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天幕川(小说·下)
暨南大学学生 王樑稳(24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7月01日 10版)
(接上期)
阿明有些悲伤,他知道自己才刚刚认识了这老人不到一天,连他姓甚名谁都不了然,但兴许是想到了师父,暗暗地不舍他离去。而那《百鸟朝凤》,师父只教过阿明谱子,却没有让他吹过,师父总是说:“火候不到,盼你能吹好这‘百鸟’,我百年后就让你来吹。”可阿明还没学好,师父就已经去了,师父葬礼上,徒弟们都没学好《百鸟朝凤》,谁也不敢吹,也无钱去请别的唢呐匠来吹,急得直哭。
快近暮色,天幕川四下苍茫。打前头又来了两个身影,一男一女,皆是白发老人,哭哭啼啼。阿明定睛一看,着实吓了一跳,二人正推着一辆小车,车上载着一副寿材,上面盖着顶破烂的安全帽和一件满是血污的工装,那顶安全帽在黄昏日光下呈现暗金色,又被黝黑的棺木衬得更加显眼。阿明虽然明白唢呐一红一白,可年轻人的心性就是不喜白事,况且这二人衣着简陋,明明是送葬却只有他们相随,别说是西洋乐队,就是唢呐费都断然付不起。阿明装作没看见往前走,而老人却整理衣冠上前一拜,那二人便恭恭敬敬地回拜。
“节哀。”老人充满感情地说道。“多谢您老人家!”那二人也颤颤巍巍直起身子。“这是我们老两口的娃子,您说我们都是本分人家,娃儿是个实诚孩子,他上城打工,我们只盼他早日回家,谁知道前不久却在大楼上救人把命送了。工地只赔了几百,他那些工友又七凑八凑,凑了些钱,好歹能把他带回老家,也不剩什么钱了。这老天怎么这么毒,白发送黑发啊,连点纸钱都买不起……”那老父亲顿时声泪俱下。而那老母亲,更是坐在地上号啕,二人哭得白发散乱,让过路人都惊诧不已。
老人听到这里,郑重地点了点头,上前扶起老夫妻:“是个义人,不能这样冷冷清清地走,我老汉也送他一程!二老等着。”他回过身,向阿明也鞠了一躬,而后温和且坚定地对受宠若惊的阿明说:“《百鸟朝凤》吹得吗?”阿明怔住了,摇了摇头。“那唢呐可否借我老汉,我来吹一曲。”阿明想起了老人“不再吹”的誓言,要说些什么,老人却示意他不要说话,于是阿明机械性地交上了唢呐。
老人脱下了包裹,收起了旱烟袋,扣上了身上列宁装的风纪扣,熟练地调弄了唢呐,衔在嘴里一碰,唢呐像是有了魂灵一般,吐出一曲慷慨的《百鸟朝凤》,应时就在这暮色苍茫的天幕川响起,过往的人们都不禁为这穿透山川的唢呐声驻足。那唢呐声时而急促,时而慷慨,时而壮阔,时而婉转,如鸟儿腾跃,也如露珠垂叶,如旭日东升,也如清风拂月。唢呐声拔到最高,阿明也不再畏惧,他直勾勾看着小车,他想起这汉子是为了救人而死,师父说这是“舍生取义”,为德高老人吹“百鸟”,那是老人的福气;为舍命义人吹“百鸟”,却是唢呐匠的幸事。他恍然看见一个汉子在生命危险的关头,救起他的工友,以最后一点气力将别人推回,自个儿却力竭掉下高楼,他的心开始颤抖。一曲罢了,阿明被震得一语不发,那对老夫妻泪如雨下。“娃儿有老师傅这样一曲,是他命好,孩儿他妈……”老夫妻正要摸钱,老人却正色道:“收了钱,这曲‘百鸟’就白吹了,吹它,是我有幸。走吧,莫要说什么,娃儿是个好汉,配这一曲!”老夫妻一步三回头,走了几十米,一再拜谢,才推着小车远去了。老人看着老夫妻走远了,发出一连串的咳嗽,阿明吓得赶紧搀扶住他。“老了,头壳坏了,差点吹不动,还好玩意儿没坏。”老人像是自嘲一样地笑了一笑。
老人把唢呐庄重地交还阿明:“我吹了你的唢呐,我要叫你一声‘师傅’。”说话间就要拜。阿明赶忙又扶起老人:“我不是‘师傅’,您才是大师傅。”阿明又想到自己初见老人时认为老人学艺不精的揣测,羞愧难当,只能岔开思绪说:“老师傅,这么好的活,怎么不要钱呢?”老人还是一如往常地慈祥笑笑:“这么好的活,怎么能要钱?”
一老一少不再说什么,再次上路,阿明仍然心潮澎湃,他想如果自己也可以在师父灵前吹出这样一曲《百鸟朝凤》,必然没有什么遗憾了。行至一处,阵阵瀑布轰隆,阿明才发现是到了天幕川的阴阳瀑,飞瀑倾泻而下,中断于石头处,两阵水流分隔两端,十分奇特。老人示意阿明歇息,自己却去折了枯枝,在地上画着歪歪扭扭的线,阿明不解,走近去看老人。老人只是平静地说:“你看这天幕川,瞧着是一条路走到底,实则底下藏着暗河,你又看那瀑布,看着像是阴阳两隔,绝不交融,可到了底下,就合上了。”树枝突然一挑,老人的声音变得激动起来:“你以为这泉水无影了,它偏要从那石缝里冲出一阵清泉;你再看那鸟乱糟糟,林尽无去处,它偏要飞个‘百鸟朝凤’,天不绝万物的路。”阿明这才注意到阴阳瀑的不远处,清涧从乱石中飞涌而出,上头风吹林梢,群鸟喧哗。
“唢呐的调门也是,洋货靠电,而唢呐靠人,唢呐没有顶儿,它的顶儿在唢呐匠的身上,人在调就在。”老人拍了拍听得入神的阿明。二人起身向前,又是一语不发。
入夜了,二人在旅店歇脚。小房间里,老人解下布包,冷不丁对已经躺下阿明说道:“想你师父吗?”阿明只是静静躺着,许久才点点头,说了一句“想”。
老人笑笑,也点点头,抖开布包,露出一柄裹着陈年棉线的刻刀,棉线早已褪成灰白,如同他鬓角的发,而刀柄则磨成琥珀色。他又从兜里摸出什么,阿明这才看清,那原来是只半掌大的木鸟,木鸟昂首向天,翅骨嶙峋,无声啼鸣着,木鸟翅膀只刻了一半,裂痕从残缺的翼尖蜿蜒而下,如一道未愈的旧伤,而刻痕细密如唢呐音孔。
“鸟?”阿明不禁发出疑问。“是,是鸟。你看这傻雀儿。”他的指腹蹭过鸟背,“那年我二十有五,被师父赶走时,他不许我再吹唢呐,让我去学了木匠,说木匠就学一个字——‘正’。他赌气对我说,让我雕一百只木鸟,搞个‘百鸟’给他祝寿,他就原谅我。可我雕到这第九十九只,师父也走了。后来老汉我才知道,师父虽然怪我,但还一直记挂着我这个不孝徒儿,托人把他那把名贵的老唢呐留给了我。”老人又摸摸手背,想起那年,师父故意把烟锅敲在案上,溅出火星。
“那您的那把唢呐呢?”阿明继续发问。“卖了,师父死后没多久,我就卖了那唢呐,换了木匠家伙,专心当木匠了,这鸟也不敢雕了,最后一刀再没落下。”老人又笑了起来,摩挲着木鸟残缺的翅膀,最终又轻轻将它放回布包深处。他的笑声也分明没了之前的爽朗,而是浸透了苦味。阿明不懂这“鸟”的意思,他只是呆呆看着昏黄摇曳的烛火,那火光衬得木鸟像是活生生。
天要亮了,阿明一夜难眠,他的心胸还回荡着那曲《百鸟朝凤》,想着老人一路的话,想着那路遇的一红一白。那夜他辗转反侧,多希望老人可以和自己聊聊天,可是那老人却酣睡到天明,丝毫不为什么所影响,仿佛全无事情发生。
几颗晨星倏然划过,太阳还未升起,二人已经起身,照旧一老一少,一左一右,向前走着。眼看就剩下几十米就越过天幕川了,老人转过身,又拍拍阿明的肩膀:“好了,孩子,你我各走各路了。”他看见阿明眼里的不舍与惶恐,又靠近几步,摸摸他的头:“别怕,路越走越亮,人越活越硬,吹唢呐的人,什么都不怕。你以后吹不吹这玩意都不是什么大事,你师父在天之灵会谅解你的,哪有不盼着徒弟好的师父呢?你要想有出息,就去找你自己的‘道’。”老人语罢,一声爽朗大笑,又自顾自地上路了。
阿明情难自矜,他极力吸了一口气,学着老人的把式端起唢呐,眼前是弥留之际的师父,紧紧抓着他的手,递给他一把唢呐,说了一句“唢呐有魂”。阿明想到这里,不知道是哪来的勇气,他大喊了一声。老人没走出多远,只听见身后传来少年一声高亢的“师父”,继而是一曲青涩却真挚的《百鸟朝凤》。这是阿明第一次吹“百鸟”,腮帮鼓胀的瞬间,他只觉得一股热气自脚底腾起,顺着脊骨直冲颅顶,这正是师父说过的“地气接天光”,此刻气走丹田,汇在唢呐端口,阿明的最后一个音颤巍巍刺破晨雾时,四下无人的山崖间轰然惊起无数灰雀,扑棱棱掠过头顶,飞向蓝天。
老人听见了唢呐声响,也看到了鸟群飞翔,可他没有回头看阿明,只是会心一笑,点了点头,小声说了一句:“好一曲《百鸟朝凤》,不赖。”渐渐消失在了路的另一端,汇入一片花花绿绿的人群。
阿明垂下唢呐,最后一缕音波在山谷间荡开时,他忽然觉得胸腔里烧着一蓬野火,将那些蜷缩的怯懦、黏稠的惶惑,统统焚成了轻飘飘的灰,他的心不再燥热。
他忽然明白了师父说的“唢呐有魂”,师父的“魂”也在每一口气息中。想到这里,阿明的心明朗了不少。他告诉自己,有了这曲“百鸟”,就不遗憾了。他把唢呐收进包里,突然撞着什么,他摸出一看,是老人那只未雕完的木鸟,准是老人摸自己脑袋时放进去的,他端详着精致的木鸟,刻痕道道,像那唢呐音孔,渗着力度。老人不知何时给木鸟点了朱砂睛,煞是活气。阿明喜欢得紧,又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回布袋。
阿明继续大步向前,朝着县城出发,终于出了天幕川的群山环抱,阿明看着前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旅人的身影,由衷地笑了。他边走边抬头看了看天上,橙红的早星还挂着几颗,风中齐飞的鸟儿飞得呼呼。虽然辞别老人,可阿明兴致不减,他欢快地吹起唢呐,阵阵曲调合着风声,等待朝阳。那唢呐声又惊起一群山雀,他回头望了望天幕川的层峦,雾气慢慢消散,阿明将唢呐收起,唢呐在布袋里微微发烫。
日头爬上来了,雾气快散了,四下一片光亮,县城就在远方若隐若现,阿明不胜欣喜,快步跑向山梁,正是晨曦明朗,天地宽阔。
(完)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接上期)
阿明有些悲伤,他知道自己才刚刚认识了这老人不到一天,连他姓甚名谁都不了然,但兴许是想到了师父,暗暗地不舍他离去。而那《百鸟朝凤》,师父只教过阿明谱子,却没有让他吹过,师父总是说:“火候不到,盼你能吹好这‘百鸟’,我百年后就让你来吹。”可阿明还没学好,师父就已经去了,师父葬礼上,徒弟们都没学好《百鸟朝凤》,谁也不敢吹,也无钱去请别的唢呐匠来吹,急得直哭。
快近暮色,天幕川四下苍茫。打前头又来了两个身影,一男一女,皆是白发老人,哭哭啼啼。阿明定睛一看,着实吓了一跳,二人正推着一辆小车,车上载着一副寿材,上面盖着顶破烂的安全帽和一件满是血污的工装,那顶安全帽在黄昏日光下呈现暗金色,又被黝黑的棺木衬得更加显眼。阿明虽然明白唢呐一红一白,可年轻人的心性就是不喜白事,况且这二人衣着简陋,明明是送葬却只有他们相随,别说是西洋乐队,就是唢呐费都断然付不起。阿明装作没看见往前走,而老人却整理衣冠上前一拜,那二人便恭恭敬敬地回拜。
“节哀。”老人充满感情地说道。“多谢您老人家!”那二人也颤颤巍巍直起身子。“这是我们老两口的娃子,您说我们都是本分人家,娃儿是个实诚孩子,他上城打工,我们只盼他早日回家,谁知道前不久却在大楼上救人把命送了。工地只赔了几百,他那些工友又七凑八凑,凑了些钱,好歹能把他带回老家,也不剩什么钱了。这老天怎么这么毒,白发送黑发啊,连点纸钱都买不起……”那老父亲顿时声泪俱下。而那老母亲,更是坐在地上号啕,二人哭得白发散乱,让过路人都惊诧不已。
老人听到这里,郑重地点了点头,上前扶起老夫妻:“是个义人,不能这样冷冷清清地走,我老汉也送他一程!二老等着。”他回过身,向阿明也鞠了一躬,而后温和且坚定地对受宠若惊的阿明说:“《百鸟朝凤》吹得吗?”阿明怔住了,摇了摇头。“那唢呐可否借我老汉,我来吹一曲。”阿明想起了老人“不再吹”的誓言,要说些什么,老人却示意他不要说话,于是阿明机械性地交上了唢呐。
老人脱下了包裹,收起了旱烟袋,扣上了身上列宁装的风纪扣,熟练地调弄了唢呐,衔在嘴里一碰,唢呐像是有了魂灵一般,吐出一曲慷慨的《百鸟朝凤》,应时就在这暮色苍茫的天幕川响起,过往的人们都不禁为这穿透山川的唢呐声驻足。那唢呐声时而急促,时而慷慨,时而壮阔,时而婉转,如鸟儿腾跃,也如露珠垂叶,如旭日东升,也如清风拂月。唢呐声拔到最高,阿明也不再畏惧,他直勾勾看着小车,他想起这汉子是为了救人而死,师父说这是“舍生取义”,为德高老人吹“百鸟”,那是老人的福气;为舍命义人吹“百鸟”,却是唢呐匠的幸事。他恍然看见一个汉子在生命危险的关头,救起他的工友,以最后一点气力将别人推回,自个儿却力竭掉下高楼,他的心开始颤抖。一曲罢了,阿明被震得一语不发,那对老夫妻泪如雨下。“娃儿有老师傅这样一曲,是他命好,孩儿他妈……”老夫妻正要摸钱,老人却正色道:“收了钱,这曲‘百鸟’就白吹了,吹它,是我有幸。走吧,莫要说什么,娃儿是个好汉,配这一曲!”老夫妻一步三回头,走了几十米,一再拜谢,才推着小车远去了。老人看着老夫妻走远了,发出一连串的咳嗽,阿明吓得赶紧搀扶住他。“老了,头壳坏了,差点吹不动,还好玩意儿没坏。”老人像是自嘲一样地笑了一笑。
老人把唢呐庄重地交还阿明:“我吹了你的唢呐,我要叫你一声‘师傅’。”说话间就要拜。阿明赶忙又扶起老人:“我不是‘师傅’,您才是大师傅。”阿明又想到自己初见老人时认为老人学艺不精的揣测,羞愧难当,只能岔开思绪说:“老师傅,这么好的活,怎么不要钱呢?”老人还是一如往常地慈祥笑笑:“这么好的活,怎么能要钱?”
一老一少不再说什么,再次上路,阿明仍然心潮澎湃,他想如果自己也可以在师父灵前吹出这样一曲《百鸟朝凤》,必然没有什么遗憾了。行至一处,阵阵瀑布轰隆,阿明才发现是到了天幕川的阴阳瀑,飞瀑倾泻而下,中断于石头处,两阵水流分隔两端,十分奇特。老人示意阿明歇息,自己却去折了枯枝,在地上画着歪歪扭扭的线,阿明不解,走近去看老人。老人只是平静地说:“你看这天幕川,瞧着是一条路走到底,实则底下藏着暗河,你又看那瀑布,看着像是阴阳两隔,绝不交融,可到了底下,就合上了。”树枝突然一挑,老人的声音变得激动起来:“你以为这泉水无影了,它偏要从那石缝里冲出一阵清泉;你再看那鸟乱糟糟,林尽无去处,它偏要飞个‘百鸟朝凤’,天不绝万物的路。”阿明这才注意到阴阳瀑的不远处,清涧从乱石中飞涌而出,上头风吹林梢,群鸟喧哗。
“唢呐的调门也是,洋货靠电,而唢呐靠人,唢呐没有顶儿,它的顶儿在唢呐匠的身上,人在调就在。”老人拍了拍听得入神的阿明。二人起身向前,又是一语不发。
入夜了,二人在旅店歇脚。小房间里,老人解下布包,冷不丁对已经躺下阿明说道:“想你师父吗?”阿明只是静静躺着,许久才点点头,说了一句“想”。
老人笑笑,也点点头,抖开布包,露出一柄裹着陈年棉线的刻刀,棉线早已褪成灰白,如同他鬓角的发,而刀柄则磨成琥珀色。他又从兜里摸出什么,阿明这才看清,那原来是只半掌大的木鸟,木鸟昂首向天,翅骨嶙峋,无声啼鸣着,木鸟翅膀只刻了一半,裂痕从残缺的翼尖蜿蜒而下,如一道未愈的旧伤,而刻痕细密如唢呐音孔。
“鸟?”阿明不禁发出疑问。“是,是鸟。你看这傻雀儿。”他的指腹蹭过鸟背,“那年我二十有五,被师父赶走时,他不许我再吹唢呐,让我去学了木匠,说木匠就学一个字——‘正’。他赌气对我说,让我雕一百只木鸟,搞个‘百鸟’给他祝寿,他就原谅我。可我雕到这第九十九只,师父也走了。后来老汉我才知道,师父虽然怪我,但还一直记挂着我这个不孝徒儿,托人把他那把名贵的老唢呐留给了我。”老人又摸摸手背,想起那年,师父故意把烟锅敲在案上,溅出火星。
“那您的那把唢呐呢?”阿明继续发问。“卖了,师父死后没多久,我就卖了那唢呐,换了木匠家伙,专心当木匠了,这鸟也不敢雕了,最后一刀再没落下。”老人又笑了起来,摩挲着木鸟残缺的翅膀,最终又轻轻将它放回布包深处。他的笑声也分明没了之前的爽朗,而是浸透了苦味。阿明不懂这“鸟”的意思,他只是呆呆看着昏黄摇曳的烛火,那火光衬得木鸟像是活生生。
天要亮了,阿明一夜难眠,他的心胸还回荡着那曲《百鸟朝凤》,想着老人一路的话,想着那路遇的一红一白。那夜他辗转反侧,多希望老人可以和自己聊聊天,可是那老人却酣睡到天明,丝毫不为什么所影响,仿佛全无事情发生。
几颗晨星倏然划过,太阳还未升起,二人已经起身,照旧一老一少,一左一右,向前走着。眼看就剩下几十米就越过天幕川了,老人转过身,又拍拍阿明的肩膀:“好了,孩子,你我各走各路了。”他看见阿明眼里的不舍与惶恐,又靠近几步,摸摸他的头:“别怕,路越走越亮,人越活越硬,吹唢呐的人,什么都不怕。你以后吹不吹这玩意都不是什么大事,你师父在天之灵会谅解你的,哪有不盼着徒弟好的师父呢?你要想有出息,就去找你自己的‘道’。”老人语罢,一声爽朗大笑,又自顾自地上路了。
阿明情难自矜,他极力吸了一口气,学着老人的把式端起唢呐,眼前是弥留之际的师父,紧紧抓着他的手,递给他一把唢呐,说了一句“唢呐有魂”。阿明想到这里,不知道是哪来的勇气,他大喊了一声。老人没走出多远,只听见身后传来少年一声高亢的“师父”,继而是一曲青涩却真挚的《百鸟朝凤》。这是阿明第一次吹“百鸟”,腮帮鼓胀的瞬间,他只觉得一股热气自脚底腾起,顺着脊骨直冲颅顶,这正是师父说过的“地气接天光”,此刻气走丹田,汇在唢呐端口,阿明的最后一个音颤巍巍刺破晨雾时,四下无人的山崖间轰然惊起无数灰雀,扑棱棱掠过头顶,飞向蓝天。
老人听见了唢呐声响,也看到了鸟群飞翔,可他没有回头看阿明,只是会心一笑,点了点头,小声说了一句:“好一曲《百鸟朝凤》,不赖。”渐渐消失在了路的另一端,汇入一片花花绿绿的人群。
阿明垂下唢呐,最后一缕音波在山谷间荡开时,他忽然觉得胸腔里烧着一蓬野火,将那些蜷缩的怯懦、黏稠的惶惑,统统焚成了轻飘飘的灰,他的心不再燥热。
他忽然明白了师父说的“唢呐有魂”,师父的“魂”也在每一口气息中。想到这里,阿明的心明朗了不少。他告诉自己,有了这曲“百鸟”,就不遗憾了。他把唢呐收进包里,突然撞着什么,他摸出一看,是老人那只未雕完的木鸟,准是老人摸自己脑袋时放进去的,他端详着精致的木鸟,刻痕道道,像那唢呐音孔,渗着力度。老人不知何时给木鸟点了朱砂睛,煞是活气。阿明喜欢得紧,又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回布袋。
阿明继续大步向前,朝着县城出发,终于出了天幕川的群山环抱,阿明看着前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旅人的身影,由衷地笑了。他边走边抬头看了看天上,橙红的早星还挂着几颗,风中齐飞的鸟儿飞得呼呼。虽然辞别老人,可阿明兴致不减,他欢快地吹起唢呐,阵阵曲调合着风声,等待朝阳。那唢呐声又惊起一群山雀,他回头望了望天幕川的层峦,雾气慢慢消散,阿明将唢呐收起,唢呐在布袋里微微发烫。
日头爬上来了,雾气快散了,四下一片光亮,县城就在远方若隐若现,阿明不胜欣喜,快步跑向山梁,正是晨曦明朗,天地宽阔。
(完)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