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在江南看见那水乡乌篷一摇一曳地穿过石桥,那你无疑是到了古城绍兴;若要问及绍兴湖月最佳处,或许有人会遥指城东箬篑山麓的东湖。
沿着一路的水乡风韵,远处青山陡然崛立时便离这“天下第一盆景”不远了。东湖之所以被人称作“盆景”,无非是相比于其他的名川大湖她略显秀气,狭长的水面在危耸兀立的崖壁旁宛如放大后的山水盆景。
作为陶潜后世子孙从汉代采石场开辟出来的山水园林,绍兴东湖不仅兼具江南园林叠石理水、路桥迂回的特点,更从晋人风流中觅得了几分淡泊清幽的桃源禅意。从揽月桥上步行至寒碧亭,游人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乌篷船,好在吴侬软语般轻柔的水波上去感受东湖的秀美。
从一帘垂柳望去,七八条柳叶状的乌篷船惬意地泊在码头,微风忽起时船身也随之轻轻摆动,仿佛这些小船是用柳条系住似的。摇摇晃晃地上了那“低篷三扇”的小船,乌篷帽下是老一辈绍兴船夫们自信惬意的低吟。只见他们用一只脚摇橹,另一边单手摇桨,几乎不怎么费力小船便在湖面上快速划开来。
都说桥是水的媚骨,体态修长的东湖自然也少不了这份妩媚。从万柳桥、秦桥到霞川桥,大小各异的石桥总在湖水恰到处慵懒地横卧在水面上,而由桥延伸的石板栈道则将湖面与崖壁串联了起来,形成了“崖壁为幕,湖水为墨”的诗意景观。乘船游湖,最妙与最险的莫过于船过桥洞。如果将墨绿的东湖比作润好墨汁的砚台,那么往来穿梭的乌篷船则无疑是其中恣意洒脱的运笔。只见划船师傅轻摆船桨,在不减速的情况下尚能丝滑过弯,即使对向会船以至桥洞拥堵时,他们也只需用木桨抵住桥洞,丝毫不会让船舷有任何磕碰。
穿过石桥来到崖壁腹地,你方能领略东湖秀美之外的奇绝。
因为人工凿石的缘故,这里的崖壁呈现出倒梯形的威慑感,游人泛舟其下每每仰头观之,总要在惊悸之余感慨其远胜于自然之力的鬼斧神工。除此之外,如果你细细品味又何尝感受不到千百年前凿石工匠们的游戏之情。几处被凿成不足掌宽的石壁突兀地立在水中,与崖石形成了逼仄曲折的缝隙。乌篷小船穿梭其中,用游刃有余的驾船技艺隔空回应着这巧夺天工的造化。舟中仰面,陶公洞与悬在半空的仙桃洞不禁让人会心一笑,料想当年的采石匠一定是在百无聊赖时才做出如此冒险且有趣的行为吧!
但若论及东湖风致绝佳时,你需要等到落日西沉,月出东山。盛夏时节,每逢东湖景区夜场开放,一些寻幽探秘的风雅之人便来到湖中赏月。夜场的东湖静得出奇,岸边偶见几个提灯之人兴步漫游,船中游客却只看到灯在半空浮游而不见人影。此时的湖面玄黑一色,光滑如砚,船在上面行驶仿佛只凭风力吹拂,全然不见半点着力。
如若遇上满月出山,静谧的湖面则在一瞬间有了别样的风韵,仿佛月下翘首等待的佳人,娇羞中又暗藏着明媚的窃喜。此时玄黑的湖面渐渐趋于浅黛,树影、桥影与船影斑驳地落在上面,一任微风浮动,摇曳生姿。最妙的当属湖上月影漂浮至桥洞下方时正好补全了桥拱的下半圆,恍如游龙衔珠,又似石桥睁开了沉睡的眼眸。然而,静态之美总不及动态之姿蹁跹妩媚,于是一阵微风就能让湖面上的光影瞬息获得生命。比如,原先斑驳的树影与桥影在微风的吹拂下立时便化作了婀娜多姿的舞女,空山旷野中人们仿佛能听到袅袅的歌声从湖面升起。而一轮月影则散作粼粼波光,恍若一群金色的锦鲤争相去啜食从空中飘落的花瓣。此时,最好有玉人吹着洞箫从石桥上翩翩走过,那颤动的浮光才会如佳人跳动的心房衍生出无比欣喜的情愫。载着一船清辉,乌篷船缓缓行至崖壁,人造灯光的照拂也让这白日里朴素的石色有了更加丰富的光彩。摩崖石刻,名人题诗,一些往昔不曾留意的细节都在此刻有了更细腻的领悟。
船只停泊靠岸,泛舟东湖的行程恍如一段初醒的梦,依依不舍间便要踏上陆地。在岸边不真实的脚感中,东湖依旧平静,只余几只空载返程的乌篷船向着粼粼波光处去捡拾散落的梦。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