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看来,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对于读者有其独特吸引力和优势,能够满足多元的情感需求与认知共鸣,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网文内容的无限可能性和细分类型,叙事又常突破现实束缚,通过超现实设定(如重生、系统外挂、异世界冒险等)构建“第二世界”,满足读者对奇幻体验、身份逆袭、情感补偿的心理需求;依托手机、平板、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网络文学支持“随时随地阅读”,章节式更新、互动式评论也都强化了读者的参与感、互动性;此外还有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网络文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幻想空间,读者能够在文字中体验到来自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冲击,他们可以将主角的逆袭与成功代入到自己身上,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情感满足。”马艳霞说,部分作品还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古风言情、历史考据),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满足读者对“知识型娱乐”的需求,兼具娱乐性与知识性。
那么,什么样的网文才算优秀的作品?马艳霞认为,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还应该能反映社会现实,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此外还要考量“是否具有新颖独特的创意和想法,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情节设置是否紧凑有趣,扣人心弦,能够吸引读者持续阅读;人物形象是否饱满立体,具有个性和魅力;语言表达能不能做到精准生动,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不啰嗦不生硬;节奏控制是否恰到好处,既不拖沓冗长,也不匆忙草率;作品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等。”
95后、00后正在成为创作主体
随着网络文学整体的蓬勃发展,95后、00后等年轻网络作家也正在逐渐挑起大梁。在马艳霞看来,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互联网经验,对新的类型和新的“脑洞”“金手指”设定等有着更为创新的理解,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为网络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作品也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她以网络文学中的几大热门题材为例:“在玄幻、奇幻题材中,他们会构建更为宏大、复杂的世界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修仙门派、魔法学院的设定,而会融入星际元素、平行宇宙等概念;在科幻题材中,他们笔下的未来世界充满高科技与人性的碰撞等。”
鲜明的人物性格、网感十足的语言风格、创新的叙事手法,这些都是青年创作者生机活力的表现。优秀年轻作家的涌现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不少创作者受困于找不到自己的创作风格,或是在流量、收入和想写的内容之间难以平衡。马艳霞建议:“年轻作者一定要守住初心,不盲目跟风、模仿,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写自己真正熟悉、真正擅长的领域,真诚地进行创作,这样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吸引更多的读者读下去。我们的作品在给读者带来情感慰藉、认同感的同时,自然也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近年来,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发展迅速,在马艳霞看来,其背后既有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合力推动,也体现了网络文学作家对时代精神的深度回应,反映了网络文学的精品化趋势。
“网络文学已经突破类型化的表达,更多地关照现实,以小切口书写大时代,从‘逃离现实’到‘直面现实’,为大众文化参与主流价值构建开辟了新路径。”马艳霞说。据了解,掌阅连续多年对现实题材作品进行开发和扶持,签约重点现实题材作品《粮战》《铁骨铮铮》等,其作者都是有着相关工作经验的一线人员。“现实题材创作潮流的持续深化,需要政策、平台、网络作家与读者共同推动,方能在流量和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深耕内容的同时,网络文学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文化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同样发挥着多维度的桥梁作用,非遗、“国风”等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在近年来热度持续升温。对此,马艳霞表示,“网络文学既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助力。作为网络文学平台,我们应以‘守正创新’为内核,守‘文化根脉与人性温度’之正,创‘叙事边界与传播形态’之新,担负起现实题材崛起与青年文化价值引导的使命。”
构建“人机共生”的网络文学创作生态
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创作产生了复杂且多层次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AI带来技术赋能的机遇,将创作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于核心创意,同时降低了创作门槛,激活大众创作力;另一方面,AI写作也引发关于创作本质、产业生态和伦理规范的深刻反思。
面对这样的变化,网络文学作家该如何保持创作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马艳霞强调,无论如何,人类的情感深度是AI替代不了的,“网络作家要扎根生活经验,将个性化的生活烙印融入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人性矛盾刻画,赋予角色血肉”。
其次,创作者要以深度原创塑造自己作品的个性,在题材与叙事手法上进行双重创新,比如开拓新题材(如科幻与传统文化融合)、实验非线性叙事(如多视角切换、时空交错)等,形成独特风格。“可以通过AI辅助素材整理,但需要作家对文化内核进行深度解读与重构,这种‘传统基因+现代表达’的创作路径,可以规避AI的浅层模仿。”
AI难以替代作家对社会热点的敏锐捕捉与价值判断,因此,网络作家也要深入基层,将脱贫攻坚、科技伦理等时代命题转化为具有文学张力的故事。“要构建自己‘不可复制的创作个性’,可以通过语言风格——像是方言运用、诗意化表达,或者世界观架构逻辑,比如独特修炼体系等形成辨识度。”马艳霞说,“例如管平潮在仙侠题材中融入徽派文化细节,就形成了差异化的美学标签。”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文学创作生态的变革,在马艳霞看来,构建“人机共生”的生态,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未来的创作可能是‘增强型作者’与AI的深度协作,人类提供创意与情感,AI负责执行与扩展。”她说,“正如作家蒋胜男所言,AI将淘汰低质量‘码字工’,但真正优秀的创作者将借力技术实现跃升。网络文学必须要回归内容核心,以高质量发展、精品化路径努力提升整体质量,积极利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创作效率和创新动力。”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