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个人都需直面的哲学命题。长篇小说《不舍昼夜》以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故事为载体,正是在深入探究这一永恒议题。

  小说聚焦于时代浪潮下的个体成长与命运变数。主人公王端午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小山村,因弟弟意外离世心怀愧疚,此后弟弟成为其精神烙印。热爱读书的他借改革开放的契机,辗转深圳等地打工,历经生活酸甜苦辣。作家王十月运用现代派技法,赋予王端午脑海中弟弟的存在以魔幻与超现实色彩,通过王端午横跨半世纪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爱与自我觉醒的生命故事。不仅细腻描摹出改革开放40余年的壮阔时代图景,更以深刻的语言折射出时代的回响、人物内心的波澜以及众生命运的起伏跌宕。

  读懂《不舍昼夜》,要从书中的人物说起。王端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却总在现实中屡屡受挫,陷入自我内耗的困局。他从湖北老家奔赴广东,冒用身份在职场谋求晋升,最终以流浪直播的荒诞方式收场。其人生轨迹不仅映射出初代农民工艰辛打拼的历程,更展现了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击。从农村到都市,他跌宕起伏的经历,俨然成为无数奋斗者的时代缩影。这些充满真实感的刻画极具说服力,引发了众多读者的情感共鸣。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活着难道仅仅为了活着吗?”书中这句话与余华《活着》的哲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书中人物在生命历程中不断追寻的,正是能与之倾心交流的知己。作品以王端午为叙事核心,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极具抗争精神却惨遭枪决的四姐王幺姑;在婚姻困境中绝望自尽的大姐;因钱款证件被盗而走向绝路的李文艳;富有个性、怀揣理想却深陷困境的青年冯素素……他们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冲击下不断挣扎、反抗,加之王端午复杂的心路历程与行动轨迹,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而在王端午的一生中,四姐的果敢和鼓励、冯素素的爱、李中标与小黑的情谊,都成为他为数不多的心灵慰藉,随着他们的远离,他还是感到孤独。即便流浪至天涯,家人依旧是他无法割舍的牵挂。

  作者以朴实、深情的笔触,将王端午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与鲜活生动的人间百态娓娓道来。曾经的王端午满心怨恨,迫切想要逃离故乡。在经历了被卖猪仔、冒用李文燕身份、结婚生子、离婚、漂泊流浪等人生波折后,他开始重新审视故乡,发现了故乡独特的美丽,也读懂了父亲那深沉内敛的爱。在书中,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王端午所处的生存环境,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他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劳作的疲惫与麻木,以及对流浪近乎偏执的向往。打工生涯的困苦、谋生的无奈,被作者直白且有力地呈现在字里行间。与此同时,文字中弥漫的孤寂氛围,也让王端午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跃然纸上。

  读书,是王端午为数不多感到欣慰的事。从《卡门》《卡夫卡传》到《西西弗神话》,这些书籍总在重要时刻影响和指引着他,成为他对抗生活荒诞的思想武器。他如同西西弗斯般,在命运的重压下一次次推石上山,明知结局徒劳却依旧坚守。即便看透生活的残酷与世界的荒诞,依然选择热爱,这种矛盾而坚韧的精神,展现出人性最动人的光辉。

  《不舍昼夜》以王端午从农民、工人、打工者到书店老板的多重身份转变为线索,生动展现出个体与命运积极抗争的坚韧姿态。这部作品聚焦平凡人的生存图景,深刻呈现出人生际遇、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面对人生、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荒诞,王端午恰似神话中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始终坚守着人性中的光亮,在困境中执着前行。当我们带着坚毅继续前行,曙光终会降临,而生命的回响,必将在岁月深处久久荡漾。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