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清晨一睁开眼,习惯性地点开微信,触目惊心的“断水断电断网”“救人抢险”字眼和画面,让我的心骤然揪紧。
学校工作群消息闪烁:“石城镇再次启用集中安置点石城小学,预计今天接收约120名受灾群众,急需志愿者轮值服务。”通知下方,已有10位教师报名,我立刻敲下自己的名字。
清晨6点刚过,学校干部、教师志愿者、食堂师傅、保洁人员已悉数到岗。志愿者引导村民进入宿舍楼,逐一安排铺位。老人、孩子优先,每家的特殊情况、特殊需求都仔细问询。“到这儿就踏实了,吃的有了,热水有了,床铺厚实,能睡个安稳觉了。”村民们说。
学校食堂管理员何福生、厨师韩云生、田立军、吴小菊就一头扎进了厨房。消杀、清洁、准备……从早到晚,双脚被汗水泡得发白发皱,小腿到膝盖都肿了起来。供应160人的蔬菜,3大盆猪肉,全凭他们一刀一刀切出来。菜板上“笃笃”声如密集鼓点,菜刀起落间,手掌磨出的血泡清晰可见。王燕老师腰伤未愈,咬牙坚持帮忙搬运物资,并将300多枚鸡蛋一枚一枚仔细洗净。
日子稍安,我留意到村民们松口气的神情下,仍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霾。家园被毁,纵然吃住无虞,心头又如何能真正平静?我坐到他们中间,安静地听。
一个阿姨攥着衣角,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微颤:“安置点住了两天,26号中午警报解除了,我们就回家了。本想踏踏实实睡个好觉,哪知道晚上雨又疯了似的下!听着外面哗哗的雨声,还有洪水轰隆隆的声音,根本睡不着,心惊肉跳啊。实在躺不住,想看看院子里咋样了,一推屋门,水‘哗’地就灌进来,都没过小腿肚儿了!正吓得手脚冰凉,就听见黑漆漆的雨里有人扯着嗓子喊:‘四奶!四奶!水进院了!快拿上要紧的东西,跟我走!’我赶紧回屋抓了药啥的,我那孙子也冲过来搀着我……”她顿了顿,呼吸急促起来,“他搀着我往高处的邻居家跑,刚爬上坝坎,身后‘轰隆’一声,坝墙就塌了一大截!现在想想,腿肚子还转筋……”
有大爷叹气,念叨着被淹的玉米花生,白忙活一季;有大妈忧心院里拴着的大黄狗和鸡鸭,还有那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不知被冲成了啥样……我一遍遍温言开解:“人在,希望在。党和政府不会不管咱们,难关一定能过去!”
角落里,一位叫张庆和的老人引人注目。80多岁,瘦高个,腰板笔直,眼神清亮,说话中气十足。“别看咱岁数大。”他嗓门洪亮,“水头一到家门口,我立马挨家挨户拍门,喊大伙儿快跑!”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老前辈,危难关头还想着邻里,真了不起!”他呵呵一笑,带着豪气:“当过32年生产队长,心里装着乡亲们呐!都甭慌,想想76年那场大水,咱只能往山上躲,淋成落汤鸡,夜里冻得打摆子。只要人在,啥都能挣回来!”
生活渐渐有了规律: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闲暇时,有人凑在一起聊天,有人在操场上遛弯儿,试着把惊恐一点点熨平。有几位老人是牌迷,从不睡午觉,坐在小亭子里直念叨没地方“开战”。我找来一个空纸箱,倒扣在亭子中间权当牌桌,又搬来4把学生集会用的彩色小塑料凳。看着他们围坐起来,纸牌在粗糙的手指间翻飞,脸上也有了舒心的笑意。
灾难如黑夜,但人心自有微光,当无数微光彼此看见,彼此温暖,便足以汇聚成耀眼的光亮。
责任编辑:刘尚君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