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蒲公英——云端支教手记
内蒙古大学学生 赵童歌(20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8月19日 01版)
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我第一次在屏幕上见到了那群孩子——包头市固阳县一所小学的教室里,十几个孩子仰着晒得微红的脸蛋,眼神里混着好奇与羞怯。这场跨越千里的线上支教,从一声带着电流杂音的“老师好”开始,在往后的3个月里,悄悄在我和孩子们心里播下了蒲公英的种子。
一
最初接下线上支教的任务时,我心里满是忐忑。作为师范专业的大二学生,我习惯了在模拟课堂上面对同学扮演的“学生”,可当真正要透过屏幕,给一群素未谋面的孩子上课时,还是会产生各种担心,担心自己的声音传不过去,担心我们的交流会被屏幕挡住。
第一堂线上课是语文课,讲《蒲公英的梦》。我提前准备了精美的PPT,上面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还有城市里灰蒙蒙的天空。可当我问“谁见过真正的蒲公英”时,屏幕里的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抢着说:“老师,我家后院就有!风一吹,白色的小伞就飞跑了,我妈说它们去远方安家去了。”她的声音清亮,带着固阳方言特有的尾音,像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荡起圈圈涟漪。
那天的课结束后,负责对接的张老师发来消息:“孩子们说,你的声音像春天的风,特别好听。”我对着屏幕笑了好久,原来隔着千山万水,真诚的声音真的能发芽。
二
支教的日子像被拉得很长的线,一端系着我的大学课堂,一端拴着固阳的清晨与黄昏。我渐渐摸清了每个孩子的脾性:总是坐得笔直的男孩叫亮亮,他爸爸在外地打工,妈妈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考去爸爸在的城市”;不爱说话的小雨总在笔记本上画满星星,她说“星星能照亮晚上回家的路”;还有总爱提问的小虎,他会追着问“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
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我开始琢磨新法子。有一次讲《宇宙的奥秘》,我特意准备了天文望远镜的图片,小虎突然问:“老师,城市里的星星是不是比我们这里多?”我愣住了,想起张老师说过,固阳的夜晚能看见银河,而城市的光污染让星星躲了起来。
“其实星星一样多。”我认真地说,“只是城市的灯太亮了,把星星的光盖住了。就像你们眼里的光,不管在哪里,都不会熄灭的。”屏幕里安静了几秒,然后小雨轻声说:“老师,我把星星画下来给你看吧,我们这里的星星可亮了。”
几天后,我收到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小雨画的星星:蓝色的夜空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星星,每一颗都涂得金灿灿的,旁边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老师,这是我们这里的星星,分你一半。”
三
尽管我才是那个传授知识的老师,可更多时候,我感觉是孩子们在教我如何纯粹地热爱。换季那会儿,我感冒了,声音沙哑,课上到一半,亮亮举着一个保温杯出现在屏幕里:“老师,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我洗干净了,你假装喝一口。”看着那个杯身上的卡通图案已经褪色的杯子,我的眼眶突然湿了。
期末临近时,我教他们写“我的愿望”。小虎想当科学家,要“造一艘能去火星的飞船”;小雨说想当画家,“把固阳的星星画给全世界看”;亮亮的愿望最简单:“希望爸爸能回家,希望老师明年还来。”
最后一堂课,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电子贺卡,上面写着我对他们的祝福。张老师说要拍张合影,孩子们特意穿上了最整洁的衣服,站在教室后排的黑板前,黑板上用粉笔写着“谢谢老师”。拍照时,他们使劲往前凑,想离屏幕里的我更近一点,亮亮举着一张画,上面是一个女孩牵着一群孩子,背景是漫天飞舞的蒲公英,旁边写着“我们都是蒲公英的种子”。
那天的下课格外早,孩子们齐声说“老师再见”,声音里带着不舍。我对着屏幕挥了挥手,说“我们还会再见的”,却不敢告诉他们,我的支教任务已经结束了。
四
支教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我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捧晒干的蒲公英,还有孩子们写的信。小雨的信里夹着一片银杏叶,她说:“这是我捡的最完整的叶子,像小扇子,能给老师扇风”;亮亮画了一张地图,从固阳到我的大学,用歪歪扭扭的箭头连着,旁边写着:“老师,等我长大了,沿着这条路去找你”。
我把蒲公英夹在日记本里,看着那些稚嫩的字迹。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给予者,带着知识和远方的故事走向他们,却忘了他们才是最纯粹的馈赠者——他们用清澈的眼睛告诉我们世界原本的样子;用简单的话语提醒我们,真诚比技巧更重要;用小小的愿望教会我们,每个平凡的生命都在努力生长。
如今,我依然会和孩子在微信上聊天,亮亮说他的数学进步了,小虎寄来他画的宇宙飞船,小雨拍了固阳的秋天给我看,金黄的麦田里,蒲公英的种子正乘着风飞向远方。
我知道,那些在云端播下的种子,早已在彼此心里生根发芽。就像蒲公英的约定,无论飞向哪里,我们都记得,曾有这样一段时光,网线的两端,星光与真心,都在用力闪耀。而这段经历,会成为我人生里最珍贵的宝藏,提醒我永远保持热爱,永远向着光的方向生长。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我第一次在屏幕上见到了那群孩子——包头市固阳县一所小学的教室里,十几个孩子仰着晒得微红的脸蛋,眼神里混着好奇与羞怯。这场跨越千里的线上支教,从一声带着电流杂音的“老师好”开始,在往后的3个月里,悄悄在我和孩子们心里播下了蒲公英的种子。
一
最初接下线上支教的任务时,我心里满是忐忑。作为师范专业的大二学生,我习惯了在模拟课堂上面对同学扮演的“学生”,可当真正要透过屏幕,给一群素未谋面的孩子上课时,还是会产生各种担心,担心自己的声音传不过去,担心我们的交流会被屏幕挡住。
第一堂线上课是语文课,讲《蒲公英的梦》。我提前准备了精美的PPT,上面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还有城市里灰蒙蒙的天空。可当我问“谁见过真正的蒲公英”时,屏幕里的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抢着说:“老师,我家后院就有!风一吹,白色的小伞就飞跑了,我妈说它们去远方安家去了。”她的声音清亮,带着固阳方言特有的尾音,像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荡起圈圈涟漪。
那天的课结束后,负责对接的张老师发来消息:“孩子们说,你的声音像春天的风,特别好听。”我对着屏幕笑了好久,原来隔着千山万水,真诚的声音真的能发芽。
二
支教的日子像被拉得很长的线,一端系着我的大学课堂,一端拴着固阳的清晨与黄昏。我渐渐摸清了每个孩子的脾性:总是坐得笔直的男孩叫亮亮,他爸爸在外地打工,妈妈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考去爸爸在的城市”;不爱说话的小雨总在笔记本上画满星星,她说“星星能照亮晚上回家的路”;还有总爱提问的小虎,他会追着问“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
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我开始琢磨新法子。有一次讲《宇宙的奥秘》,我特意准备了天文望远镜的图片,小虎突然问:“老师,城市里的星星是不是比我们这里多?”我愣住了,想起张老师说过,固阳的夜晚能看见银河,而城市的光污染让星星躲了起来。
“其实星星一样多。”我认真地说,“只是城市的灯太亮了,把星星的光盖住了。就像你们眼里的光,不管在哪里,都不会熄灭的。”屏幕里安静了几秒,然后小雨轻声说:“老师,我把星星画下来给你看吧,我们这里的星星可亮了。”
几天后,我收到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小雨画的星星:蓝色的夜空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星星,每一颗都涂得金灿灿的,旁边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老师,这是我们这里的星星,分你一半。”
三
尽管我才是那个传授知识的老师,可更多时候,我感觉是孩子们在教我如何纯粹地热爱。换季那会儿,我感冒了,声音沙哑,课上到一半,亮亮举着一个保温杯出现在屏幕里:“老师,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我洗干净了,你假装喝一口。”看着那个杯身上的卡通图案已经褪色的杯子,我的眼眶突然湿了。
期末临近时,我教他们写“我的愿望”。小虎想当科学家,要“造一艘能去火星的飞船”;小雨说想当画家,“把固阳的星星画给全世界看”;亮亮的愿望最简单:“希望爸爸能回家,希望老师明年还来。”
最后一堂课,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电子贺卡,上面写着我对他们的祝福。张老师说要拍张合影,孩子们特意穿上了最整洁的衣服,站在教室后排的黑板前,黑板上用粉笔写着“谢谢老师”。拍照时,他们使劲往前凑,想离屏幕里的我更近一点,亮亮举着一张画,上面是一个女孩牵着一群孩子,背景是漫天飞舞的蒲公英,旁边写着“我们都是蒲公英的种子”。
那天的下课格外早,孩子们齐声说“老师再见”,声音里带着不舍。我对着屏幕挥了挥手,说“我们还会再见的”,却不敢告诉他们,我的支教任务已经结束了。
四
支教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我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捧晒干的蒲公英,还有孩子们写的信。小雨的信里夹着一片银杏叶,她说:“这是我捡的最完整的叶子,像小扇子,能给老师扇风”;亮亮画了一张地图,从固阳到我的大学,用歪歪扭扭的箭头连着,旁边写着:“老师,等我长大了,沿着这条路去找你”。
我把蒲公英夹在日记本里,看着那些稚嫩的字迹。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给予者,带着知识和远方的故事走向他们,却忘了他们才是最纯粹的馈赠者——他们用清澈的眼睛告诉我们世界原本的样子;用简单的话语提醒我们,真诚比技巧更重要;用小小的愿望教会我们,每个平凡的生命都在努力生长。
如今,我依然会和孩子在微信上聊天,亮亮说他的数学进步了,小虎寄来他画的宇宙飞船,小雨拍了固阳的秋天给我看,金黄的麦田里,蒲公英的种子正乘着风飞向远方。
我知道,那些在云端播下的种子,早已在彼此心里生根发芽。就像蒲公英的约定,无论飞向哪里,我们都记得,曾有这样一段时光,网线的两端,星光与真心,都在用力闪耀。而这段经历,会成为我人生里最珍贵的宝藏,提醒我永远保持热爱,永远向着光的方向生长。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