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初夏的一天,我在一家施工单位从事新闻工作,到广西的一条高速公路施工现场采访一群建设者,恰好遇到一位工程师的妻子带着孩子到工地探亲,就和她聊了起来。她是一位小学教师,她说,结婚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丈夫在工地太忙,干完这个工地又要到下一个工地,有时候一两年也回不了家,自己只能反过来探望他。即使来到了工地,丈夫也整天在工地沿线奔忙,往往到晚上才能见面,看到他和工友们辛苦的样子,不由想到课本上的一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罗隐的《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我听了以后深受感动,就把这个情节写进了通讯中。小学老师的教案中,通常都会写:“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赞颂了那些像蜜蜂一样奉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我采访到的这位老师,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的。有的诗人,就歌咏了蜜蜂这种崇高的品德。如宋代李纲的《蜜蜂》:

  秋风淅淅桂花香,

  花底山蜂采掇忙。

  但得蜜成功用足,

  不辞辛苦与君尝。

  南宋诗人姚勉的《咏蜂》:

  百花头上选群芳,

  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

  一身虽苦又何妨。

  确实,我们不仅把蜜蜂比作劳动者,也反过来把劳动者比作辛勤的小蜜蜂,为大家酿造甜蜜的生活。就像我们看到大街上奔忙的快递小哥,常常会想到蜜蜂一样。有的公司团队,在设计企业标识、员工衣帽时,也融入了蜜蜂的形象和寓意。

  也有人从这首《蜂》诗读出了另一重寓意,有的老师就会阐释说:“诗中的一个问句,写出了对劳动人民终日忙碌却遭到剥削的怜悯,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确实啊,蜜蜂辛辛苦苦,飞到东飞到西,平原山岭都留下足迹,采粉酿蜜,本意并不是奉献出来供养他人的,而是为了自己种族的生存繁衍,却被人平白窃取了劳动果实,岂不是值得怜悯吗?诗人描写这种用意,在古诗中也很常见,如宋代刘跂在《作蜂室》诗中写道:“怜尔于人甚无负,一世分甘身独苦。”宋代吕本中《蜜蜂赋》写道:“早出暮归,聚房以居,生理甚微。桧花菊英,反为身害。虽云甚甘,终以是败。既夺之食,又腊其雏。以侑尔酒,以为尔娱。醉而咀嚼,鼓舌自如。人之不仁,一如是乎!”人们不仅剥夺了蜜蜂赖以生存的蜂蜜,还把蜂蛹掠夺来做下酒菜,人类的贪暴不仁实在太过分了。南宋杨万里的《蜂儿》诗也站在蜜蜂的角度控诉了人类的暴行。这让人想到一些同情劳苦人民的诗作,比如唐代张碧的《农父》:

  运锄耕劚侵星起,

  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

  不知何处抛妻子。

  宋代张俞的《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代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但是,以上两种,可能都不是罗隐写这首诗的本意,他另有自己的想法,您是否会感到不解呢?

  罗隐生活在晚唐,十试不第,备受打击。他的诗名很盛,连当朝宰相令狐绹都非常赏识,令狐绹的儿子进士及第,罗隐写了首诗表示祝贺,令狐绹对儿子说:“你考中进士我倒没啥高兴的,高兴的是你得到了罗公的赠诗。”他身怀这样出众的才华,却要遭受一次次科场失利的打击,失去进身的机会,心中该是怎样的愤懑不平!这可能是他写诗越来越趋向讽刺的现实因素。他就像蒲松龄一样,内心充满“孤愤”,要借诗文发泄出来。晚唐的政治生态、社会环境江河日下,更激发了他对世界的白眼,于是,他的诗总是充满讽刺,怼天怼地怼空气。比如写蝉,从虞世南到骆宾王、李商隐,都把蝉作为高洁的人格象征来歌咏,他则写道:

  天地工夫一不遗,

  与君声调借君緌。

  风栖露饱今如此,

  应忘当年滓浊时。

  天地已经把各种美好都赋予了蝉,既有高扬的声调,又有官帽的垂带,今天你身居高位,风中轻飏,饱食甘露,恐怕把栖身于卑污泥土的经历早抛到脑后了吧!这简直就是指着身居要津的“肉食者”鼻子在骂了。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是很善于咏物的,正如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中说的:“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黏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蝉》和《蜂》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读起来既是在写动物本身,言外之意却也贴切吻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他的《蜂》诗,也是在骂世,是对那些营营役役,辛苦聚敛,看似占尽风光,到头来却“替他人做嫁衣裳”者的无情嘲笑。学者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就写道:“诗意似有所悟,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宋代赵时韶的《蜂》诗就是这种寓意:

  蜜成只解供樽俎,

  蜡就徒能照绮罗。

  堪叹汝生无受用,

  钻钻刺刺欲如何?

  蜜蜂酿成的蜂蜜被人拿去享用,蜜蜡被人用来照明,你们劳碌一生不得享受,辛苦钻营到底为了什么呢?我们从《红楼梦》中,可以找到相同寓意的一些诗词。如哀叹王熙凤的《聪明累》、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以及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之篇,都是这个意思。

  但是,我也不能说学生辅导材料上写的、老师们教的就是错的,“诗无达诂”,从不同角度理解它都有一定道理。赞美劳动者的说法,充满“正能量”,爱劳动、讲奉献是大人们希望孩子们树立的价值观,这种解读很光明,很积极,浅显易懂,孩子们也最容易接受。而鞭挞剥削者的含义,也可以说得通,特别是在某种时代语境下,这个解释也有现实意义。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诗人的真实寄托,站在他的角度,从他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出发来理解诗歌的意义。它是一种哲学思考,或许这思考在古人来说,也算老生常谈,是诸如“警世明言”里常见的论调,但罗隐借一个小动物阐发出来,生动而贴切,自有其独到之处,这首诗也因此脍炙人口,得以广为流传。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