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红油素粉(散文)
贵州民族大学学生 张小易(21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7月08日 08版)
最近我逐渐感受到一个人的记忆总归是有限的,当脑子储存的东西超出它所能承载的负荷时,一些无关的记忆就像倒多的水一样从杯中溢出来。而那个高三的盛夏,也像繁星似的诗集,仅留存一些美好的篇章。其中,有关红油素粉的那一章,我现在还时时想起。
家乡的特色小吃是剪粉,不过我并不爱吃。我喜欢的是红油素粉,也许是因为,它总让我想起那些为了吃上它而熬夜的时光。
红油素粉以其油红粉烫为特色,米粉需先用水漂半分钟左右,这一步极为重要——时间久了煮出来的粉没有韧劲,而时间短了,煮出来的粉又会带些酸味。米粉漂好后,需等水开再将它烫热,然后滤出装碗,放上适量的花生米、姜、蒜、盐、麻油、酱油、味精、泡酸萝卜,最后淋上它的灵魂伴侣——热腾腾的红油,再撒上葱花,一碗红油素粉便做好了,拌匀即食,最是可口。然而,我并不爱红油素粉的“烫”,更中意它的“温”。大抵是因为,我第一次吃的红油素粉就是温热的。
由于种种原因,高二下学期我才转到文科班。犹记初到文科班的第一天,早上有一节政治课,听同桌说,老师要检查笔记。我虽是刚转过来,但多少有些惶恐,怕老师要我拿出笔记。果不其然,检查完前面的同学,老师走到了我跟前,他拿过我同桌的笔记翻了翻,又问我:“你的笔记呢?”没来得及反应的我一下子愣住了,同桌急忙帮我解释:“老师,她今天才转来我们班。”然后,老师只扔下一句“记得补笔记”,就继续检查别的同学去了。严厉——这是初见郑老师,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没有文科基础,我只能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路是自己选的,我只能硬着头皮苦干,但学了一段时间就会泄气,然后再埋头苦学,这便是我那时的常态。
还记得,那年6月的窗户外,有盆长势极好的栀子花,不知不觉间长出了两朵花骨朵儿。大的长在最高的枝丫上,张扬而自信;小的长在挨盆底的枝丫上,颇有些瘦弱,尽管它好像也在很努力地吸取养分,想要先开花,但它看起来却是那么不起眼,就像总在做一些无用功。那时的我,总不免在想,也许我就如它一样吧,最后都难逃这样的命运:被做成一个发卡,戴在爱美的女孩头上,供人短暂观赏。
幸运的是,最先看到盆栽里那朵小花的人是我,而最先看到我如小花般快枯萎的人却是郑老师。有一次课后,郑老师给我下了一个命令:每天要找10个问题去问他。而每次问完问题,他总会给我补习相关知识点。慢慢地,练习册做完了,老师就“奖励”我做卷子。于是,做完一张还有下一张……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某次月考后。“这次我们班的政治有8个人考了85分以上,明天我请大家吃早餐。”郑老师从课本中抽出成绩单,看了两眼后,递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传阅。当那张纸到我手里时,同桌先看到我的名字,她的手倏忽搭在我肩上,摇了摇我,似乎比我更激动般声音高了几个度:“你考了班级前五,政治87分!”跟随同桌的指尖,我确定了那是自己的名字,心里不觉泛起了波澜,草稿本上的笔尖也似乎有了意识,脱离我的双手,画出一个个奇怪的符号……
于是,我吃上了第一碗红油素粉。
那碗红油素粉是早读之前送到我们手上的,但大家不会选择马上吃,只因太仓促,不够时间慢慢享用。等早读下课,才会把粉拿到桌子上,剥掉鸡蛋壳,再在碗里把蛋黄蛋白分开,蛋白直接吃,蛋黄捣碎、搅拌,让每根粉裹上蛋黄。蛋黄的加入,无疑使粉的层次感丰富了起来,嚼起来也多了些粉腻感。而没能吃上的同学,只能拿着在食堂买的干饼,就着水或者牛奶,到走廊上去吃,同时还不忘将窗户打开,瞟一眼正津津有味吃粉的同学,然后便背对着大家,边啃干饼边眺望围栏外的天空……
为了每次月考后能吃上一碗粉,我像是启动了身上的某个装置,学习的劲头迸发出来。我每天大量地刷题,错了便找老师解疑,课间10分钟和晚自习也不放过。久而久之,成绩提上来了,我也每次都能吃上粉了。
对于许多高中生而言,刷数不清的题,背难懂的知识点,复习旧笔记本……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在我的内心,当时也许更多是为了那一碗粉。后来我想,大概也不是因为贪吃,而是为了在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里,满足心中偶尔泛起的一丝期待:终有一天,将有船帆带领迷途的苍鹭,寻觅岸边的芦苇荡……
现在的我,已如愿走进曾经向往的大学,也交到了一些知心的新朋友,但我始终怀念那段短短的高三时光。虽然那些记忆已开始模糊,甚至“断片”。我曾努力与过去的一切保持同频共振,但却始终如同手中握沙。终于,我明白了,过去终究已成过去,但我庆幸的是,至少还可以去吃碗红油素粉。
大学后一次放假返乡途中,我突然又怀念起红油素粉的味道,便决定趁这次回家,到镇上的店里吃上一碗。老板动作很麻利,不一会儿就做好端到了我面前。看着面前没有鸡蛋的素粉,我疑惑地问老板:“怎么没有蛋,不是每份都有一个鸡蛋吗?”老板告诉我,他们店一直这样,从来没有蛋。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在学校吃的红油素粉,鸡蛋是郑老师自己煮了加上去的啊!那天,我第一次尝试了没有蛋黄的红油素粉,它很烫,味道也不如从前在教室里吃过的。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再光顾过那家店。
一年后,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再次回到了高中。去母校的前一天晚上,我与高中同桌聊了很久。我们聊到那时在傍晚的榕树下畅想未来,在下雪的早自习奔向操场,在吵架过后幼稚地画三八线……挂电话前,远在外地求学的同桌嘱托我一定要再替她尝一碗红油素粉。于是,我准备再次去那家店。
那天志愿活动结束后,我来到郑老师的办公室,我们聊了很多。出了校门我直奔店里,点了一碗红油素粉,碗里依然没有鸡蛋,然而奇怪的是,那天的红油素粉好像又有了它之前的“味道”。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游过湖海的苍鹭,只要回头便能看到,船帆其实一直都在。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最近我逐渐感受到一个人的记忆总归是有限的,当脑子储存的东西超出它所能承载的负荷时,一些无关的记忆就像倒多的水一样从杯中溢出来。而那个高三的盛夏,也像繁星似的诗集,仅留存一些美好的篇章。其中,有关红油素粉的那一章,我现在还时时想起。
家乡的特色小吃是剪粉,不过我并不爱吃。我喜欢的是红油素粉,也许是因为,它总让我想起那些为了吃上它而熬夜的时光。
红油素粉以其油红粉烫为特色,米粉需先用水漂半分钟左右,这一步极为重要——时间久了煮出来的粉没有韧劲,而时间短了,煮出来的粉又会带些酸味。米粉漂好后,需等水开再将它烫热,然后滤出装碗,放上适量的花生米、姜、蒜、盐、麻油、酱油、味精、泡酸萝卜,最后淋上它的灵魂伴侣——热腾腾的红油,再撒上葱花,一碗红油素粉便做好了,拌匀即食,最是可口。然而,我并不爱红油素粉的“烫”,更中意它的“温”。大抵是因为,我第一次吃的红油素粉就是温热的。
由于种种原因,高二下学期我才转到文科班。犹记初到文科班的第一天,早上有一节政治课,听同桌说,老师要检查笔记。我虽是刚转过来,但多少有些惶恐,怕老师要我拿出笔记。果不其然,检查完前面的同学,老师走到了我跟前,他拿过我同桌的笔记翻了翻,又问我:“你的笔记呢?”没来得及反应的我一下子愣住了,同桌急忙帮我解释:“老师,她今天才转来我们班。”然后,老师只扔下一句“记得补笔记”,就继续检查别的同学去了。严厉——这是初见郑老师,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没有文科基础,我只能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路是自己选的,我只能硬着头皮苦干,但学了一段时间就会泄气,然后再埋头苦学,这便是我那时的常态。
还记得,那年6月的窗户外,有盆长势极好的栀子花,不知不觉间长出了两朵花骨朵儿。大的长在最高的枝丫上,张扬而自信;小的长在挨盆底的枝丫上,颇有些瘦弱,尽管它好像也在很努力地吸取养分,想要先开花,但它看起来却是那么不起眼,就像总在做一些无用功。那时的我,总不免在想,也许我就如它一样吧,最后都难逃这样的命运:被做成一个发卡,戴在爱美的女孩头上,供人短暂观赏。
幸运的是,最先看到盆栽里那朵小花的人是我,而最先看到我如小花般快枯萎的人却是郑老师。有一次课后,郑老师给我下了一个命令:每天要找10个问题去问他。而每次问完问题,他总会给我补习相关知识点。慢慢地,练习册做完了,老师就“奖励”我做卷子。于是,做完一张还有下一张……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某次月考后。“这次我们班的政治有8个人考了85分以上,明天我请大家吃早餐。”郑老师从课本中抽出成绩单,看了两眼后,递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传阅。当那张纸到我手里时,同桌先看到我的名字,她的手倏忽搭在我肩上,摇了摇我,似乎比我更激动般声音高了几个度:“你考了班级前五,政治87分!”跟随同桌的指尖,我确定了那是自己的名字,心里不觉泛起了波澜,草稿本上的笔尖也似乎有了意识,脱离我的双手,画出一个个奇怪的符号……
于是,我吃上了第一碗红油素粉。
那碗红油素粉是早读之前送到我们手上的,但大家不会选择马上吃,只因太仓促,不够时间慢慢享用。等早读下课,才会把粉拿到桌子上,剥掉鸡蛋壳,再在碗里把蛋黄蛋白分开,蛋白直接吃,蛋黄捣碎、搅拌,让每根粉裹上蛋黄。蛋黄的加入,无疑使粉的层次感丰富了起来,嚼起来也多了些粉腻感。而没能吃上的同学,只能拿着在食堂买的干饼,就着水或者牛奶,到走廊上去吃,同时还不忘将窗户打开,瞟一眼正津津有味吃粉的同学,然后便背对着大家,边啃干饼边眺望围栏外的天空……
为了每次月考后能吃上一碗粉,我像是启动了身上的某个装置,学习的劲头迸发出来。我每天大量地刷题,错了便找老师解疑,课间10分钟和晚自习也不放过。久而久之,成绩提上来了,我也每次都能吃上粉了。
对于许多高中生而言,刷数不清的题,背难懂的知识点,复习旧笔记本……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在我的内心,当时也许更多是为了那一碗粉。后来我想,大概也不是因为贪吃,而是为了在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里,满足心中偶尔泛起的一丝期待:终有一天,将有船帆带领迷途的苍鹭,寻觅岸边的芦苇荡……
现在的我,已如愿走进曾经向往的大学,也交到了一些知心的新朋友,但我始终怀念那段短短的高三时光。虽然那些记忆已开始模糊,甚至“断片”。我曾努力与过去的一切保持同频共振,但却始终如同手中握沙。终于,我明白了,过去终究已成过去,但我庆幸的是,至少还可以去吃碗红油素粉。
大学后一次放假返乡途中,我突然又怀念起红油素粉的味道,便决定趁这次回家,到镇上的店里吃上一碗。老板动作很麻利,不一会儿就做好端到了我面前。看着面前没有鸡蛋的素粉,我疑惑地问老板:“怎么没有蛋,不是每份都有一个鸡蛋吗?”老板告诉我,他们店一直这样,从来没有蛋。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在学校吃的红油素粉,鸡蛋是郑老师自己煮了加上去的啊!那天,我第一次尝试了没有蛋黄的红油素粉,它很烫,味道也不如从前在教室里吃过的。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再光顾过那家店。
一年后,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再次回到了高中。去母校的前一天晚上,我与高中同桌聊了很久。我们聊到那时在傍晚的榕树下畅想未来,在下雪的早自习奔向操场,在吵架过后幼稚地画三八线……挂电话前,远在外地求学的同桌嘱托我一定要再替她尝一碗红油素粉。于是,我准备再次去那家店。
那天志愿活动结束后,我来到郑老师的办公室,我们聊了很多。出了校门我直奔店里,点了一碗红油素粉,碗里依然没有鸡蛋,然而奇怪的是,那天的红油素粉好像又有了它之前的“味道”。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游过湖海的苍鹭,只要回头便能看到,船帆其实一直都在。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