感
还有一组五首诗的标题分别为:
晒太阳的老人
在桥上看流水
傍晚
倾听雷声
美的歧义
另一组五首诗的标题分别为:
我们是石子
车站
无字之诗
雨夜
卡车
这些词语剪辑在一起,营造出若隐若现的诗意氛围。
《我们是石子》的场景既有都市繁华也有山野自然,还有穿插出现的旅途与车站,梦与现实交错叠加,形成反差张力,是诗人生活经历与精神生活的升华。
杨旭恒既是诗人又是茶人,爱茶懂茶,作为出版人出版过很多茶书典籍,对云南的普洱茶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茶意茶味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是石子》就有多首诗写茶。例如《围炉细说》写道:
有的茶
可以
悠然地品
有的话
可以
娓娓细说
《我们是石子》就像是云南古树普洱茶,经得住时间的冲泡,意蕴耐品,回味悠长。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