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寒花开,榕城暖。”这是我来到榕城初级中学后,脑海中时常浮现的一句话。作为苏州大学“惠寒”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我深知“惠寒”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支教团的名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为西部地区的孩子们带去温暖与希望。

  从高腊到宣威

  2023年7月,我随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亥镇高腊村,在大山顶上,一座苗族小学静静矗立——这里,是我支教之路的开始。夏日的大山云雾缭绕,青石教室的窗棂外是层层叠叠的绿意。教室是灰扑扑的砖瓦房,20多个孩子挤在斑驳的木桌前,穿着从兄姐身上辗转继承的旧短袖,像松垮的布袋笼罩着瘦小的身躯,但孩子们的眼睛却像晨星般明亮,清澈得能照见对山外世界的渴望。

  当我教孩子们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时,第一排个头最小的男生突然嗫嚅着问:“老师,我唱会了就能见到爸妈吗?”——他的父母在江苏打工,3年未归。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支教不是仅仅停留在“教书”,而是与生命共振的承诺,这是我第一次触摸到支教的意义。

  正是大山孩子们眼里的渴望,让我毅然加入苏州大学“惠寒”研究生支教团的队伍,跨越千里来到云南宣威。如果说宜宾是云雾缭绕的青色水墨,宣威则是滚烫炽热的油彩画卷。嶙峋的红土地取代了蜀地的层叠梯田,街巷间飘着火腿的咸香。推开教室门的刹那,60双眼睛齐刷刷望向我,高原阳光在他们黝黑的脸庞跳跃,那目光竟与高腊的孩子如此相似——清澈、炙热,带着小心翼翼的期待。站在榕城初级中学的三尺讲台,望着台下比高腊孩子高半个头的少年们,我曾在深夜辗转难眠:如何让这些早熟的“小大人”重新相信书本的力量?

  从长江头到珠江源,变的是一方水土的温度,不变的是那颗想要成为“桥梁”的初心。支教这条路,我愿永远做那个追着星光播种的人。

  教数学的音乐老师

  因学校师资短缺,除负责初二、初三年级部分班级音乐课程外,我还担任初一年级298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这位音乐表演专业的“数学外行”,竟在滇东北的讲台上,完成了一场跨越学科的奇妙协奏。

  面对新教材改版的初一数学课堂,最初的忐忑如错位的和弦:备课时反复推敲追及问题的讲解逻辑,学生提问压轴大题时我瞬间凝固的冷汗,准备年级公开课前的磨课攻坚等等。面对“有理数运算”“几何证明”“方程应用”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我不得不在每个深夜重当学生:啃教材、刷题集、追着老教师寻求学生最易理解的授课方式。一次讲解“追及问题”时,我误将相遇时间算错,台下却突然传来轻快的笑声:“老师,您和我们一样要做错题本呀!”这份坦率的包容,让我学会放下“必须完美”的执念,转而将课堂变成共同探索的旅程。当数学公开课结束,赢得满堂掌声时,我终于明白了——教育的边界不在专业,而在用心。每一份努力都闪光!

  这份跨界思维,在音乐课堂上迸发出更炽热的火花。初二民乐鉴赏课上,我搬出中国鼓、大小镲、铜锣等中国传统民族打击乐器,引导学生感受绛州鼓乐《老鼠娶亲》的声势律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改编敲击相关打击乐器,并配上老鼠的一些特征性动作,感受乐曲的趣味性。我们牺牲了一周午休时间排练《不忘初心》合唱,看着他们在比赛中全员跑调却依旧昂首高歌的模样,我感受到了比完美音准更珍贵的勇气。

  双学科教学的“复调生活”并非总是和谐的。我曾熬夜准备数学公开课到忘我,也曾在音乐教室组织合唱排练到险些失声。但看到孩子们在周记里写道“数学老师讲的每个知识点都很容易理解,数学也没有那么难呀”,听到家长惊喜地说“董老师,孩子内向从不与我交流,但他回家竟然主动与我分享音乐课上的趣事”……我知道,那些在琴房与教室间奔走的日夜,终是织就了最动人的教育乐章。

  惠寒花开

  支教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宣威的日子里,我渐渐找到了答案。

  晚自习的灯光下,小锦缩在教室最后一排,红肿的冻疮手攥着铅笔,在作业本上划出歪扭的痕迹。这个总爱低头沉默的男孩,在我用冻疮膏轻轻擦拭他开裂的手背时,突然仰起脸笑着说:“谢谢董老师,我不疼,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冬天,因为过年就能见到爸爸妈妈了。”他睫毛上沾着泪,嘴角却倔强地扬着,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惠寒”精神从来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为孤独的心灵撑起一片晴空。

  在四川高腊苗寨,杨校长弓着脊背当了35年“人梯”,他总说:“我的背就是孩子们的梯子。”那些被他托举着眺望山外的少年,如今有的带着农科技术返乡,在梯田上种出希望。在云南宣威,邱校长用10年躬身耕耘,将质疑声化作晨跑时的铿锵脚步,让“榕城中学”四字重新成为教育尊严的勋章。支教不是一场单程的奔赴,而是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彼此照亮,是“惠寒”精神跨越百年依然滚烫的传承。

  支教倒计时的风掠过榕城中学的窗棂,这段用青春与土地对话的时光,早已成为心底的烙印。当我听到孩子们在吃饭时不自觉地哼出《茉莉花》的生涩旋律,当他们把“想去苏州看园林”悄悄贴在桌角,我知道教育的温度不在于改变多少,而在于能否点亮那簇向往远方的火苗。我还记得第一次用无人机航拍校园活动时,孩子们追着镜头欢呼:“快看!有个飞机!”校长笑叹:“小董真是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气息。”

  愿更多人与苏州大学“惠寒”研支团同行,把山外的风揉进粉笔末里,让教育的花朵跨越山河绽放——因为我们带来的从来不止知识,更是无数双托举翅膀的手,为西部大地注入年轻的力量。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