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新村的夏(散文)
甘肃酒泉市北苑学校教师 姜万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02日 13版)
2025年农历六月初八,定西的风里裹着夏末的温热,吹过街角的老槐树时,竟带出几分熟悉的气息。站在铁路新村的巷口,第二次踏足这片藏着童年光影的地方,尘封的快乐像被风掀起的窗帘,哗啦啦铺开——爷爷奶奶的声音、院子里的蝉鸣、火车驶过的轰鸣,忽然清晰得仿佛伸手就能摸到,这场跨越20年的重逢,是从一座立交桥开始的。
桥栏磨亮了岁月,一声汽笛漫过20年,撞开尘封的甜
我无数次乘火车、坐汽车路过定西,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这座城市于我,渐渐只剩一个模糊的地名。直到20年后的今天,车子缓缓驶过离“立交桥”不远的路段,那座钢筋水泥的建筑撞进眼里的瞬间,像有根细针轻轻刺破了记忆的茧。
“立交桥”——这是我儿时在定西最鲜活的注脚。那时,爷爷牵着我的左手,奶奶挽着我的右手,在桥上走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看过桥下川流的车,数过头顶掠过的飞鸟,爷爷还会指着远处的烟囱给我讲有关“铁路的故事”,奶奶则念叨着“快些走,回去给你烙油饼”。桥面上的地面被千万双脚磨得光滑,连阳光落在上面的角度,都刻在了记忆里。
当视线再次抚过立交桥的栏杆,尘封的记忆突然活了过来。一个念头猛地冒出来:去看看爷爷奶奶租的那个小院吧,那里藏着我最无忧无虑的夏天。可随即又犯了难:20多年了,那片房子还在吗?更让人着急的是,我竟想不起那个地方的名字了。只模糊记得离铁路很近,每天都能听见火车“哐当哐当”驶过,枕着铁轨的震动入睡。
我使劲拍了拍额头,那些碎片般的画面在脑子里打转,名字却像躲猫猫的孩子,迟迟不肯露面。那一刻特别想念爷爷奶奶,要是他们还在,拨通电话问一句“爷爷,咱们以前住的地方叫啥来着”,肯定立马就有答案。闭了闭眼,眼眶有点发热,心里沉沉的全是想念。就在这时,“铁路新村”4个字突然跳进脑海——对,就是它!
像有股暖流从心底淌过,又像爷爷站在云端轻轻说了句“在这儿呢”。一定是他,在天堂里也惦记着我,想让我回去看看,看看我们20年前一起晒过太阳、吃过西瓜的地方。缘生缘起,原来从未断过。
老巷瘦成一道痕,陌生的善意,却把念想温得滚烫
站在铁路新村的街巷里,真的才懂什么叫“物是人非”。时光像一把钝刀,慢慢磨去了记忆里的轮廓,可当那一片低矮的小平房撞进眼里时,心还是猛地一热——墙皮剥落的青砖、院门口歪斜的木栅栏、墙角丛生的杂草,都带着旧时光的温度,陌生又亲切,空气里,仿佛还飘着奶奶做饭的香味。
我想找到爷爷租住的那座小院。可门牌号早就记不清了,唯一的线索,是爷爷当年说过,租的是我们老家戏班班长雷闰田的房子。雷班长有个儿子,小名叫丑旦,小时候我还跟着爷爷去看过他几眼。
抱着这点念想,我沿着巷子挨家打听。“请问您知道雷闰田吗?以前在这儿住过,是个唱戏的。”“您认识一个叫丑旦的人吗?他父亲以前在这有院子。”问过坐在门口晒太阳的大爷,问过正在晾衣服的阿姨,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摇头。“这片区老住户早搬走啦。”有人指了指远处的高楼,“都去新小区了,这边现在……唉。”
看到一座小院的门开着,心里又燃起了希望,里面只有一位老爷爷。他穿着干净的浅色短袖,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个子高高的,站在那里的模样,竟和当年的爷爷有几分神似——一样的慈祥眉眼,一样的从容气度,连说话时温和的语调都像。我愣了愣神,恍惚间竟觉得是爷爷笑着朝我走来,心头一阵发酸。
他听我说明来意,想了想说:“我邻居是这儿的老户,你去问问他,兴许知道。”说着便直接领我们往巷子深处走,脚步稳健,像在领自家晚辈串门。
敲开邻居家的门,一位头发全白、留着白胡子的老爷爷探出头,姓魏。他眼神清亮,语气格外和善,一听说我们是来打听旧事的,立刻笑着招手:“快进来坐,喝口水再聊。”这年月,对陌生人能如此热忱的人,实在太少了。更多时候,人与人之间隔着提防的墙,说话小心翼翼,眼神里带着疏离。可在这即将被遗忘的老巷里,却遇到了这样的善意,像捡到了一块被阳光晒暖的石头,熨帖着心底的失落。
告别魏爷爷,我们又打听了几户人家,直到敲开我们一户会宁老乡的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探出头,听我们说明来意,她忽然笑了:“雷闰田?好像听过,是个唱秦腔的吧?嗓子亮得很!”她是会宁老乡,说话带着熟悉的乡音,格外亲切。可紧接着又叹了口气:“不过人家早搬走喽,最少也有十几年了。”
那一刻,心里像空了一块,又奇异地松了口气。是啊,都20年了,谁还会守着老院子呢?雷班长一家肯定搬进了敞亮的新楼,小院子或许卖给了别人,或许早就换了模样。这样想着,倒觉得释然了——美好的从来不是某座院子,而是院子里的人,和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白裤沾着阳光,扇面上的字,在7岁心头生了根
2004年四五月,天渐渐暖了,穿单衣也不觉得冷。爷爷从定西回来接我,说是城里的医生看得好,带过去好好治治我的“猫儿癣”。那天他穿了条白色的休闲裤,配一件浅灰色的确良衬衣,袖口整整齐齐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爷爷个子高,风一吹,衣角轻轻飘着,格外精神。
村里人见了他,老远就喊“姜老师”。他教过的学生遍布十里八乡,谁家孩子上学、谁家盖房子写对联,都爱来找他帮忙,走到哪儿都受人敬重。那时候爷爷总带着笑意,幽默风趣;衣服永远干干净净,袖口连个褶皱都没有;个子高高的,走路稳稳当当;还有一双宽厚的大耳朵,耳垂肉嘟嘟的,像庙里佛陀的耳朵,看着就特别和善。
爷爷来的时候,带着一把竹骨扇子和一袋子圆滚滚的西瓜,西瓜又大又圆,表皮的深绿条纹在太阳下亮晶晶的。他坐在炕沿上,把我拉到跟前,摇着扇子教我念扇面上的《莫生气》:“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我才7岁,哪懂什么“戏”什么“缘”,只觉得句子念起来顺口,盯着爷爷的嘴唇一张一合,满脑子都是问号。可那些话,偏偏就像刻在石头上似的,过了这么多年,一字一句都记得清楚。
西瓜甜透蝉鸣,火车载走夕阳,童年在铁轨上晃成诗
在老家住了两天,收拾了几件换洗衣裳,我就跟着爷爷去了定西。刚踏进铁路新村的小院,心里有点怯。院子不大,靠墙种着花,粉的、红的开得热闹,可我不敢碰。邻居家的小孩在门口看我,他们说的普通话,我听着有点陌生,张了张嘴,没敢应声。好在没过几天就熟了,我们一起在巷子里追着跑,用粉笔在地上画格子跳房子,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每天的日子过得慢悠悠的,像院子里的太阳。早上天刚亮,爷爷奶奶就牵着我去附近的菜市场。爷爷总爱蹲在菜摊前,跟摊主讨价还价;奶奶则在一旁叮嘱“多买点辣子,娃爱吃”。买回来的菜带着露水的清鲜,奶奶系上围裙进厨房,不一会儿,锅里就飘出葱花的香味。我呢,就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看蚂蚁搬家,听麻雀叽叽喳喳,等着开饭。
吃完午饭,爷爷会说“睡会儿,下午带你出去浪”。我趴在凉席上,闻着爷爷身上淡淡的肥皂味,听着他哼秦腔,迷迷糊糊就睡着了。醒来时,爷爷早切好了西瓜,红瓤黑籽,甜丝丝的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他就拿毛巾给我擦脸,笑着说“慢些吃,没人跟你抢”。
下午太阳没那么毒了,爷爷搬个小马扎,领我在铁路边散步。看火车远远驶来,像条长龙,汽笛声能传到半条街;看铁轨在夕阳下闪着光,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爷爷的宽厚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慢慢走,我觉得特别踏实。
晚上吃得早,天一擦黑就上床。因为离铁轨近,总能听见火车“轰隆隆”驶过,窗户玻璃都跟着震动。那声音一点都不吵,反倒像首催眠曲,裹着白天的快乐,把我送进甜甜的梦里。
在村里的时候,夏天可没这么清闲。父亲总喊我去地里收麦子,毒辣的太阳晒得人头晕,我太小,不会用镰刀,就蹲在麦茬地里拾麦穗,穗子上的麦芒扎得胳膊痒痒的。大人们挥着镰刀割麦,汗珠子顺着下巴滴进土里,渴了就喝自带的凉开水。想吃上一牙西瓜,得等收完一亩地,遇到瓜贩子开着三轮车在村里吆喝着“换瓜咯,换瓜咯”,才有瓜吃,切成瓣分着吃,那滋味,觉得比蜜还甜。
可在铁路新村不一样。有奶奶变着花样做的饭菜,油饼、油泼面,总合我的胃口;有爷爷给的零花钱,能去巷口的小卖部买颗水果糖,含在嘴里能甜一下午;还有永远吃不完的西瓜、听不够的火车声。那样的日子,是真的快乐啊。像院子里开的花,热热闹闹地开在记忆里,从来没谢过。
院墙会斑驳,而那年夏天,永远在记忆里发着光
离开铁路新村时,阳光正热,额头的汗滴滚滚而落。其实找不到那座小院也没那么重要了。就像爷爷教我的《莫生气》,20年前不懂“缘分”二字,如今站在老巷口忽然明白——和爷爷奶奶在铁路新村的那个夏天,和这座老院子的缘分,早已刻进了生命里。
火车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还是记忆里熟悉的“轰隆隆”。我站在巷口望了望,仿佛看见7岁的自己,正被爷爷牵着小手,穿过铁轨,走在去买西瓜的路上,阳光落在爷爷的白裤子上,亮得晃眼。
有些地方,哪怕变了模样,只要记忆还在,就永远是心里的快乐园地。就像有些人,哪怕隔了生死,只要念想不断,就永远在身边。铁路新村的夏,从来没过去。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
2025年农历六月初八,定西的风里裹着夏末的温热,吹过街角的老槐树时,竟带出几分熟悉的气息。站在铁路新村的巷口,第二次踏足这片藏着童年光影的地方,尘封的快乐像被风掀起的窗帘,哗啦啦铺开——爷爷奶奶的声音、院子里的蝉鸣、火车驶过的轰鸣,忽然清晰得仿佛伸手就能摸到,这场跨越20年的重逢,是从一座立交桥开始的。
桥栏磨亮了岁月,一声汽笛漫过20年,撞开尘封的甜
我无数次乘火车、坐汽车路过定西,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这座城市于我,渐渐只剩一个模糊的地名。直到20年后的今天,车子缓缓驶过离“立交桥”不远的路段,那座钢筋水泥的建筑撞进眼里的瞬间,像有根细针轻轻刺破了记忆的茧。
“立交桥”——这是我儿时在定西最鲜活的注脚。那时,爷爷牵着我的左手,奶奶挽着我的右手,在桥上走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看过桥下川流的车,数过头顶掠过的飞鸟,爷爷还会指着远处的烟囱给我讲有关“铁路的故事”,奶奶则念叨着“快些走,回去给你烙油饼”。桥面上的地面被千万双脚磨得光滑,连阳光落在上面的角度,都刻在了记忆里。
当视线再次抚过立交桥的栏杆,尘封的记忆突然活了过来。一个念头猛地冒出来:去看看爷爷奶奶租的那个小院吧,那里藏着我最无忧无虑的夏天。可随即又犯了难:20多年了,那片房子还在吗?更让人着急的是,我竟想不起那个地方的名字了。只模糊记得离铁路很近,每天都能听见火车“哐当哐当”驶过,枕着铁轨的震动入睡。
我使劲拍了拍额头,那些碎片般的画面在脑子里打转,名字却像躲猫猫的孩子,迟迟不肯露面。那一刻特别想念爷爷奶奶,要是他们还在,拨通电话问一句“爷爷,咱们以前住的地方叫啥来着”,肯定立马就有答案。闭了闭眼,眼眶有点发热,心里沉沉的全是想念。就在这时,“铁路新村”4个字突然跳进脑海——对,就是它!
像有股暖流从心底淌过,又像爷爷站在云端轻轻说了句“在这儿呢”。一定是他,在天堂里也惦记着我,想让我回去看看,看看我们20年前一起晒过太阳、吃过西瓜的地方。缘生缘起,原来从未断过。
老巷瘦成一道痕,陌生的善意,却把念想温得滚烫
站在铁路新村的街巷里,真的才懂什么叫“物是人非”。时光像一把钝刀,慢慢磨去了记忆里的轮廓,可当那一片低矮的小平房撞进眼里时,心还是猛地一热——墙皮剥落的青砖、院门口歪斜的木栅栏、墙角丛生的杂草,都带着旧时光的温度,陌生又亲切,空气里,仿佛还飘着奶奶做饭的香味。
我想找到爷爷租住的那座小院。可门牌号早就记不清了,唯一的线索,是爷爷当年说过,租的是我们老家戏班班长雷闰田的房子。雷班长有个儿子,小名叫丑旦,小时候我还跟着爷爷去看过他几眼。
抱着这点念想,我沿着巷子挨家打听。“请问您知道雷闰田吗?以前在这儿住过,是个唱戏的。”“您认识一个叫丑旦的人吗?他父亲以前在这有院子。”问过坐在门口晒太阳的大爷,问过正在晾衣服的阿姨,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摇头。“这片区老住户早搬走啦。”有人指了指远处的高楼,“都去新小区了,这边现在……唉。”
看到一座小院的门开着,心里又燃起了希望,里面只有一位老爷爷。他穿着干净的浅色短袖,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个子高高的,站在那里的模样,竟和当年的爷爷有几分神似——一样的慈祥眉眼,一样的从容气度,连说话时温和的语调都像。我愣了愣神,恍惚间竟觉得是爷爷笑着朝我走来,心头一阵发酸。
他听我说明来意,想了想说:“我邻居是这儿的老户,你去问问他,兴许知道。”说着便直接领我们往巷子深处走,脚步稳健,像在领自家晚辈串门。
敲开邻居家的门,一位头发全白、留着白胡子的老爷爷探出头,姓魏。他眼神清亮,语气格外和善,一听说我们是来打听旧事的,立刻笑着招手:“快进来坐,喝口水再聊。”这年月,对陌生人能如此热忱的人,实在太少了。更多时候,人与人之间隔着提防的墙,说话小心翼翼,眼神里带着疏离。可在这即将被遗忘的老巷里,却遇到了这样的善意,像捡到了一块被阳光晒暖的石头,熨帖着心底的失落。
告别魏爷爷,我们又打听了几户人家,直到敲开我们一户会宁老乡的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探出头,听我们说明来意,她忽然笑了:“雷闰田?好像听过,是个唱秦腔的吧?嗓子亮得很!”她是会宁老乡,说话带着熟悉的乡音,格外亲切。可紧接着又叹了口气:“不过人家早搬走喽,最少也有十几年了。”
那一刻,心里像空了一块,又奇异地松了口气。是啊,都20年了,谁还会守着老院子呢?雷班长一家肯定搬进了敞亮的新楼,小院子或许卖给了别人,或许早就换了模样。这样想着,倒觉得释然了——美好的从来不是某座院子,而是院子里的人,和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白裤沾着阳光,扇面上的字,在7岁心头生了根
2004年四五月,天渐渐暖了,穿单衣也不觉得冷。爷爷从定西回来接我,说是城里的医生看得好,带过去好好治治我的“猫儿癣”。那天他穿了条白色的休闲裤,配一件浅灰色的确良衬衣,袖口整整齐齐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爷爷个子高,风一吹,衣角轻轻飘着,格外精神。
村里人见了他,老远就喊“姜老师”。他教过的学生遍布十里八乡,谁家孩子上学、谁家盖房子写对联,都爱来找他帮忙,走到哪儿都受人敬重。那时候爷爷总带着笑意,幽默风趣;衣服永远干干净净,袖口连个褶皱都没有;个子高高的,走路稳稳当当;还有一双宽厚的大耳朵,耳垂肉嘟嘟的,像庙里佛陀的耳朵,看着就特别和善。
爷爷来的时候,带着一把竹骨扇子和一袋子圆滚滚的西瓜,西瓜又大又圆,表皮的深绿条纹在太阳下亮晶晶的。他坐在炕沿上,把我拉到跟前,摇着扇子教我念扇面上的《莫生气》:“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我才7岁,哪懂什么“戏”什么“缘”,只觉得句子念起来顺口,盯着爷爷的嘴唇一张一合,满脑子都是问号。可那些话,偏偏就像刻在石头上似的,过了这么多年,一字一句都记得清楚。
西瓜甜透蝉鸣,火车载走夕阳,童年在铁轨上晃成诗
在老家住了两天,收拾了几件换洗衣裳,我就跟着爷爷去了定西。刚踏进铁路新村的小院,心里有点怯。院子不大,靠墙种着花,粉的、红的开得热闹,可我不敢碰。邻居家的小孩在门口看我,他们说的普通话,我听着有点陌生,张了张嘴,没敢应声。好在没过几天就熟了,我们一起在巷子里追着跑,用粉笔在地上画格子跳房子,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每天的日子过得慢悠悠的,像院子里的太阳。早上天刚亮,爷爷奶奶就牵着我去附近的菜市场。爷爷总爱蹲在菜摊前,跟摊主讨价还价;奶奶则在一旁叮嘱“多买点辣子,娃爱吃”。买回来的菜带着露水的清鲜,奶奶系上围裙进厨房,不一会儿,锅里就飘出葱花的香味。我呢,就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看蚂蚁搬家,听麻雀叽叽喳喳,等着开饭。
吃完午饭,爷爷会说“睡会儿,下午带你出去浪”。我趴在凉席上,闻着爷爷身上淡淡的肥皂味,听着他哼秦腔,迷迷糊糊就睡着了。醒来时,爷爷早切好了西瓜,红瓤黑籽,甜丝丝的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他就拿毛巾给我擦脸,笑着说“慢些吃,没人跟你抢”。
下午太阳没那么毒了,爷爷搬个小马扎,领我在铁路边散步。看火车远远驶来,像条长龙,汽笛声能传到半条街;看铁轨在夕阳下闪着光,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爷爷的宽厚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慢慢走,我觉得特别踏实。
晚上吃得早,天一擦黑就上床。因为离铁轨近,总能听见火车“轰隆隆”驶过,窗户玻璃都跟着震动。那声音一点都不吵,反倒像首催眠曲,裹着白天的快乐,把我送进甜甜的梦里。
在村里的时候,夏天可没这么清闲。父亲总喊我去地里收麦子,毒辣的太阳晒得人头晕,我太小,不会用镰刀,就蹲在麦茬地里拾麦穗,穗子上的麦芒扎得胳膊痒痒的。大人们挥着镰刀割麦,汗珠子顺着下巴滴进土里,渴了就喝自带的凉开水。想吃上一牙西瓜,得等收完一亩地,遇到瓜贩子开着三轮车在村里吆喝着“换瓜咯,换瓜咯”,才有瓜吃,切成瓣分着吃,那滋味,觉得比蜜还甜。
可在铁路新村不一样。有奶奶变着花样做的饭菜,油饼、油泼面,总合我的胃口;有爷爷给的零花钱,能去巷口的小卖部买颗水果糖,含在嘴里能甜一下午;还有永远吃不完的西瓜、听不够的火车声。那样的日子,是真的快乐啊。像院子里开的花,热热闹闹地开在记忆里,从来没谢过。
院墙会斑驳,而那年夏天,永远在记忆里发着光
离开铁路新村时,阳光正热,额头的汗滴滚滚而落。其实找不到那座小院也没那么重要了。就像爷爷教我的《莫生气》,20年前不懂“缘分”二字,如今站在老巷口忽然明白——和爷爷奶奶在铁路新村的那个夏天,和这座老院子的缘分,早已刻进了生命里。
火车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还是记忆里熟悉的“轰隆隆”。我站在巷口望了望,仿佛看见7岁的自己,正被爷爷牵着小手,穿过铁轨,走在去买西瓜的路上,阳光落在爷爷的白裤子上,亮得晃眼。
有些地方,哪怕变了模样,只要记忆还在,就永远是心里的快乐园地。就像有些人,哪怕隔了生死,只要念想不断,就永远在身边。铁路新村的夏,从来没过去。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