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中的动人故事
暴雨里的牵挂(散文)
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中心小学教师 王惠民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8月19日 01版)
近日,北京市密云区突遭山洪侵袭。危难当前,总有无数身影逆向而行,用行动筑起希望的堤坝:救援人员身披风雨,向着最危险的地方冲锋在前;邻里之间你扶我一把、我递你一物,寻常巷陌里涌动着“共渡难关”的暖流;志愿者闻令而动,用双手托起一份份“守望相助”的担当……为了将这些散落的温暖碎片拾起、串联,《中国青年作家报》与密云区作家协会联合发起“水患中的动人故事”征集活动,期待透过这些饱含温度的文字,将每份坚守的执着、每份奉献的热忱铭记,让那份在风雨中生长的希望,在更多人心中传递、扎根,成为照亮重建之路的不灭灯火。(更多内容详见14版)
----------
“姐,你在不老屯吗?明天我坐你车上去。”回复完在不老屯政府工作的姐妹的微信,我又赶紧给住在不老屯西坨古村的学生家长发去微信,询问她们的情况。可等了好一会儿,手机屏幕上却没有任何回复。我的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了上来。
7月26日晚上,朋友圈里全是库北乡亲们发的大雨视频和图片。我在库北生活了10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我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结。2018年那场暴雨,学校临时成为转移村民的安置点,当时那种紧张、忙碌又揪心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此刻,看到朋友圈里暴雨的消息,我的心瞬间揪成了一团。
我想到在石城西湾子村的学生家长马丽伟,作为村干部,每次暑期她都和同事在防汛一线。我立刻给她发去消息询问,没多久,她就给我发来视频:那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村庄,此刻却在暴雨的肆虐下显得如此脆弱。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无事,希望这场暴雨能快点过去。
雨下了一夜,信息也断了一夜。那漫长的黑夜,仿佛被暴雨拉长了无数倍,每一秒都如煎熬。
上午9点,姐妹说领导开车带着她已回到了不老屯,不老屯兵马营的桥已经裂开了,她们很勇敢地从裂桥上开过去了。求助电话很多,她很忙。我知道,这一夜,库北的村干部、政府职员、村民和消防救援人员,整夜都没睡。西坨古的家长,还是没回我信息。
我让马丽伟再给我发一个视频,好让我知道她没事。画面里,她穿着一双黑色的雨靴,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的喇叭,走在泥泞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用喇叭广播:“今天有特大暴雨,大家把自己的常用物品都带好,药、医保卡、充电器,咱们马上撤离。”她的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有些微弱,但又透着坚定。
她嘱咐我千万不能进山了,她们老村还有100个村民被困。这个老村叫高家岭村,是西湾子的一个自然村,距离密云城区40公里,村内道路狭窄。可现在山里的路已经断了,真的不敢想,她们进山救援撤离群众的路上该有多艰难。
她还跟我说,其实26号回村组织村民撤离的路上,她的车也被淹在了桥底下。她使劲推开车门,一下车,水就淹没到了她的腰。她四处求助,但周围根本没人能帮上忙。就在她几乎绝望的时候,她看到消防车经过。那一刻,她看到了希望,是消防员们救了她,也救了整个村子。
暴雨过后,当路终于恢复通车,我驱车前往不老屯中学安置点,看望我的学生。
车轮碾过刚修补好的路面,偶尔传来细碎的颠簸——这是水患留下的印记。沿途的田野一片狼藉,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味和湿漉漉的气息。河道旁,挖掘机的铁臂高高举起,一铲一铲地清理着淤泥,轰鸣声震耳欲聋,仿佛在诉说着重建的决心。
到了安置点门口,经过层层手续,我见到了一直牵挂的张铭洋和他的姥姥。刚见面时,张铭洋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姥姥的眼角带着泪花,双手微微颤抖,却依然紧紧握住我的手。那一刻,所有的担心和牵挂都化作了重逢的喜悦。
推开他们在安置点住所的门,小书桌上暑假作业和练字本码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页日记《大暴雨》的字迹,比学期末工整了不止三分。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张铭洋不仅保持着学习的习惯,还变得更加自律和成熟。
我们围坐在小书桌旁聊起了那两晚的惊心动魄。张铭洋说,那晚的雨滴像一粒粒圆滚滚的玉米粒,重重地拍在窗子上,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吵得人心里发慌。他和姥姥、姥爷瞬间收拾好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当时姥姥的手都在抖,却一直说“把咱们的药和孩子的书都带上”。
张铭洋告诉我,村委会一边安排大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一边还在忙着协调人员,检查村里相关情况。第二天早上,雨还在没完没了地下,中午时分,雨大得像是天上的河决了堤。村委会又赶紧组织他们这些住在危险区域的居民转移到安置点。刚出发,就看到自己家到村委会的路陷了下去。张铭洋说,那一刻“心里特别害怕”。
张铭洋姥姥说,在安置点,一家人分到了一间宿舍,还有空调。每天早上,面包、方便面和水果按时发放;中午有志愿者准备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找到了新的依靠。”
我和张铭洋在校园里散步,看到有人耐心陪村民聊天,有人在厨房忙碌着准备饭菜,还有人在进行消杀。校园里的羊驼、荷花、金鱼也成了孩子们的快乐源泉。送我离开前,张铭洋带我去看了他最喜欢的“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展板,他认真地说:“老师,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工程师,把家乡的道路修得更结实,让暴雨不再冲毁道路。我要让老旧房屋能加固,更好地抵御灾害。”
少年方知“雨”滋味,这场暴雨让张铭洋感受到了自然的无情,也让他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力量。他那稚嫩的肩膀,虽还扛不起风雨,但已有了担当的意识。那些在安置点里流过的汗、说过的暖话、递过的热饭,终将变成砖石,砌进新的房屋,铺在新的路上。这些温暖的瞬间,将成为一代人心中最坚实的地基,支撑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风雨,都能坚定前行。
返程经过密云区政府时,路边的巨幅标语被夕阳染成了金色:“党和人民心连心,重建家园有信心”。有风吹过,标语微微起伏,像一面在风中舒展的旗帜。
责任编辑:刘尚君 周伟
近日,北京市密云区突遭山洪侵袭。危难当前,总有无数身影逆向而行,用行动筑起希望的堤坝:救援人员身披风雨,向着最危险的地方冲锋在前;邻里之间你扶我一把、我递你一物,寻常巷陌里涌动着“共渡难关”的暖流;志愿者闻令而动,用双手托起一份份“守望相助”的担当……为了将这些散落的温暖碎片拾起、串联,《中国青年作家报》与密云区作家协会联合发起“水患中的动人故事”征集活动,期待透过这些饱含温度的文字,将每份坚守的执着、每份奉献的热忱铭记,让那份在风雨中生长的希望,在更多人心中传递、扎根,成为照亮重建之路的不灭灯火。(更多内容详见14版)
----------
“姐,你在不老屯吗?明天我坐你车上去。”回复完在不老屯政府工作的姐妹的微信,我又赶紧给住在不老屯西坨古村的学生家长发去微信,询问她们的情况。可等了好一会儿,手机屏幕上却没有任何回复。我的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了上来。
7月26日晚上,朋友圈里全是库北乡亲们发的大雨视频和图片。我在库北生活了10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我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结。2018年那场暴雨,学校临时成为转移村民的安置点,当时那种紧张、忙碌又揪心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此刻,看到朋友圈里暴雨的消息,我的心瞬间揪成了一团。
我想到在石城西湾子村的学生家长马丽伟,作为村干部,每次暑期她都和同事在防汛一线。我立刻给她发去消息询问,没多久,她就给我发来视频:那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村庄,此刻却在暴雨的肆虐下显得如此脆弱。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无事,希望这场暴雨能快点过去。
雨下了一夜,信息也断了一夜。那漫长的黑夜,仿佛被暴雨拉长了无数倍,每一秒都如煎熬。
上午9点,姐妹说领导开车带着她已回到了不老屯,不老屯兵马营的桥已经裂开了,她们很勇敢地从裂桥上开过去了。求助电话很多,她很忙。我知道,这一夜,库北的村干部、政府职员、村民和消防救援人员,整夜都没睡。西坨古的家长,还是没回我信息。
我让马丽伟再给我发一个视频,好让我知道她没事。画面里,她穿着一双黑色的雨靴,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的喇叭,走在泥泞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用喇叭广播:“今天有特大暴雨,大家把自己的常用物品都带好,药、医保卡、充电器,咱们马上撤离。”她的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有些微弱,但又透着坚定。
她嘱咐我千万不能进山了,她们老村还有100个村民被困。这个老村叫高家岭村,是西湾子的一个自然村,距离密云城区40公里,村内道路狭窄。可现在山里的路已经断了,真的不敢想,她们进山救援撤离群众的路上该有多艰难。
她还跟我说,其实26号回村组织村民撤离的路上,她的车也被淹在了桥底下。她使劲推开车门,一下车,水就淹没到了她的腰。她四处求助,但周围根本没人能帮上忙。就在她几乎绝望的时候,她看到消防车经过。那一刻,她看到了希望,是消防员们救了她,也救了整个村子。
暴雨过后,当路终于恢复通车,我驱车前往不老屯中学安置点,看望我的学生。
车轮碾过刚修补好的路面,偶尔传来细碎的颠簸——这是水患留下的印记。沿途的田野一片狼藉,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味和湿漉漉的气息。河道旁,挖掘机的铁臂高高举起,一铲一铲地清理着淤泥,轰鸣声震耳欲聋,仿佛在诉说着重建的决心。
到了安置点门口,经过层层手续,我见到了一直牵挂的张铭洋和他的姥姥。刚见面时,张铭洋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姥姥的眼角带着泪花,双手微微颤抖,却依然紧紧握住我的手。那一刻,所有的担心和牵挂都化作了重逢的喜悦。
推开他们在安置点住所的门,小书桌上暑假作业和练字本码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页日记《大暴雨》的字迹,比学期末工整了不止三分。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张铭洋不仅保持着学习的习惯,还变得更加自律和成熟。
我们围坐在小书桌旁聊起了那两晚的惊心动魄。张铭洋说,那晚的雨滴像一粒粒圆滚滚的玉米粒,重重地拍在窗子上,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吵得人心里发慌。他和姥姥、姥爷瞬间收拾好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当时姥姥的手都在抖,却一直说“把咱们的药和孩子的书都带上”。
张铭洋告诉我,村委会一边安排大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一边还在忙着协调人员,检查村里相关情况。第二天早上,雨还在没完没了地下,中午时分,雨大得像是天上的河决了堤。村委会又赶紧组织他们这些住在危险区域的居民转移到安置点。刚出发,就看到自己家到村委会的路陷了下去。张铭洋说,那一刻“心里特别害怕”。
张铭洋姥姥说,在安置点,一家人分到了一间宿舍,还有空调。每天早上,面包、方便面和水果按时发放;中午有志愿者准备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找到了新的依靠。”
我和张铭洋在校园里散步,看到有人耐心陪村民聊天,有人在厨房忙碌着准备饭菜,还有人在进行消杀。校园里的羊驼、荷花、金鱼也成了孩子们的快乐源泉。送我离开前,张铭洋带我去看了他最喜欢的“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展板,他认真地说:“老师,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工程师,把家乡的道路修得更结实,让暴雨不再冲毁道路。我要让老旧房屋能加固,更好地抵御灾害。”
少年方知“雨”滋味,这场暴雨让张铭洋感受到了自然的无情,也让他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力量。他那稚嫩的肩膀,虽还扛不起风雨,但已有了担当的意识。那些在安置点里流过的汗、说过的暖话、递过的热饭,终将变成砖石,砌进新的房屋,铺在新的路上。这些温暖的瞬间,将成为一代人心中最坚实的地基,支撑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风雨,都能坚定前行。
返程经过密云区政府时,路边的巨幅标语被夕阳染成了金色:“党和人民心连心,重建家园有信心”。有风吹过,标语微微起伏,像一面在风中舒展的旗帜。
责任编辑:刘尚君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