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密云的天空突然被浓云压垮,一场瓢泼大雨骤然倾泻,瞬间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我的心也跟着揪紧,第一个念头便冲向革命老区冯家峪。

  抓起手机想给镇长李国志——我的好兄弟打个电话,听筒里却只有忙音。连着拨了几次都不通,转念一想,他此刻定然正忙着组织村民转移,或是在洪水一线指挥抢险吧。于是匆匆发了条微信,问他灾情如何,又反复嘱咐:“先安顿好群众,你自己千万当心。”信息发出去,一天都没等来回复,心像被什么东西攥着,越收越紧。

  直到天色擦黑,手机突然“嗡”地震动了一下。我几乎是扑过去点开屏幕,国志的消息只有一个字:“好。”

  这一个“好”字,像块投入心湖的石头,漾开层层深意。是百姓都已妥善安置的“好”,是党委政府应急处置得力的“好”,是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扎实工作的“好”,最后才是他对我嘱咐的回应。这简单的一字,分明就是张平安符。我知道他仍在洪水里泡着、泥地里奔着,没再回复,只在心里默默为他和镇上的乡亲们祈愿。

  嘴上说不担心,心里却像揣了团乱麻。1976年那场大暴雨我至今记得真切——那时我是团支部书记,责任推着我挨家挨户敲有险情的门。齐腰深的水里,我背着街坊三姨、四大娘、二大爷往高处挪……那些冰凉的洪水、慌乱的呼喊,此刻又在耳边翻涌。

  我不停地刷手机,搜索密云的受灾信息,终于在《生态密云》公众号上看到了消息:截至7月27日5时,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已组建5支、57人的突击队,全部进入险区,所有村庄均已取得联系。5支突击队中,1组18人沿兴阳线向冯家峪镇宝峪岭方向突进,2组7人沿密关路向石城镇捧河湾方向突进,3组10人沿兴阳线向不老屯镇石峪方向突进,4组7人沿黄下路向不老屯镇西驼古方向突进,5组15人沿后半路向不老屯镇香水峪方向突进。无人机已开展现场侦测。另有区级队伍10余支1220人、市级队伍支援252人参与抢险救援,警航总队和驻京部队直升机也已做好出动准备。群众避险转移方面,全区18个镇149个村1452户3065人实现应转尽转。全区6条河道、3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54座塘坝的三个责任人全部在岗在位。

  我这才懂了,国志没接电话,是电线被洪水冲断了;没回信息,是5G信号塔被冲垮了。而那个迟来的“好”字,背后是电力工人冒着危险抢修线路,是移动、联通的师傅们捧着信号源为乡亲们架起通讯线。这时代总有人在看不见的地方托底,那些无名英雄,才是风雨里最稳的靠山。

  洪水再烈,冲不散人心的暖。四面八方的援手正穿过泥泞,走进受灾的家园。暖流涌进大山深处,也涌进每个等待黎明的人心里。

  当我用手机写着这小文时,微信还不断响着,打开一看都是我的各地朋友的问候,打听密云受灾情况和我的安全,我一回复也是一个字“好”,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一切安好”。

  责任编辑:刘尚君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