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岁的这个暑假,伴着炽热的太阳,我随“三下乡”的队伍,从长沙来到了湘西凤凰的深处——菖蒲塘村。
想象中的湘西,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边城》,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氤氲水墨。然而,当双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觉,这里并非想象中清新脱俗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被群山紧紧箍住、带着粗粝土色的边陲村落。
最初的雄心壮志在到达这里的那一刻,便被现实无情地打碎。第一天我们从高铁站搭旅馆老板的车,到达了廖家桥镇,但距离菖蒲塘村还有一定的距离。前往村里的路是“拼接式”的,道路由水泥路、沙土路以及少数的柏油路组成,车轮不时轧到凸起的水井盖,足够把人颠得清醒。这里没有网约车,能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早已晒掉漆的、一小时一趟的土黄色班车,交通极为不便。没有向导,没有接应,一切都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困难。太阳仿佛格外偏爱这处洼地,将它的光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烤得岩石发烫,蒸腾起一种干燥的、带着尘土味的苦气。在近40摄氏度的室外,我们像无头苍蝇般转来转去,灼热的空气几乎把我们的热情榨干。偶尔一辆三轮车路过,掀起细蒙蒙的尘土,模糊了视线。我们无言地站在旅馆门口,沉默在队伍里蔓延,强烈的抵触情绪与畏难情绪油然而生。
“我们干脆租个车吧!”一个同伴的声音划破了沉闷。几番波折,终于寻得一个老板愿意把我们载到10公里外的县里,在那里可以提供租车服务。经过长时间协商,我们5个人租了3辆二手电瓶车,算是拥有了能在群山间颠簸前行的“坐骑”。经过一天的忙碌,匆匆填饱肚子,我们骑着电驴,在渐浓的暮色中驶向菖蒲塘,在黑夜中熟悉了周边的路线。
除了入户访谈和调研,我们还为当地的孩子开展了短期支教。好不容易在镇长的带领下找到教室,我们却大吃一惊:教室原来就藏在我们路过多次的服装厂里,二楼是工人们工作的场所,而再上一层则是学生学习的教室,教室和厨房合为一体,所以学生的课桌也是饭桌,上面糊着油点与饭粒。这里没有多媒体设备,没有黑板,仅有一位年轻老师和一群孩子。从光着脚的3岁稚童,到即将步入初中的少年,孩子们望向我们的眼睛里装满清澈、好奇以及未经世事的懵懂。及时调整好状态后,我站到他们面前,准备讲课。
讲课过程中,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向他们提问:“哪个小朋友能为大家背一首古诗?”眼神扫到一个瘦小的女孩,她羞涩又可爱地将自己的小手缓缓地从座位下面探出来。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迫切与紧张,于是叫她回答这个问题。女孩的声音微微颤抖,眼睛望着天花板眨了又眨,但还是顺利背下了一首《静夜思》。我鼓励道:“你真棒,大家给她鼓鼓掌!”掌声中,她微微低下头,脸上泛起了淡淡红晕。
除了文化课,我们还设计了一节手工课,教孩子把纸叠成心的形状,送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们用稚嫩的手指笨拙却认真地一步步折纸,一颗颗小小的“心”在他们掌心诞生,承载着朴素的爱意。
支教即将结束时,我们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离开前,第一个举手背诗的小女孩忽然急切地从座位上两步并一步地向我跑来,把一张反复折叠过的纸条塞进我手里,声音细若蚊蚋:“姐姐,这是我给你的。”由于后面还有其他需要完成的任务,我只来得及匆促地向她道谢,随手将纸条塞进了背包。
全部活动结束后,我们踏上了归途。在高铁站嘈杂的人声中翻找身份证时,我的指尖意外触碰到了背包中那张被遗忘的纸条。将纸条展开,我看到一行歪歪扭扭、幼稚的笔迹:“姐姐,我爱你。”
那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我的喉咙猛地被什么堵住,鼻尖酸涩,小女孩的面庞在眼前浮现。不过是课堂上一句再平常不过的鼓励,却收获了来自一个孩子最真诚的爱意与感激,我这几天所有的疲惫和困顿瞬间消散。
多年前,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角落,一所简陋的学校突兀地矗立在乡野之间。紫色的外墙被晒得灰白,露出里面的红砖,学校四周是低矮的砖瓦平房,平房下的墙角处,野草顽强地探出头来。那时,沙土操场是我们唯一的活动天地,这里没有人工草皮,也没有塑胶跑道,只有被踩得坑洼的沙土。我还记得那一天,有一群穿着鲜红色衣服的哥哥姐姐,像天使般降临。他们带来了崭新的书包、彩色的画笔,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气息。在他们即将离开时,其中一个姐姐温柔地用掌心抚着我小小的肩膀,缓缓蹲下,平视着我轻声说:“答应姐姐,一定要好好学习,好不好?”我点点头,那声音里蕴含的期望,像一粒种子,深埋在我幼小的心里。
多年后,我考上了大学。在备考教师资格考试时,我看到了夸美纽斯的这句话:“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我想,能够用短暂的时间照亮一个孩子的一个瞬间,对我来说是十分荣幸的。如今我凭借着学校的平台,来到这群孩子面前,站在了当年那些哥哥姐姐的位置,也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将这粒种子传承下去,播撒在祖国每一片渴望甘霖的土地。
“三下乡”,下的既是湘西的菖蒲塘,也是曾经那片渴望得到灌溉的故土。对我来说,身份的转变是深情的回望,是对自己曾经得到的帮助的回馈,也是执着的盼望——盼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深入基层,去走走路、晒晒黑、摸摸灰,走向乡村,走向人民群众,走向任何需要我们的地方。让骄阳晒透我们年轻的身体,让山风把乡间尘土刻进掌纹,让90后影响00后、00后带动10后,让这一代带动下一代,让这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创造属于我们青年人的群像。
之前,我迷茫,我怅惘。
之后,我明朗,我坚定。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