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西族作家黄立康的最新散文集《水的复数》中,“水”的意象并非简单的自然符号,像一条隐秘的河流,被赋予了多重隐喻的棱镜,既是对地域文化的隐喻,也是对族群记忆的回响。这部散文作品以“奇数”与“偶数”两辑构建起文本的复调结构,恰似金沙江水在峡谷间激荡出的回响,既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又沉淀着对民族历史的深层叩问,将现实观察与历史叙事交织成一部心灵的史诗,展现了作家对当下生活的敏锐触角,也勾勒出纳西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图景。
“水的复数”概念在作品中展现了丰富的阐释空间,超越了自然现象的描述,深入文化记忆与历史变迁。“水”在黄立康笔下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是金沙江汹涌澎湃的江水,也是故乡石板路上闪烁的光亮,“仿佛是安睡在石头里的,被你路过的脚步声惊醒”,象征岁月沉淀的记忆;它还是丽江古城湿润空气的一部分,赋予古城独特韵味,并象征族群历史中奔腾的生命力。水的复数性不仅体现在其物理形态(如江河湖海、雨雪雾霭)的多样性上,更在于作为文化记忆叠加与分岔的载体。这种叠加不仅是时间上的积累,也是空间上的扩展,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形成动态的文化景观。例如,《城市猜想》中通过水构建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与纳西族传统生活的对比:“金沙江唱着古调,缓缓流淌”,而城市则在“拆旧房,硬化路”的喧嚣中蜕变。这里,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暗示两者间既冲突又共生的关系。传统的纳西族生活方式面临时代的挑战,而新兴的城市风貌塑造新的文化认同。水的复数性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承载厚重的历史并预示无限可能性。正如水流向着未知前进,社会的发展同样充满变数。通过对水状态及其背后含义的探索,黄立康展示了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既表达了对过去的尊重与怀念,也蕴含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本书“奇数”部分的篇章主要以作家的行走笔记和阅读体悟为主线,细腻地记录了他对当下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独钓人间雪》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牵牛回村的场景:“老牛慢悠悠地迈着沉缓的步子,它经历了太多岁月,并且又吃得很饱,不急这一时半刻。”这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通场景的细致描写,更是通过对细节的关注来揭示生活的真实面貌。这样的描述既是对田园牧歌式生活方式的追忆,也隐含着对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哀悼。
而“偶数”部分则更多地转向民族叙事与历史挖掘。在《诗词丽江》中,黄立康借助纳西族史诗作为线索,巧妙地将“巴别塔的砖”这一象征性意象与族群迁徙的历史联系起来。他用有限的空间展现出无限的内涵:一方面书写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特征以及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个人的心灵成长历程。这种方式不仅延续了其作品《巴别塔的砖》中关于民族记忆的主题探讨,还通过“奇数”与“偶数”的并置,创造了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观照。这种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让读者在领略文字之美时,也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黄立康的散文创作始终围绕“身份认同”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其作品深刻反映了个人与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位“从小生活在香格里拉藏区的不会讲纳西话的纳西族小伙”,黄立康的作品不仅是对族群记忆的追溯,也是对自我身份的构建过程。这种独特的背景使得他的写作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对纳西族文化及其历史的深入探索;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个人的经历和视角来探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在《他的名字叫月亮》中,黄立康通过对外公孙大旺生平的细致描述,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族群历史交织在一起。“孙大旺紧紧抓着手中的缰绳,紧到指节发白也不觉疼痛。”这样的描写展示了纳西族马帮文化的坚韧与不屈,也隐喻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马帮文化是纳西族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一种勇敢面对未知、挑战自我的精神。而孙大旺的故事则是从微观层面展现了这种精神如何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体现出来,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族群的历史变迁。在黄立康的叙事中,并非单向度地采用“他者”的视角,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我”的角色,从而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在《追时间的人》中,作者通过叙述同事木呷(吉克木呷)的故事,不仅表达了对彝族扶贫干部的敬意,更体现了跨族群交流的实际案例。“我最初认识的木呷是位诗人,小凉山的诗人。”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同族群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的,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通过“我”的视角,族群记忆不再是封闭和静态的,而是开放和流动的。这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
黄立康的散文语言兼具诗性与思辨性。在他的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观时,他擅长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美感。例如,“石板路上的青石板,那些修补村庄裂缝的石头,人走马踏,光磨雨刻,泛着喜人的亮光”,这句话不仅描绘了青石板在岁月洗礼下所散发出的光泽,还通过“人走马踏”“光磨雨刻”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触摸到了那历经沧桑却依然坚固的石板路。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使得自然景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而在探讨族群文化时,黄立康则展现出其理性思辨的一面。以《电影与人生》为例,他对“文化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试图借助自己的文学作品,将纳西族的历史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希望以宽博的历史文化记述、内向性结构式的思考与鲜明的文化现代性,引发读者的关注。”黄立康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民族的故事,更是在探索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特性的问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视纳西族的独特文化遗产,同时也鼓励其他族群进行自我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在结构方面,黄立康延续了《巴别塔的砖》中的“意象-隐喻”体系,如“房间”“巴别塔的砖”“重塑雕像的权利”等意象反复出现,成为贯穿文本的重要线索。这些意象不仅是文字上的点缀,更是理解其作品深层次含义的关键所在。例如,“巴别塔的砖”象征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寓意着人类共同构建文明的努力。此外,他还采用了诸如“跳棋的形式”“拆开一首诗来串联”等创新叙事策略,打破了传统散文的线性结构模式,形成了碎片化、拼贴式的文本美学。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乐趣,也促使读者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使每一篇散文都像是一座等待探索的知识宝库,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和解读空间。通过这种方式,黄立康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表达与广泛的社会议题相结合,为当代散文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水的复数》是一部关于纳西族的文化记忆之书,也是一部关于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与族群关系的思考之书。黄立康以“水”为隐喻,将族群记忆、历史叙事与现实观察编织成一部复调式的文本。在“奇数”与“偶数”的变奏中,在“他者”与“自我”的对话中,作家试图寻找一种超越单一文化身份的共生的可能性。正如他在《河口的云》中所写:“河口的云,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种开放性的叙事姿态,或许正是《水的复数》给予当代散文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正如金沙江水终将汇入长江一样。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