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初选名单已经出炉,我一直在读的中短篇小说集《有山有谷》也在此范围之内,这令我感到惊喜。

  关于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崔君选择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叙述方式,去书写那些生活中较为缺憾甚至可以称为“苦难”的地方。我和很多人一样讨厌讴歌苦难,不管你书写与否,苦难就在那里,值得被关注,但很多“苦难叙事”却逃不出一些已成为“套路”般的叙述方式:比如书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书写某些人的生活逐渐晦暗却又无能为力的过程,等等。我总认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些过于单一。

  但《有山有谷》不太一样,在叙述缺憾事件时,作者选择用一种治愈、圆满的方式去写。奇怪的是,“缺憾”与“圆满”,这两种元素本该矛盾、互相排斥,作者却将其处理得很好。

  比如小说集中的第一篇小说《海岸》,里面“猪”的生存状态和所承载的隐喻,正与主人公一地鸡毛的人生互为映照。生了大病的妈妈、逃跑的猪、在家庭中缺位的父亲……这些都是主人公灰色人生的一角,然而,作者最后以一种看似光明的描写进行收尾。“猪回来的那天晚上,我被欢喜冲昏了头脑”“房间仿佛长满温柔的荒草”,这些语句无不在叙述的“外壳”上展示出结局的圆满。可是,这些事真的有那么美好吗?我认为,这篇小说真正的情感底层逻辑为:因为经历的遗憾太多了,哪怕最后只是收获了一点本就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主人公都觉得特别美好。这是一种苦中作乐,也是作者运用的黑色幽默写作手法,她想要反衬的恰恰正是那些遗憾给主人公带来的心理阴影和创伤体验,是一种更加振聋发聩的灰色人生。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这种表现手法,她将苦瓜般的人生包裹在了散发着香甜气味的彩色糖衣里,喂给读者,令人感到哀而不伤,既有传统文学“叙事克制”的特征,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实践——让读者只看见浮在表面的八分之一事件和情绪,却能够通过想象和品味,将其他八分之七未写尽的部分展现出来。这是成熟小说家的写作功力。

  另外,崔君对于闲笔与日常的描写也十分考究。在小说写作中,为了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不少作家会在作品中加入类似描写,但有些描写却令人读之无味,感觉除了“填充架构”之外,没有任何的作用和亮点。《有山有谷》的日常描写则匠心独运,看似与主线情节关联不大,但在衬托心情、描摹环境、为事件做铺垫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更多的作用。如何将闲笔写得有意义、有味道,作者在这本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