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霏其人
温星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5月13日 02版)
时光如白驹过隙,快得恍惚,快得可怕。作为一个著名病人的作家姚霏(笔名沧浪客),竟然已经整整9岁。中国文坛,最著名的病人无疑是史铁生,老姚和我皆极为推崇,我俩多次探讨过他的人生与作品;另一位,恐怕要数隐居在西双版纳南糯山的马原,是老姚和我共同的挚友兄长;如今,这“榜眼”的位置大抵可归于老姚。
9年间,我曾多次到楚雄永仁探望老姚,唯有这次,欣慰比重攀升,战胜了心酸。周海春说,这家残疾人托养中心收费很亲民,条件不错,关键是只要住进来,老姚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就能省心不少,应该是老姚最好的归宿了——我感慨万千,深有同感。
2015年9月,在《春城晚报》文化主笔任上,姚霏负气出走,挂冠而去;次年初,从误入歧途的房地产事业部,我挣扎脱离,转任副刊主编。我俩看似完美错过,实则灵魂高度契合。
再见姚霏,竟是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房,他已然坠入濒死深渊深处,气息尚存,却宛若死神。我握住他倒下十几天便瘦如枯骨的手,瞬间泪目。那是大年初三,永仁的深夜也难掩寒风萧瑟,家中的姚霏突然倒地,恍若僵死——竟是突发性脑溢血!
从报社出走时,姚霏的医保自然中断。挚友周海春、保宏武与我一道,多方求告,才终于将医保难题破解。
姚霏是天才,这是中国文坛早就公认的一个判断。这么一位十七八岁就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惊世骇俗先锋小说的怪客,第一次试笔武侠便捧出《一剑平江湖》、并被授予大奖且被追捧为“大陆金庸”的奇侠,身材瘦弱娇小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的这只“小虫虫”(于坚语),当年已然封神。于坚更是断言:说姚霏是天才,简直都有点侮辱了他,他是这个时代真正以写作为生命的作家之一。
然而,即便追溯至本世纪初,姚霏或沧浪客,也已经并不为太多人所知晓,他更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无比绚烂,为世人所仰望,却极为短暂。
1984年的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姚霏,未及弱冠,成为云南师范大学最年轻的文学讲师。又几年,便有论者将其封为那个文学黄金时代的“十大先锋小说家”之一。正当文坛对这颗新星满怀期待,“姚霏”突然从云南师范大学消失,从纯文学圈消失,“沧浪客”横空出世,且在金庸热狂飙的那个年代,从众多模仿者中脱颖而出,被誉为“新派武侠第一人”“大陆金庸”,甚至于,1995年还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于东楼等7人,同获“首届中华武侠小说创作大奖”。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封神”的沧浪客再度出走,离开家乡云南,离开纯文学和武侠世界,去到沿海,去到了影视产业的汪洋大海,干了好几年大题材作品的编剧。
2002年春城四月天,当第一次在昆明闹市区昆都五楼生活新报大厅与我遭遇时,眼前的姚霏,已经是第N次突然扭转人生的方向盘,这次,他竟然来到了一家报社求职。彼时,我已然是一个锋芒毕露的监督记者,还是披着长发的文学青年,更是所谓网络作家和意见领袖——“书剑飘零”,如果说这都不能跟传说中的沧浪客大侠臭味相投,那简直没天理。
是的,我们相识恨晚,一见如故。我兴奋地带着他,去找时任总编辑才哥。他昂首走在前面,几乎是一脚踹开才哥办公室,眼睛望着天花板,大声说,“我叫姚霏,沧浪客姚霏!”
“你就是沧浪客?!呀,我可读过你的《一剑平江湖》!欢迎,欢迎加盟!”愣了几秒钟,才哥从沙发上蹦起来,攥着姚霏的手,如获至宝。
在才哥鼎力支持下,姚霏开创了云南报业的第一块时事评论版。当时,我租住在小西门省农信社宿舍,隔报社几步路,他天天睡在我家沙发上,趴在茶几上,左手拎啤酒瓶,右手抓笔,咕嘟咕嘟整两口,立即写两行,一瓶酒吹干,一篇针砭时弊指点江山的雄论也就脱稿了。而再看他呢,往往是咕咚一声倒地,旋即沉入梦乡。
有一次,他再度追忆自己武侠时代辉煌往事,还特意扛着跟金庸、梁羽生一起领取的那把大奖宝剑到报社。但见他拔出宝剑,眉飞色舞,且说且舞,采访中心刹那唾沫横飞,飞沙走石,天地变色,只听一片刺耳尖声传来,屋顶上方犹如水银炸裂,当空霹雳,围观之人顿作鸟兽散,逃命去也。原来,一根长长的荧光灯管被宝剑击碎,千片万片如雪片而坠,万幸,并无人被剑锋剑气与碎屑暗器所伤。但见姚霏镇定自若,还剑归鞘,不知从哪里摸出一瓶啤酒,又咕咚咕咚潇洒地喝了起来。
姚霏的性格,我总结,有这么一个维度,那便是当他在某一个领域或平台,做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会生出舍我其谁之感慨,就会喜新厌旧,就会离家出走。是故,他在云南报界的15年中,又陆续从《生活新报》出走,从《云南信息报》出走,从《春城晚报》出走,从3家报纸副刊主编或主笔这个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出走,极其任性地出走。
而没多久,他便迎来了自己最大的厄运——突发脑溢血,头上钻3个孔,插入导管,引出淤血,终于捡回半条老命。我因此经常鼓励他:老姚,你可是真正开了“脑洞”的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一代奇侠,一个天才,就这样,倒下了。我想起嵇康有一句话,“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大意是说,很多大病都发端于微小的方面,不引起重视,等累积成显著的重症才去救治,恐怕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无功徒劳徒自伤悲了。姚霏其实就是这样,他的倒下,跟他多年来滥酒、熬夜的恶习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任性自我,放浪骄纵,小身板被挥霍的同时,大才情也被折腾得所剩无几。
不过,姚霏一贯“如死般坚强”,认为自己虽然倒下了,虽然走两步路都挣扎蹒跚,虽然大小便都无法自理,但才华才情并未被命运狠狠地打个跳楼价的折扣,依然足以鄙夷文坛,藐视天下。
每次去永仁县猛虎乡家中看望姚霏,我都建议他写病中日记,像中国文坛最著名的病人史铁生一般,再一次证明自己真正的甚至更大的文学价值;每次,我都会发现,他好像又胖了一点,因为耄耋高龄的老父老母、花甲的大姐二哥、工作繁忙的小妹,把他伺候得很好;每次,我都会发现,他经常吃了就躺、躺着又吃,其实还是非常消沉好像破罐破摔;每次,我都会心酸不已,暗自叹息,甚至偷偷抹眼泪,为他,也为他已然直不起腰身的老父老母。
为鼓励他,告诉他、也告诉世人“姚霏从不曾从文坛坠落”,2021年中,我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赵石定、编辑部主任海惠一起策划,将他早年封神“大陆金庸”的《一剑平江湖》三部曲翻出来,重新编辑、包装、出版;然后,我们一起去到他家中,与他对谈做直播叫卖;然后,又将半身偏瘫的他接来昆明,接到东方书店,办了一场《一剑平江湖》三部曲30周年经典再版签售暨著名作家姚霏读者见面会。活动办得轰轰烈烈,姚霏轰轰烈烈地宣称:我绝对不会倒下,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我立誓一定还会写出更好、更了不起的作品。他甚至把如此宏愿具象化为“金庸作品经典重构三部曲”,说会有100多万字,已经写好,即将出版,满座文坛名家无不惊讶惊呼,期待满怀。
然而,时至今日,天天伺候姚霏的老父亲早已在肆虐的疫情中溘然长逝,老母亲也再难直起腰身,连大姐二哥都已是花甲老人,姚霏也没能践行反反复复对我的承诺,交出一篇哪怕七零八落的病中日记。
我和朋友们之所以有此苛求,因为他颅内的出血点在右脑,致左手左腿瘫痪萎缩,但对右半边身体的伤害并未特别严重。右腿尚残存些微之力,右手在持续锻炼后,捉笔执筷已基本如常,不管手写还是用电脑皆无大碍,至于基本的口头表达与思维,更与常人无异,怎么就不能至少恢复一些零星的写作呢?这事儿本身当然并没有那么重要,其重要在于,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康复锻炼,既锻炼了手与大脑的配合协调,有利于综合恢复,更能让他渐渐找回作为一位作家的信心。
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姚霏,自然会说我的信心从来都不曾丧失过,自然会说我还能写出更伟大的作品,也总是会很自然地对来看望他的领导和朋友们反反复复地说,当年莫言来我家的时候,当年余华来看我的时候……老姚的话我总静静地听着,面带微笑。怎样的当年辉煌和怎样的老骥雄心都不重要了,我满怀期冀的,仅仅只是他还能以那残损的身躯与手掌,尽可能顺畅地去掌控一支再普通不过的笔,实实在在地去写下一些病中的感悟或任何文字。也许,那真的才能证明,姚霏真的还没倒下,真的还活着。
时光如白驹过隙,快得恍惚,快得可怕。作为一个著名病人的作家姚霏(笔名沧浪客),竟然已经整整9岁。中国文坛,最著名的病人无疑是史铁生,老姚和我皆极为推崇,我俩多次探讨过他的人生与作品;另一位,恐怕要数隐居在西双版纳南糯山的马原,是老姚和我共同的挚友兄长;如今,这“榜眼”的位置大抵可归于老姚。
9年间,我曾多次到楚雄永仁探望老姚,唯有这次,欣慰比重攀升,战胜了心酸。周海春说,这家残疾人托养中心收费很亲民,条件不错,关键是只要住进来,老姚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就能省心不少,应该是老姚最好的归宿了——我感慨万千,深有同感。
2015年9月,在《春城晚报》文化主笔任上,姚霏负气出走,挂冠而去;次年初,从误入歧途的房地产事业部,我挣扎脱离,转任副刊主编。我俩看似完美错过,实则灵魂高度契合。
再见姚霏,竟是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房,他已然坠入濒死深渊深处,气息尚存,却宛若死神。我握住他倒下十几天便瘦如枯骨的手,瞬间泪目。那是大年初三,永仁的深夜也难掩寒风萧瑟,家中的姚霏突然倒地,恍若僵死——竟是突发性脑溢血!
从报社出走时,姚霏的医保自然中断。挚友周海春、保宏武与我一道,多方求告,才终于将医保难题破解。
姚霏是天才,这是中国文坛早就公认的一个判断。这么一位十七八岁就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惊世骇俗先锋小说的怪客,第一次试笔武侠便捧出《一剑平江湖》、并被授予大奖且被追捧为“大陆金庸”的奇侠,身材瘦弱娇小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的这只“小虫虫”(于坚语),当年已然封神。于坚更是断言:说姚霏是天才,简直都有点侮辱了他,他是这个时代真正以写作为生命的作家之一。
然而,即便追溯至本世纪初,姚霏或沧浪客,也已经并不为太多人所知晓,他更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无比绚烂,为世人所仰望,却极为短暂。
1984年的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姚霏,未及弱冠,成为云南师范大学最年轻的文学讲师。又几年,便有论者将其封为那个文学黄金时代的“十大先锋小说家”之一。正当文坛对这颗新星满怀期待,“姚霏”突然从云南师范大学消失,从纯文学圈消失,“沧浪客”横空出世,且在金庸热狂飙的那个年代,从众多模仿者中脱颖而出,被誉为“新派武侠第一人”“大陆金庸”,甚至于,1995年还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于东楼等7人,同获“首届中华武侠小说创作大奖”。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封神”的沧浪客再度出走,离开家乡云南,离开纯文学和武侠世界,去到沿海,去到了影视产业的汪洋大海,干了好几年大题材作品的编剧。
2002年春城四月天,当第一次在昆明闹市区昆都五楼生活新报大厅与我遭遇时,眼前的姚霏,已经是第N次突然扭转人生的方向盘,这次,他竟然来到了一家报社求职。彼时,我已然是一个锋芒毕露的监督记者,还是披着长发的文学青年,更是所谓网络作家和意见领袖——“书剑飘零”,如果说这都不能跟传说中的沧浪客大侠臭味相投,那简直没天理。
是的,我们相识恨晚,一见如故。我兴奋地带着他,去找时任总编辑才哥。他昂首走在前面,几乎是一脚踹开才哥办公室,眼睛望着天花板,大声说,“我叫姚霏,沧浪客姚霏!”
“你就是沧浪客?!呀,我可读过你的《一剑平江湖》!欢迎,欢迎加盟!”愣了几秒钟,才哥从沙发上蹦起来,攥着姚霏的手,如获至宝。
在才哥鼎力支持下,姚霏开创了云南报业的第一块时事评论版。当时,我租住在小西门省农信社宿舍,隔报社几步路,他天天睡在我家沙发上,趴在茶几上,左手拎啤酒瓶,右手抓笔,咕嘟咕嘟整两口,立即写两行,一瓶酒吹干,一篇针砭时弊指点江山的雄论也就脱稿了。而再看他呢,往往是咕咚一声倒地,旋即沉入梦乡。
有一次,他再度追忆自己武侠时代辉煌往事,还特意扛着跟金庸、梁羽生一起领取的那把大奖宝剑到报社。但见他拔出宝剑,眉飞色舞,且说且舞,采访中心刹那唾沫横飞,飞沙走石,天地变色,只听一片刺耳尖声传来,屋顶上方犹如水银炸裂,当空霹雳,围观之人顿作鸟兽散,逃命去也。原来,一根长长的荧光灯管被宝剑击碎,千片万片如雪片而坠,万幸,并无人被剑锋剑气与碎屑暗器所伤。但见姚霏镇定自若,还剑归鞘,不知从哪里摸出一瓶啤酒,又咕咚咕咚潇洒地喝了起来。
姚霏的性格,我总结,有这么一个维度,那便是当他在某一个领域或平台,做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会生出舍我其谁之感慨,就会喜新厌旧,就会离家出走。是故,他在云南报界的15年中,又陆续从《生活新报》出走,从《云南信息报》出走,从《春城晚报》出走,从3家报纸副刊主编或主笔这个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出走,极其任性地出走。
而没多久,他便迎来了自己最大的厄运——突发脑溢血,头上钻3个孔,插入导管,引出淤血,终于捡回半条老命。我因此经常鼓励他:老姚,你可是真正开了“脑洞”的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一代奇侠,一个天才,就这样,倒下了。我想起嵇康有一句话,“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大意是说,很多大病都发端于微小的方面,不引起重视,等累积成显著的重症才去救治,恐怕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无功徒劳徒自伤悲了。姚霏其实就是这样,他的倒下,跟他多年来滥酒、熬夜的恶习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任性自我,放浪骄纵,小身板被挥霍的同时,大才情也被折腾得所剩无几。
不过,姚霏一贯“如死般坚强”,认为自己虽然倒下了,虽然走两步路都挣扎蹒跚,虽然大小便都无法自理,但才华才情并未被命运狠狠地打个跳楼价的折扣,依然足以鄙夷文坛,藐视天下。
每次去永仁县猛虎乡家中看望姚霏,我都建议他写病中日记,像中国文坛最著名的病人史铁生一般,再一次证明自己真正的甚至更大的文学价值;每次,我都会发现,他好像又胖了一点,因为耄耋高龄的老父老母、花甲的大姐二哥、工作繁忙的小妹,把他伺候得很好;每次,我都会发现,他经常吃了就躺、躺着又吃,其实还是非常消沉好像破罐破摔;每次,我都会心酸不已,暗自叹息,甚至偷偷抹眼泪,为他,也为他已然直不起腰身的老父老母。
为鼓励他,告诉他、也告诉世人“姚霏从不曾从文坛坠落”,2021年中,我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赵石定、编辑部主任海惠一起策划,将他早年封神“大陆金庸”的《一剑平江湖》三部曲翻出来,重新编辑、包装、出版;然后,我们一起去到他家中,与他对谈做直播叫卖;然后,又将半身偏瘫的他接来昆明,接到东方书店,办了一场《一剑平江湖》三部曲30周年经典再版签售暨著名作家姚霏读者见面会。活动办得轰轰烈烈,姚霏轰轰烈烈地宣称:我绝对不会倒下,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我立誓一定还会写出更好、更了不起的作品。他甚至把如此宏愿具象化为“金庸作品经典重构三部曲”,说会有100多万字,已经写好,即将出版,满座文坛名家无不惊讶惊呼,期待满怀。
然而,时至今日,天天伺候姚霏的老父亲早已在肆虐的疫情中溘然长逝,老母亲也再难直起腰身,连大姐二哥都已是花甲老人,姚霏也没能践行反反复复对我的承诺,交出一篇哪怕七零八落的病中日记。
我和朋友们之所以有此苛求,因为他颅内的出血点在右脑,致左手左腿瘫痪萎缩,但对右半边身体的伤害并未特别严重。右腿尚残存些微之力,右手在持续锻炼后,捉笔执筷已基本如常,不管手写还是用电脑皆无大碍,至于基本的口头表达与思维,更与常人无异,怎么就不能至少恢复一些零星的写作呢?这事儿本身当然并没有那么重要,其重要在于,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康复锻炼,既锻炼了手与大脑的配合协调,有利于综合恢复,更能让他渐渐找回作为一位作家的信心。
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姚霏,自然会说我的信心从来都不曾丧失过,自然会说我还能写出更伟大的作品,也总是会很自然地对来看望他的领导和朋友们反反复复地说,当年莫言来我家的时候,当年余华来看我的时候……老姚的话我总静静地听着,面带微笑。怎样的当年辉煌和怎样的老骥雄心都不重要了,我满怀期冀的,仅仅只是他还能以那残损的身躯与手掌,尽可能顺畅地去掌控一支再普通不过的笔,实实在在地去写下一些病中的感悟或任何文字。也许,那真的才能证明,姚霏真的还没倒下,真的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