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吊脚楼
湖南文理学院学生 周莎莎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5月13日 14版)
“或依山,或傍水,或绿树掩映,或临崖崛起,多筑在风景秀丽处。它四柱落地,横梁对穿,圆筒杉木竖墙,杉木条子铺楼板,杉皮盖顶。”古华笔下的芙蓉镇如江南温婉的女子,一颦一笑,牵系着观者的心弦。芙蓉镇中的吊脚楼正如女子温柔的眸,凝视着,这片土地的千生万物。
优秀的文人大概都有一种魔力,能将读者带入到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我便是如此的读者。在读完古华笔下的吊脚楼后,我对于这类未曾谋面的建筑产生了深沉的着迷。虽古华《芙蓉镇》借南方人文,叙写着属于独特时代的那一份回忆,使我们深深反思着特定年代的历史和悲哀。但我依旧被芙蓉镇中淳朴的民风所吸引,我依旧高歌芙蓉姐胡玉音坚韧的性格品质,我依旧向往胡玉音与秦书田惺惺相惜的自由之爱。即使在秦书田离开后,“胡玉音每天清早起来,默默地打扫着青石板街。她不光光是在扫街,她是在寻找、辨认着青石板上的脚印,她男人的脚印。”坚贞的爱情也终将会云散花开。
或许是带着一颗对古华笔下的芙蓉镇、吊脚楼的向往之心,我激动的心情随着大巴的移动愈来愈深愈热烈;又或许是由于理想的芙蓉镇被湘西土家族王村的替代的哀恸,我不安的心在弯曲水泥公路上不安地跳动着,是希望,还是失望呢?
窗棂外的树木青翠欲滴,马路旁的房子错落于山中,风景里多的是山上新挖的石头,石头是新房建筑产生的遗留物,目光中隐隐望见的是矮小的吊脚楼,灰棕色的木头是吊脚楼的主色调,我该如何感慨古人的建筑智慧?“它四柱落地,横梁对穿,圆筒杉木竖墙,杉木条子铺楼板,杉皮盖顶。一般为上下两层,也有沿坡而筑,高达四层的:第一层养猪圈牛。第二层为库房,存放米谷、杂物、农具。第三层为火塘,全家饮食起居、接待客人、对歌讲古的场所。第四层方为通铺睡房。在火塘一层,有长廊突出,底下没有廊柱,用以日看风云,夜观星象,称为‘吊脚’。”分工明确的角楼设置,农娱相协的层次设计,因地制宜的取材建筑,无一不展示着古人建筑思维之美。
听导游说,我们还未曾进入到芙蓉镇景区内。我想,这些吊脚楼或许也记录着几代人的岁月,它们不属于芙蓉镇景区,它们就像芙蓉镇的护卫般,零零点点,虽不曾进入到吊脚楼的中心圈,却维系着吊脚楼的记忆,展示着吊脚楼卓越的艺术特色,给予了民族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它们在那里,就是美好。
天空下着灰蒙蒙的雨,眼中展现的是一片灰色的芙蓉镇,我与多彩的、舞动的雨伞一起走进了灰色芙蓉镇。
跟随着导游的步伐,我们在青石板街穿过了一条又一条相似的小巷。于芙蓉镇中,我似乎有一种压迫感,是四周高耸的山,宛如保家卫国的战士般,他们不说话,但山的高耸使我这个外来人深感害怕,他们似乎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审视着我的一举一动。身在芙蓉镇中的其他人也会有如此的感受吗?周围来往的游客很多,大多是五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他们背着行囊,迈着紧凑的步伐,跟在导游举起的小旗帜后,在导游的解说中,欣赏这座属于土司王的行宫、土家族的记忆建筑,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眼记录历史长河的伟大建筑。他们松弛的皮肤上泛满着游行的欢乐,眼睛里尽是吊脚楼的美景。
吊脚楼群大都依山而建,我独爱这自然中的建筑,我甚至都能闻到吊脚楼木散发出来的清香,这便是书中的古色古香了。吊脚楼群就像经验丰富的老者般,聚集在芙蓉镇这片土地上,眼睛里是来来往往的游客,是期待新人旧人到来的欢喜。又如孩童般天真烂漫,凝视着多姿多彩的面庞。导游们手中挥动的各式各样的小旗,转移了吊脚楼的目光,迁移着吊脚楼的情怀。即使身处在吊脚楼外,我的心却飘进了吊脚楼,或许是在走廊,又或许是在室内,倾听土家族人亲切的交流声,看吊脚楼上的独特夜景,不知道吊脚楼的夜晚是否会有星星。它是如乡村般繁星漫漫,还是如城市般只剩下黑夜的黑了呢?
芙蓉镇前是摆手堂,红柱黑瓦,三重翘顶,周围有很多木质的长形板凳。听导游说,晚上的时候,摆手堂会有表演。虽还未到晚上,我却似乎看见了一群青年男女在摆手堂上唱着歌,跳着舞,歌声飘荡,落在了每一位游客的耳朵上,停留在每一位游子的心中。摆手堂是欢聚一堂的代名词,我却孑然一身在离家数百里的地方思念着家乡。家乡是欢聚的摆手堂,聚集了游子思归的心,聚集了夏夜的繁星,聚集了熟悉的话语腔调。
穿过土王桥,我们便来到了芙蓉镇瀑布,瀑布位于芙蓉镇的中心,就像摆手堂跳动的舞者,是灯光聚集之地,是目光牵引之处。雨一直在下,瀑布冲击石壁的声音让游人驻足倾听,忘却了芙蓉镇的雨。瀑布从山的顶端冲击而下,水势湍急,似一卷新织的丝绸,又似祖母的银发,如丝绸般素丽,如银发般富有活力。我们从瀑布下方的洞穴中穿过,眼中所望之景在脚下踏行,临穴观瀑布,往下望去,落水打击着青石,将青石洗了一遍又一遍,如女子出嫁时出水芙蓉般的面容,让人心生欢喜。但石路旁并无护栏,当我伸出头,视线往下,总觉得瀑布中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将我的头颅往下压,顿时心生敬畏,自然不可冒犯。
很快,当我们走完瀑布观景区的全程,夜幕降临,吊脚楼上橘黄色的灯笼陆陆续续点亮了。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座芙蓉镇的吊脚楼,蓝色的灯光照在瀑布上,给瀑布抹上了蓝色的胭脂,更具风味,绿色的灯光照在路旁的树叶上,树叶在绿灯的衬托下更绿了,犹如生命之花的尽情盛开,饱含生长的活力与热情。芙蓉镇在五光十色中展示着最美的笑容,就像在摆手堂翩翩起舞的姑娘们,羞涩又大胆,敲动游客的心扉。
张爱玲曾说过,人生有3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那么如果来到芙蓉镇,却未曾欣赏芙蓉镇的夜景,也必将是人生一大憾事了。或许有人将其称之为商业旅游的五光十色,或许有人将其视为自然环境中的灯光污染。有人爱乡村的静谧,有人爱城市的喧嚣,我独爱这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统一体。我见过黑夜中的乡村,是睡熟的婴儿般,安逸闲适;我见过凌晨一二点的长沙,路上的行人穿过斑马线,如上演了一遍又一遍的电影镜头,迅速且慌忙。斑马线上全是黑压压的人群,斑马线上全是黑压压的影子,一个挨着一个,分不清谁是谁的头,谁是谁的尾。乡村的夜晚如江边平静的流水,激荡不起我热烈的心情,城市的夜晚像聒噪的大澡堂一般,令人心生厌恶,满是不屑。我独爱这自然与现代结合下的芙蓉镇,吊脚楼是土家族建筑的重造,是历史的传承,是回忆的再现,琳琅的灯光照射在吊脚楼上,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游客眼中的五光十色,热闹非凡。
我已被这芙蓉镇辉煌的夜景折服了。从这一条巷子走到另一条青石巷,只为寻找更多关于吊脚楼的美。吊脚楼大都依山傍水,顺势而造,所以有很多高高低低的石阶。上上下下石阶,一步一个脚印,累的是身,娱的是心。当我在这石阶上走着,我似乎就是土家族中的小妹,或许是为了去见心爱的男子,或许是去河边洗衣,或许是约邻家玩伴,每一步都是那么充实,每一步都唱响着生命的节奏。我没有在芙蓉镇看见鸟儿,但我的心中却响起了鸟儿的欢唱。
我的手机存不下那么多细致的美,我只好用眼睛来欣赏记录芙蓉镇的风光,相机定格瞬间的美,眼睛记录动态的不朽。一块砖,一条路,一群人,以及每一次凝视,每一次转身,每一次回眸,都是属于芙蓉镇的美。雨水滴落在吊脚楼屋檐上的声音,积攒后,顺着屋檐滑落下来,滴在人们的心房上,萦绕着人们似画一般美好的梦境。
责任编辑:宋宝颖
“或依山,或傍水,或绿树掩映,或临崖崛起,多筑在风景秀丽处。它四柱落地,横梁对穿,圆筒杉木竖墙,杉木条子铺楼板,杉皮盖顶。”古华笔下的芙蓉镇如江南温婉的女子,一颦一笑,牵系着观者的心弦。芙蓉镇中的吊脚楼正如女子温柔的眸,凝视着,这片土地的千生万物。
优秀的文人大概都有一种魔力,能将读者带入到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我便是如此的读者。在读完古华笔下的吊脚楼后,我对于这类未曾谋面的建筑产生了深沉的着迷。虽古华《芙蓉镇》借南方人文,叙写着属于独特时代的那一份回忆,使我们深深反思着特定年代的历史和悲哀。但我依旧被芙蓉镇中淳朴的民风所吸引,我依旧高歌芙蓉姐胡玉音坚韧的性格品质,我依旧向往胡玉音与秦书田惺惺相惜的自由之爱。即使在秦书田离开后,“胡玉音每天清早起来,默默地打扫着青石板街。她不光光是在扫街,她是在寻找、辨认着青石板上的脚印,她男人的脚印。”坚贞的爱情也终将会云散花开。
或许是带着一颗对古华笔下的芙蓉镇、吊脚楼的向往之心,我激动的心情随着大巴的移动愈来愈深愈热烈;又或许是由于理想的芙蓉镇被湘西土家族王村的替代的哀恸,我不安的心在弯曲水泥公路上不安地跳动着,是希望,还是失望呢?
窗棂外的树木青翠欲滴,马路旁的房子错落于山中,风景里多的是山上新挖的石头,石头是新房建筑产生的遗留物,目光中隐隐望见的是矮小的吊脚楼,灰棕色的木头是吊脚楼的主色调,我该如何感慨古人的建筑智慧?“它四柱落地,横梁对穿,圆筒杉木竖墙,杉木条子铺楼板,杉皮盖顶。一般为上下两层,也有沿坡而筑,高达四层的:第一层养猪圈牛。第二层为库房,存放米谷、杂物、农具。第三层为火塘,全家饮食起居、接待客人、对歌讲古的场所。第四层方为通铺睡房。在火塘一层,有长廊突出,底下没有廊柱,用以日看风云,夜观星象,称为‘吊脚’。”分工明确的角楼设置,农娱相协的层次设计,因地制宜的取材建筑,无一不展示着古人建筑思维之美。
听导游说,我们还未曾进入到芙蓉镇景区内。我想,这些吊脚楼或许也记录着几代人的岁月,它们不属于芙蓉镇景区,它们就像芙蓉镇的护卫般,零零点点,虽不曾进入到吊脚楼的中心圈,却维系着吊脚楼的记忆,展示着吊脚楼卓越的艺术特色,给予了民族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它们在那里,就是美好。
天空下着灰蒙蒙的雨,眼中展现的是一片灰色的芙蓉镇,我与多彩的、舞动的雨伞一起走进了灰色芙蓉镇。
跟随着导游的步伐,我们在青石板街穿过了一条又一条相似的小巷。于芙蓉镇中,我似乎有一种压迫感,是四周高耸的山,宛如保家卫国的战士般,他们不说话,但山的高耸使我这个外来人深感害怕,他们似乎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审视着我的一举一动。身在芙蓉镇中的其他人也会有如此的感受吗?周围来往的游客很多,大多是五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他们背着行囊,迈着紧凑的步伐,跟在导游举起的小旗帜后,在导游的解说中,欣赏这座属于土司王的行宫、土家族的记忆建筑,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眼记录历史长河的伟大建筑。他们松弛的皮肤上泛满着游行的欢乐,眼睛里尽是吊脚楼的美景。
吊脚楼群大都依山而建,我独爱这自然中的建筑,我甚至都能闻到吊脚楼木散发出来的清香,这便是书中的古色古香了。吊脚楼群就像经验丰富的老者般,聚集在芙蓉镇这片土地上,眼睛里是来来往往的游客,是期待新人旧人到来的欢喜。又如孩童般天真烂漫,凝视着多姿多彩的面庞。导游们手中挥动的各式各样的小旗,转移了吊脚楼的目光,迁移着吊脚楼的情怀。即使身处在吊脚楼外,我的心却飘进了吊脚楼,或许是在走廊,又或许是在室内,倾听土家族人亲切的交流声,看吊脚楼上的独特夜景,不知道吊脚楼的夜晚是否会有星星。它是如乡村般繁星漫漫,还是如城市般只剩下黑夜的黑了呢?
芙蓉镇前是摆手堂,红柱黑瓦,三重翘顶,周围有很多木质的长形板凳。听导游说,晚上的时候,摆手堂会有表演。虽还未到晚上,我却似乎看见了一群青年男女在摆手堂上唱着歌,跳着舞,歌声飘荡,落在了每一位游客的耳朵上,停留在每一位游子的心中。摆手堂是欢聚一堂的代名词,我却孑然一身在离家数百里的地方思念着家乡。家乡是欢聚的摆手堂,聚集了游子思归的心,聚集了夏夜的繁星,聚集了熟悉的话语腔调。
穿过土王桥,我们便来到了芙蓉镇瀑布,瀑布位于芙蓉镇的中心,就像摆手堂跳动的舞者,是灯光聚集之地,是目光牵引之处。雨一直在下,瀑布冲击石壁的声音让游人驻足倾听,忘却了芙蓉镇的雨。瀑布从山的顶端冲击而下,水势湍急,似一卷新织的丝绸,又似祖母的银发,如丝绸般素丽,如银发般富有活力。我们从瀑布下方的洞穴中穿过,眼中所望之景在脚下踏行,临穴观瀑布,往下望去,落水打击着青石,将青石洗了一遍又一遍,如女子出嫁时出水芙蓉般的面容,让人心生欢喜。但石路旁并无护栏,当我伸出头,视线往下,总觉得瀑布中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将我的头颅往下压,顿时心生敬畏,自然不可冒犯。
很快,当我们走完瀑布观景区的全程,夜幕降临,吊脚楼上橘黄色的灯笼陆陆续续点亮了。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座芙蓉镇的吊脚楼,蓝色的灯光照在瀑布上,给瀑布抹上了蓝色的胭脂,更具风味,绿色的灯光照在路旁的树叶上,树叶在绿灯的衬托下更绿了,犹如生命之花的尽情盛开,饱含生长的活力与热情。芙蓉镇在五光十色中展示着最美的笑容,就像在摆手堂翩翩起舞的姑娘们,羞涩又大胆,敲动游客的心扉。
张爱玲曾说过,人生有3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那么如果来到芙蓉镇,却未曾欣赏芙蓉镇的夜景,也必将是人生一大憾事了。或许有人将其称之为商业旅游的五光十色,或许有人将其视为自然环境中的灯光污染。有人爱乡村的静谧,有人爱城市的喧嚣,我独爱这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统一体。我见过黑夜中的乡村,是睡熟的婴儿般,安逸闲适;我见过凌晨一二点的长沙,路上的行人穿过斑马线,如上演了一遍又一遍的电影镜头,迅速且慌忙。斑马线上全是黑压压的人群,斑马线上全是黑压压的影子,一个挨着一个,分不清谁是谁的头,谁是谁的尾。乡村的夜晚如江边平静的流水,激荡不起我热烈的心情,城市的夜晚像聒噪的大澡堂一般,令人心生厌恶,满是不屑。我独爱这自然与现代结合下的芙蓉镇,吊脚楼是土家族建筑的重造,是历史的传承,是回忆的再现,琳琅的灯光照射在吊脚楼上,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游客眼中的五光十色,热闹非凡。
我已被这芙蓉镇辉煌的夜景折服了。从这一条巷子走到另一条青石巷,只为寻找更多关于吊脚楼的美。吊脚楼大都依山傍水,顺势而造,所以有很多高高低低的石阶。上上下下石阶,一步一个脚印,累的是身,娱的是心。当我在这石阶上走着,我似乎就是土家族中的小妹,或许是为了去见心爱的男子,或许是去河边洗衣,或许是约邻家玩伴,每一步都是那么充实,每一步都唱响着生命的节奏。我没有在芙蓉镇看见鸟儿,但我的心中却响起了鸟儿的欢唱。
我的手机存不下那么多细致的美,我只好用眼睛来欣赏记录芙蓉镇的风光,相机定格瞬间的美,眼睛记录动态的不朽。一块砖,一条路,一群人,以及每一次凝视,每一次转身,每一次回眸,都是属于芙蓉镇的美。雨水滴落在吊脚楼屋檐上的声音,积攒后,顺着屋檐滑落下来,滴在人们的心房上,萦绕着人们似画一般美好的梦境。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