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同属于我们的一年又一年
苏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宗乙冉(23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02日 05版)
2017年6月,中考后的我在家乡甘肃兰州的一所社区英语工作室担任国际音标认读志愿者。两周的时间里,我接触到了十几名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一对就读于山区小学六年级的姐妹。因为路途遥远、教学条件有限,姐妹俩几乎是从零开始接触这些知识。
现今想来,那当是我生命中第一次亲身体会到“教育”二字的分量。8年过去,曾经受到小小触动的女孩已成长为一名站稳讲台的支教教师。但时至今日回想彼时,我仍然能记起那份灵魂深处传来的隐秘而悠远的牵动。
从烟雨江南到秦岭腹地横跨千里,这份牵动始终悬心、日日不忘。自研支团预备役起,始终有一个问题反复浮现在我脑海中:这一年,我究竟能带来些什么?时光悄然流去,我想,秦岭会回答,几百个日夜里的微风和明月都会回答。
风答:但去莫复问
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韩河小学报到的第一天夜晚,我和研支团的同伴遇到了短暂的停电,便在操场边散步边等电力恢复。那时我们看到校园内签着学生名字的横幅,还品读过这些10后少年的姓名风格:俊风、雨诺、之想、启迪、文欣……静谧时光里,我也和这些名字背后的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上形成了更深的情感联结。
考虑预备役期间有过一年级英语科目的教育实习基础,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三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师。但更高年级的学生、最新改版的教材、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节奏、班上第一位支教老师——这些转变都让我有几分忐忑。于是,开学第一堂课,我走进因学生人数减少而略显宽敞的教室,努力“扮演”起一名“铁面无私”的英语老师,唠叨起英语课的各种规矩。后来学生却告诉我,那天她们都觉得我很温柔。
同样的“错位”也发生在我对学生的感知中。开学前,我与两位班主任交流后得知,我们班的学生过往成绩并不理想,家校沟通更是困难重重。在最初的课堂上,我做好了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的准备。但很快,从作业本上虽不标准却端正的手写字母、课堂教学此起彼伏的即时反馈里,我发现这些孩子既具备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更拥有掌握英语起始年级知识点的能力——我在这样的“欲扬先抑”里欣喜若狂。
后来有一天,学校的老教师问我,是不是从来没见过这种水平的学生。我真诚地回答说,比我设想的要好很多。去年夏天,我在毕业论文致谢中曾设想自己会遇到怎样的学生,此刻我便能够回应:你的学生是一群热烈、善良、聪敏的孩子,他们真挚诚恳、很有悟性,是一群好孩子——“但去莫复问”是秋日初遇时来自长空的答案。
山答:风露立中宵
尽管学生的基础水平让我欣喜,但第一个月的教学规则建立还是遇到了困难。两个班36名学生,最初有10名学生都是日常交作业“困难户”,频繁出现漏交、少交、少做等问题。我告诉自己,允许孩子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建立起完成英语学科作业的习惯。
其间,英语小组以自我管理制度理顺作业上交流程,课堂内外收集信息找到作业完成“痛点”并各个击破,每月设置“书写达人”“书写大王”“进步之星”评选表彰……第一个月结束,孩子们和我都察觉到了作业“收成”的转变。曾经两个交作业“困难户”的作业本,现在常常作为优秀范例在班里巡回展示。
纵观班级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我有时会惊讶于他们进步的速度之快。第一周时,我请学生在练习本的最后写下想对Miss Zong说的悄悄话,一个女孩写道:“我英语学得不好,可以多‘交交’我吗?”我回复她:“慢慢来,老师相信你!”课堂上,我关注到她是一名上课很安静、写作业很认真、不那么引人注意的学生。之后,我不断在课堂上、作业本批语中引导她主动开口交流。
从默默上课到能够在复习课上挺起胸膛、坚定响亮地说出一连串标准的单词,她只用了两周。那堂课上我带领全班为她鼓掌。就在那一刻,我看着她的眼睛,真正体会到了独属于师生之间的双向默契。
最早关注到班上一个男孩,是因为他既很难交上作业,也基本背不出课文,有一天还被班上的“大喇叭”告状,说他偷偷叫我“母老虎”。我能感觉到,那一刻班上这群和我还不特别熟悉的孩子都屏住了呼吸等待我的反应。于是我笑了笑说,老虎是百兽之王,你这样夸老师我很高兴。但老虎是迅猛有力的动物,假如每天都拖拖拉拉的,那应该不能被称作老虎。话音还没落下,班上学生都偷偷笑了,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后来学到Amazing animals一课,我专门要求他来为我们表演狮子和老虎。慢慢地,我发现他上英语课时总是偷偷地就笑了;当我们讲到带有故事性的文化知识时,他总是静静倾听,双眼放光;一下课,他就会找小组长纠正发音反复背诵课文,逐渐从最后几个背课文的“困难户”成为前几名完成背诵的“迅猛男孩”。
回顾过往教学方面的成果,我总是反复告诫自己,不要拘泥于表面的分数评价,多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状态和反馈,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静待更多同频的学生慢步跟上,再为他们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喝彩,这一切都已弥足珍贵。
我常觉幸运与钦佩,这些孩子就像自驱力极强的春草,坚韧待发,迅速丰茂。我明白,自己教给学生们的知识并不算高远艰深,只是牵着他们迈出了人生道路中细微的一小步。但我相信,这些细幼的枝芽终有一日铿然不摧,各自葳蕤——“风露立中宵”是冬去春来时来自秦岭的答案。
月答:何曾是两乡
在每日都能望见朝晖夕阴的时光里,我觉察到,也许再没有比和志同道合的同伴并肩出发更能提升支教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了。
在办公室遗留的文件夹里,我找到了3年前第23届研支团成员的工作笔记;储物柜里上一届学长学姐留下的食物,帮助我们度过了初来乍到时物资不充足的日子;在前年度社团工作记录册上,我看到了研支团学姐和我班上的学生在一年级时的合影——孩子们长得很快,两年时间就从幼儿模样长开不少。在这些时光蚀刻的痕迹背后,我和3个同伴都感受到了属于“惠寒”人的传承、接续、发扬的力量。
同属于支教人的幸福感,是要同饮一泉水、同食一餐饭、一起脚踩在校园外油菜花地旁的小路上,才能确切体悟的。要见到那些炙热的笑容、摸到粗糙坚定的小手、触到璀璨热烈的怀抱,才终于明白每一任研支团成员每一天、每一节课和孩子们相处时,都默默奏响着怎样的心曲。
我教会学生love、like,也一并将生命里过往老师和前辈带我看过、领略过的辰光带给了我这一年的学生们——“何曾是两乡”是盛夏到来时来自圆月的答案。
去年毕业论文的致谢里,我曾向一年后支教归来的自己发问:“有没有践行初心?有没有接好属于苏州大学‘惠寒’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这一棒?”
支教时光是一堂直抵灵魂的实践课。在广袤乡土的一年间,我触摸到了基础教育所承载的民族希望,更读懂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的深刻内涵。
我与我的学生们注定要暂时分别,各自迎接下一程的风云雾雨。那里有海边晚霞和山间日出,那里是恣意不同与花团锦簇,那里会开启另一段旅程,镌刻另一段精彩。
我时常凝望着学生们的眼睛,那点点光影像夏夜溪畔的萤火,明明灭灭地缀在秦岭苍翠间。我知道,有些光会永远亮在幽暗里,如同那些在寂静教室里倔强生长的诗行,如同孩子们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写下的春天。或许教育的真谛,就是守护璞玉本真的光芒。秦岭雾霭深处,36盏灯笼永远亮着,那是黄土高原捧出的最莹润的玉种,是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绵长回响。
如果让我回望支教这一年——
我要写千里自同风的驰骋
写但去莫复问的铿锵
写秦岭怀抱里相逢的意气
写沿途逐梦到西洲
写幼嫩翠竹日复一日拔节抽枝
写无垠山风中的挺拔与伫立
写倾身掬起的一捧挚诚
写环绕着的炽烈、温暖、欢笑和爱
写我一如往昔地播种星河
笑着撞在光的怀里——
我曾如何奔赴向你
我便怎样续写着你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2017年6月,中考后的我在家乡甘肃兰州的一所社区英语工作室担任国际音标认读志愿者。两周的时间里,我接触到了十几名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一对就读于山区小学六年级的姐妹。因为路途遥远、教学条件有限,姐妹俩几乎是从零开始接触这些知识。
现今想来,那当是我生命中第一次亲身体会到“教育”二字的分量。8年过去,曾经受到小小触动的女孩已成长为一名站稳讲台的支教教师。但时至今日回想彼时,我仍然能记起那份灵魂深处传来的隐秘而悠远的牵动。
从烟雨江南到秦岭腹地横跨千里,这份牵动始终悬心、日日不忘。自研支团预备役起,始终有一个问题反复浮现在我脑海中:这一年,我究竟能带来些什么?时光悄然流去,我想,秦岭会回答,几百个日夜里的微风和明月都会回答。
风答:但去莫复问
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韩河小学报到的第一天夜晚,我和研支团的同伴遇到了短暂的停电,便在操场边散步边等电力恢复。那时我们看到校园内签着学生名字的横幅,还品读过这些10后少年的姓名风格:俊风、雨诺、之想、启迪、文欣……静谧时光里,我也和这些名字背后的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上形成了更深的情感联结。
考虑预备役期间有过一年级英语科目的教育实习基础,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三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师。但更高年级的学生、最新改版的教材、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节奏、班上第一位支教老师——这些转变都让我有几分忐忑。于是,开学第一堂课,我走进因学生人数减少而略显宽敞的教室,努力“扮演”起一名“铁面无私”的英语老师,唠叨起英语课的各种规矩。后来学生却告诉我,那天她们都觉得我很温柔。
同样的“错位”也发生在我对学生的感知中。开学前,我与两位班主任交流后得知,我们班的学生过往成绩并不理想,家校沟通更是困难重重。在最初的课堂上,我做好了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的准备。但很快,从作业本上虽不标准却端正的手写字母、课堂教学此起彼伏的即时反馈里,我发现这些孩子既具备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更拥有掌握英语起始年级知识点的能力——我在这样的“欲扬先抑”里欣喜若狂。
后来有一天,学校的老教师问我,是不是从来没见过这种水平的学生。我真诚地回答说,比我设想的要好很多。去年夏天,我在毕业论文致谢中曾设想自己会遇到怎样的学生,此刻我便能够回应:你的学生是一群热烈、善良、聪敏的孩子,他们真挚诚恳、很有悟性,是一群好孩子——“但去莫复问”是秋日初遇时来自长空的答案。
山答:风露立中宵
尽管学生的基础水平让我欣喜,但第一个月的教学规则建立还是遇到了困难。两个班36名学生,最初有10名学生都是日常交作业“困难户”,频繁出现漏交、少交、少做等问题。我告诉自己,允许孩子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建立起完成英语学科作业的习惯。
其间,英语小组以自我管理制度理顺作业上交流程,课堂内外收集信息找到作业完成“痛点”并各个击破,每月设置“书写达人”“书写大王”“进步之星”评选表彰……第一个月结束,孩子们和我都察觉到了作业“收成”的转变。曾经两个交作业“困难户”的作业本,现在常常作为优秀范例在班里巡回展示。
纵观班级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我有时会惊讶于他们进步的速度之快。第一周时,我请学生在练习本的最后写下想对Miss Zong说的悄悄话,一个女孩写道:“我英语学得不好,可以多‘交交’我吗?”我回复她:“慢慢来,老师相信你!”课堂上,我关注到她是一名上课很安静、写作业很认真、不那么引人注意的学生。之后,我不断在课堂上、作业本批语中引导她主动开口交流。
从默默上课到能够在复习课上挺起胸膛、坚定响亮地说出一连串标准的单词,她只用了两周。那堂课上我带领全班为她鼓掌。就在那一刻,我看着她的眼睛,真正体会到了独属于师生之间的双向默契。
最早关注到班上一个男孩,是因为他既很难交上作业,也基本背不出课文,有一天还被班上的“大喇叭”告状,说他偷偷叫我“母老虎”。我能感觉到,那一刻班上这群和我还不特别熟悉的孩子都屏住了呼吸等待我的反应。于是我笑了笑说,老虎是百兽之王,你这样夸老师我很高兴。但老虎是迅猛有力的动物,假如每天都拖拖拉拉的,那应该不能被称作老虎。话音还没落下,班上学生都偷偷笑了,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后来学到Amazing animals一课,我专门要求他来为我们表演狮子和老虎。慢慢地,我发现他上英语课时总是偷偷地就笑了;当我们讲到带有故事性的文化知识时,他总是静静倾听,双眼放光;一下课,他就会找小组长纠正发音反复背诵课文,逐渐从最后几个背课文的“困难户”成为前几名完成背诵的“迅猛男孩”。
回顾过往教学方面的成果,我总是反复告诫自己,不要拘泥于表面的分数评价,多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状态和反馈,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静待更多同频的学生慢步跟上,再为他们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喝彩,这一切都已弥足珍贵。
我常觉幸运与钦佩,这些孩子就像自驱力极强的春草,坚韧待发,迅速丰茂。我明白,自己教给学生们的知识并不算高远艰深,只是牵着他们迈出了人生道路中细微的一小步。但我相信,这些细幼的枝芽终有一日铿然不摧,各自葳蕤——“风露立中宵”是冬去春来时来自秦岭的答案。
月答:何曾是两乡
在每日都能望见朝晖夕阴的时光里,我觉察到,也许再没有比和志同道合的同伴并肩出发更能提升支教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了。
在办公室遗留的文件夹里,我找到了3年前第23届研支团成员的工作笔记;储物柜里上一届学长学姐留下的食物,帮助我们度过了初来乍到时物资不充足的日子;在前年度社团工作记录册上,我看到了研支团学姐和我班上的学生在一年级时的合影——孩子们长得很快,两年时间就从幼儿模样长开不少。在这些时光蚀刻的痕迹背后,我和3个同伴都感受到了属于“惠寒”人的传承、接续、发扬的力量。
同属于支教人的幸福感,是要同饮一泉水、同食一餐饭、一起脚踩在校园外油菜花地旁的小路上,才能确切体悟的。要见到那些炙热的笑容、摸到粗糙坚定的小手、触到璀璨热烈的怀抱,才终于明白每一任研支团成员每一天、每一节课和孩子们相处时,都默默奏响着怎样的心曲。
我教会学生love、like,也一并将生命里过往老师和前辈带我看过、领略过的辰光带给了我这一年的学生们——“何曾是两乡”是盛夏到来时来自圆月的答案。
去年毕业论文的致谢里,我曾向一年后支教归来的自己发问:“有没有践行初心?有没有接好属于苏州大学‘惠寒’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这一棒?”
支教时光是一堂直抵灵魂的实践课。在广袤乡土的一年间,我触摸到了基础教育所承载的民族希望,更读懂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的深刻内涵。
我与我的学生们注定要暂时分别,各自迎接下一程的风云雾雨。那里有海边晚霞和山间日出,那里是恣意不同与花团锦簇,那里会开启另一段旅程,镌刻另一段精彩。
我时常凝望着学生们的眼睛,那点点光影像夏夜溪畔的萤火,明明灭灭地缀在秦岭苍翠间。我知道,有些光会永远亮在幽暗里,如同那些在寂静教室里倔强生长的诗行,如同孩子们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写下的春天。或许教育的真谛,就是守护璞玉本真的光芒。秦岭雾霭深处,36盏灯笼永远亮着,那是黄土高原捧出的最莹润的玉种,是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绵长回响。
如果让我回望支教这一年——
我要写千里自同风的驰骋
写但去莫复问的铿锵
写秦岭怀抱里相逢的意气
写沿途逐梦到西洲
写幼嫩翠竹日复一日拔节抽枝
写无垠山风中的挺拔与伫立
写倾身掬起的一捧挚诚
写环绕着的炽烈、温暖、欢笑和爱
写我一如往昔地播种星河
笑着撞在光的怀里——
我曾如何奔赴向你
我便怎样续写着你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