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伊犁(散文)
广东深圳民治中学教育集团初中部教师 李晨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09日 13版)

我对新疆向往已久,而这份向往来源于母亲的向往。母亲多次说她曾经到过新疆,在她刚成年的时候,和同乡结伴从安徽乘坐绿皮火车至喀什摘棉花。
这次出行实属我的精心设计。我征询母亲的意见,当我说去草原的时候,她第一反应就是伊犁:去伊犁,伊犁有草原。我当然能够听出她字里行间的深情,只是还打趣她,那不如去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况且,我们在辽宁,相较遥远的新疆伊犁,呼伦贝尔显然是更有性价比的选择。要是非要去新疆,那当然是去阿勒泰,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多明媚多灿烂,李文秀能遇到她的巴太,我也要我的巴太。
电话那头的母亲沉默了,她说,“好吧,随你,反正是你出去玩,你自己定。”
我当然是定下去伊犁,那可是伊犁,天山下的伊犁,母亲心心念念的伊犁。她以为自己的秘密早就被时光隐藏,我将其翻出的时候也曾暗暗地感慨过一番,只是当时无计可施。寄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信摞成了一小叠儿,每一份上面都覆盖了“改退批条”。那些本应到达远方的思念因“无人认领”而归于沉寂的汪洋,不知道母亲的愁情飘摇了多久才沉淀下来,可我觉得她心中仍燃烧着一团无法扑灭的火。那是伊犁啊,20多年前,那是她从未寄达的信件目的地。
旅行除了诗和远方,更重要的是同行之人。母亲的病已大有好转,此时不带她出去看看,不知道还要再等哪个契机。以老家安徽为圆心,母亲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其原因,譬如说到新疆摘棉花、在河北卖水果、到东北进厂务工,如今堪堪在辽宁定居。她这种尚未从艰苦生活中脱离的人,从未以旅游为核心目的而远行。
快到出行的日子,我又给母亲打去电话:“妈,唉,那个说好了跟我一起旅游的家伙,实在是去不了了,可恶……”我颇有心机地住了口,等待母亲的回应。
“你一个姑娘家,那么老远,一个人该怎么是好?”母亲首先担忧着我。
“妈,要不,你跟我去?反正只需要再加张飞机票。妈,那可是伊犁呀!”
我们陷入静默,可我分明听到母亲突然急促的心跳。
20岁的母亲躬身在巨大广袤的棉花田中,她曾在无数次俯身与抓握中想象绿色的草原,上面开满自由的小花。彼时她腰上系着的麻袋逐渐饱满,膨胀成一个巨大的棉球,让她在棉花丛中的行动受限。可她想奔跑,被绿草与小花托举、被远处的白云淹没,那是一个年轻姑娘本应拥有的奇思妙想。等到她好不容易干完了活儿,已是11月,草原已经黄了、秃了,好像一年的生气,早在春夏就耗光了。她很快到乌鲁木齐乘车返回家乡,再也没有来过新疆。她错过了伊犁,盛夏的伊犁,绿色的伊犁,开满小花的伊犁。
我们开始旅行的时候,正是7月中旬。结合网上攻略,我打算租车自由行,以乌鲁木齐为起点与终点,顺时针完成伊犁环线。去安集海看峡谷,去独库公路感受一日四季的变化,去那拉提看草原、骑马,去夏塔看雪山,去赛里木湖看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伊犁实在太大,我们不能着急赶路,除了旅游景点之外,路上也有母亲想要的风景。
落地天山机场,取车后前往安集海大峡谷。我庆幸这是我们的第一站,它让我这个陪着母亲远行的未婚姑娘,增添了更多关于母亲、孕育与生产的想象。这里土质松软、颜色多彩,天然易于孕育,一条河流与一个峡谷互为因果。
安集海河自天山而下,经千万年的冲刷裂槽开缝,伤痕越来越深重,峡谷就越来越震撼。我看向母亲,冷风中的黑色长裙被吹往峡谷,震荡得那么热烈,好像母亲就是从这峡谷脱体而出如今终于见面。我叮嘱母亲远离悬崖,要是真掉下去,谁都走不了了。我们站在峡谷上方往下看,白色河水平静流淌,黑色的石头从低矮的水中突出,宽阔的水面被石刀切割得一丝一丝的。我说,像叶的经脉,像丝网的交织,像氤氲上升空气的水平折叠。而母亲说,像花掉的肚皮。
我们在安集海边摞石头以表达祝福,当我们步入玛尼堆的时候,四处传来了石头轻微震荡的咯咯声,一切祝福都在摇摇欲坠,一切祝福都在艰难支撑。病气的长久侵袭使母亲添了很多耐心。石头的排列有讲究,从大到小摞,两面扁平者为佳,一块块儿地往上摞,摞高了又倒下,倒下了再摞,一次又一次,但最高者也不过膝盖。可母亲的耐心是无穷的,这里天长夜短,我们的动作仿佛被加了速,而玛尼堆高了,倒下,又被另外的人摞起来,玛尼堆不在乎时间流逝,摞它的人也不在乎。
当我们在广袤的那拉提草原欣赏大片明丽与深情时,母亲有迸出热泪的冲动,可她不让我瞧见,一切都掩藏在宽檐帽下面的阴影里。母亲年轻时候来摘棉花,头上绑的是毛巾,毛巾颜色鲜艳,是棉花田中大片深绿与绒白当中唯一的红。她长时间低头,偶尔抬头的时候,大地上忽然绽开一朵花,颜色扎实得好像从春姑娘到来的第一天就开在这里,开过夏秋,还要开到冬天去。她多想看看草原上野花盛开呀!她坐下,野花哪里都是,黄色蓝色白色紫色,她想要的颜色都从大地深处勃发而出,不沾染一点绿色,就黄着蓝着白着紫着。
我们骑马,马还年轻,肌肉有力,可是它走得很慢,真贴心,马上的母亲和我都很安稳。我们朝着天山前进,阳光洒脱,未来美好。我们将在镇上吃晚饭,现烤的羊肉串、过油肉拌面、手抓饭和有劲儿到使人表情失去管理的酸奶——那酸奶实在挑剔人。母亲说,年轻的时候吃惯了,一开始用馕块儿蘸酸奶,后来空口吃也觉得不错。
我们行驶在县道上,两旁是杨树,杨树那边是绿色的玉米地,是黄色的油菜花田,是粉色的薰衣草海,是张扬着的向日葵地。母亲的脸望着窗外,发丝飘进车内,偶尔触及我的胳膊。这里的人开车不习惯关闭车窗开空调,它们开着车窗,在阳光的炙烤下和风一起前行。手肘拄在车窗处,半条手臂晒得黝黑。我是想让母亲多看看的,伊犁的路那么长,阳光晒在乡道上,万物明亮,母亲说她眼花,可她此时的眼睛一定是专注而动情。
进入八卦城,车速慢了下来,一个头戴彩纱头巾的妇女身材臃肿,在这座运行缓慢的小城同样走得很慢。我母亲看到她,忽然大喊了一句:“加克西姆塞斯”(哈萨克斯坦语“你好”),那妇女停住了,她也喊了回来,“加克西姆塞斯”,洪亮的声音足以匹配她隆得高高的肚子。母亲当然不认识她,可她想喊这句话已经很久了,久到20多年后都依旧标准流畅。一次又一次驶入环岛,一次又一次离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越来越颤抖,“加克西姆塞斯”,连我都学会了这句话。
我问,特克斯和喀什像吗?母亲怔了一下,终于抽离出来,从不迭的“加克西姆塞斯”中回我一句“不像”。她曾在喀什摘了那么久的棉花,而母亲的所有期盼都在伊犁。做旅游计划时,我才第一次知道喀什与伊犁分别在天山的南北侧。它们被大自然给隔开了。我知道特克斯这个颇具特色的“八卦城”,可原本并未打算在此留宿。这座城真小,当我最后一次驶出环岛时,我说要上国道啦,母亲却探出身子回头张望。我连忙提醒她危险,可她笨重的身子此时灵活异常,头发飘散,像折腰的柳树。我靠边停车,说,“今天时间不早了,我也饿了,今晚就在特克斯留宿吧。”
特克斯的民宿都很漂亮,家家户户开满了花,和草原上的不一样,这里经过精心剪裁与设计,老板也和蔼,他们笑起来让人心情舒畅。吃饭的时候,母亲问老板,你知道“阿依古丽”吗?老板笑着说,“我们这里嘛,到处都有阿依古丽嘛。漂亮的阿依古丽,到处都有嘛。”母亲又问,你知道“托合塔尔”吗?老板继续笑眯眯地说,“我们这里嘛,到处都有托合塔尔嘛。自由的托合塔尔,到处都有嘛。”
我悄悄问母亲,什么是阿依古丽和托合塔尔?母亲拿起一杯马奶酒,开始与我娓娓道来那些藏在心里的往事。
阿依古丽是草原上的月亮花,托尔塔尔是草原上的雄鹰,都是最常见的哈萨克斯坦名字。阿依古丽与托尔塔尔是一对兄妹,来自天山北侧的小城特克斯。他们在1999年到喀什投奔亲戚,到专门种植棉花的农场工作,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我的母亲。母亲彼时18岁,眉眼清秀,身材娇小,比当地人都更具神秘感,也比所有到此打工的外地人都更生机勃发。她们说我母亲是“古丽仙”,像花朵一样美丽。两兄妹对我母亲很好,给她带奶疙瘩、各种甜滋滋的杏子、酥脆的馕块儿,母亲长久的饥饿被这些善意的投喂缓解。她于漫长的白日在棉花田里勤奋劳作,逐渐晒黑,乍一看就像个当地人。后来,母亲遇到了一个男人,他不怀好意,妄想通过一块儿磨得发亮的玉俘获远道而来的美人。他说这玉是他在戈壁滩上捡来的,后来改口为家族遗留下的宝物。母亲见过红砖青砖青石板,可她没见过那么闪耀温润的石头,她被迷了眼。在他几乎得手的时候,两兄妹发觉不妥,那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陷阱,他们帮母亲从堪堪陷入的泥沼中逃离。
母亲离开的时候,棉花采摘期结束,她说过想和兄妹俩一起去趟特克斯,可是领头的大姐不同意。她把这些年轻人带来,就一定要带回去。母亲说以后会回来,可她风华正茂,求娶的青年踏破门槛,迫于形势,她在父母的安排下迅速嫁人生子。来自新疆的记忆遥远得像一场绮丽的梦。母亲终究没有到过伊犁,她只是乘坐火车去乌鲁木齐转车,天山如此磅礴,将喀什与特克斯隔得像两个世界。通过一路上的风景,母亲推断深秋的伊犁大概草原凋敝,她忍不住洒下了泪水。
我们在特克斯小城住了3天,母亲遇到了很多阿依古丽与托尔塔尔,但每一个阿依古丽与托尔塔尔都不是她想见的那个。不是她的记忆太苍老,是时光无情,曾经眉眼清秀、身材娇小的母亲早已像所有的大妈一样圆墩墩,没有人能想象到她曾经是“古丽仙”。再漂亮的阿依古丽、再自由的托尔塔尔,经过20多年的风霜,应该都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样子了。
我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有遗憾,但我们依旧要上路。这种迫切像她被领头的大姐带上东去的绿皮火车一样无可抵抗。9天8晚的旅程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二,我们还要去夏塔和赛里木湖,更要赶回乌鲁木齐乘坐飞回家的飞机。其实,我多想让这趟旅程再长一些,可母亲的复查早已经定好了日子。特克斯小城非常可爱,等待却是徒劳,那就到夏塔去好了。对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7月的雪山只在此处遗留,我们站在坡上,两侧是青翠的山,云杉林由下而上蔓延,而雪山巍峨,在你张开怀抱的时刻扑面而来。
赛里木湖则是蓝色的。母亲说,和特克斯河一样的蓝,一样平静;这里有天鹅,而特克斯河有小孩儿在矮矮的水草群中凫水。炎炎烈日下的水依旧冷凉沁人。小孩儿玩得尽兴,他的家人们坐在一棵老柳树下,铺开鲜艳的毡布餐垫,上面有成堆的包尔萨克、杏子与糖果,还有大西瓜,他们切开,殷勤地邀请母亲和我坐下吃瓜。特克斯河的阴凉处就那么一点点,我们坐在旁边,湖水的咸与西瓜的甜交织。“你们从哪里来的嘛,那么远,多多吃手抓肉和包尔萨克的嘛。”他喊他年轻的孙女:阿依古丽,再给远方来的客人倒一杯奶茶嘛。
当我跟母亲乘坐飞机离开,她很安静地睡着了。很多要说而没说的话,许多要见而没见的人,许多要去而没去的地儿,都从伊犁这片草原生发,它们会在梦中与我母亲相见。而她始终没有寄出去的信,将继续陈旧下去,直到她再与她的阿依古丽和托合塔尔会面。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

我对新疆向往已久,而这份向往来源于母亲的向往。母亲多次说她曾经到过新疆,在她刚成年的时候,和同乡结伴从安徽乘坐绿皮火车至喀什摘棉花。
这次出行实属我的精心设计。我征询母亲的意见,当我说去草原的时候,她第一反应就是伊犁:去伊犁,伊犁有草原。我当然能够听出她字里行间的深情,只是还打趣她,那不如去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况且,我们在辽宁,相较遥远的新疆伊犁,呼伦贝尔显然是更有性价比的选择。要是非要去新疆,那当然是去阿勒泰,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多明媚多灿烂,李文秀能遇到她的巴太,我也要我的巴太。
电话那头的母亲沉默了,她说,“好吧,随你,反正是你出去玩,你自己定。”
我当然是定下去伊犁,那可是伊犁,天山下的伊犁,母亲心心念念的伊犁。她以为自己的秘密早就被时光隐藏,我将其翻出的时候也曾暗暗地感慨过一番,只是当时无计可施。寄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信摞成了一小叠儿,每一份上面都覆盖了“改退批条”。那些本应到达远方的思念因“无人认领”而归于沉寂的汪洋,不知道母亲的愁情飘摇了多久才沉淀下来,可我觉得她心中仍燃烧着一团无法扑灭的火。那是伊犁啊,20多年前,那是她从未寄达的信件目的地。
旅行除了诗和远方,更重要的是同行之人。母亲的病已大有好转,此时不带她出去看看,不知道还要再等哪个契机。以老家安徽为圆心,母亲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其原因,譬如说到新疆摘棉花、在河北卖水果、到东北进厂务工,如今堪堪在辽宁定居。她这种尚未从艰苦生活中脱离的人,从未以旅游为核心目的而远行。
快到出行的日子,我又给母亲打去电话:“妈,唉,那个说好了跟我一起旅游的家伙,实在是去不了了,可恶……”我颇有心机地住了口,等待母亲的回应。
“你一个姑娘家,那么老远,一个人该怎么是好?”母亲首先担忧着我。
“妈,要不,你跟我去?反正只需要再加张飞机票。妈,那可是伊犁呀!”
我们陷入静默,可我分明听到母亲突然急促的心跳。
20岁的母亲躬身在巨大广袤的棉花田中,她曾在无数次俯身与抓握中想象绿色的草原,上面开满自由的小花。彼时她腰上系着的麻袋逐渐饱满,膨胀成一个巨大的棉球,让她在棉花丛中的行动受限。可她想奔跑,被绿草与小花托举、被远处的白云淹没,那是一个年轻姑娘本应拥有的奇思妙想。等到她好不容易干完了活儿,已是11月,草原已经黄了、秃了,好像一年的生气,早在春夏就耗光了。她很快到乌鲁木齐乘车返回家乡,再也没有来过新疆。她错过了伊犁,盛夏的伊犁,绿色的伊犁,开满小花的伊犁。
我们开始旅行的时候,正是7月中旬。结合网上攻略,我打算租车自由行,以乌鲁木齐为起点与终点,顺时针完成伊犁环线。去安集海看峡谷,去独库公路感受一日四季的变化,去那拉提看草原、骑马,去夏塔看雪山,去赛里木湖看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伊犁实在太大,我们不能着急赶路,除了旅游景点之外,路上也有母亲想要的风景。
落地天山机场,取车后前往安集海大峡谷。我庆幸这是我们的第一站,它让我这个陪着母亲远行的未婚姑娘,增添了更多关于母亲、孕育与生产的想象。这里土质松软、颜色多彩,天然易于孕育,一条河流与一个峡谷互为因果。
安集海河自天山而下,经千万年的冲刷裂槽开缝,伤痕越来越深重,峡谷就越来越震撼。我看向母亲,冷风中的黑色长裙被吹往峡谷,震荡得那么热烈,好像母亲就是从这峡谷脱体而出如今终于见面。我叮嘱母亲远离悬崖,要是真掉下去,谁都走不了了。我们站在峡谷上方往下看,白色河水平静流淌,黑色的石头从低矮的水中突出,宽阔的水面被石刀切割得一丝一丝的。我说,像叶的经脉,像丝网的交织,像氤氲上升空气的水平折叠。而母亲说,像花掉的肚皮。
我们在安集海边摞石头以表达祝福,当我们步入玛尼堆的时候,四处传来了石头轻微震荡的咯咯声,一切祝福都在摇摇欲坠,一切祝福都在艰难支撑。病气的长久侵袭使母亲添了很多耐心。石头的排列有讲究,从大到小摞,两面扁平者为佳,一块块儿地往上摞,摞高了又倒下,倒下了再摞,一次又一次,但最高者也不过膝盖。可母亲的耐心是无穷的,这里天长夜短,我们的动作仿佛被加了速,而玛尼堆高了,倒下,又被另外的人摞起来,玛尼堆不在乎时间流逝,摞它的人也不在乎。
当我们在广袤的那拉提草原欣赏大片明丽与深情时,母亲有迸出热泪的冲动,可她不让我瞧见,一切都掩藏在宽檐帽下面的阴影里。母亲年轻时候来摘棉花,头上绑的是毛巾,毛巾颜色鲜艳,是棉花田中大片深绿与绒白当中唯一的红。她长时间低头,偶尔抬头的时候,大地上忽然绽开一朵花,颜色扎实得好像从春姑娘到来的第一天就开在这里,开过夏秋,还要开到冬天去。她多想看看草原上野花盛开呀!她坐下,野花哪里都是,黄色蓝色白色紫色,她想要的颜色都从大地深处勃发而出,不沾染一点绿色,就黄着蓝着白着紫着。
我们骑马,马还年轻,肌肉有力,可是它走得很慢,真贴心,马上的母亲和我都很安稳。我们朝着天山前进,阳光洒脱,未来美好。我们将在镇上吃晚饭,现烤的羊肉串、过油肉拌面、手抓饭和有劲儿到使人表情失去管理的酸奶——那酸奶实在挑剔人。母亲说,年轻的时候吃惯了,一开始用馕块儿蘸酸奶,后来空口吃也觉得不错。
我们行驶在县道上,两旁是杨树,杨树那边是绿色的玉米地,是黄色的油菜花田,是粉色的薰衣草海,是张扬着的向日葵地。母亲的脸望着窗外,发丝飘进车内,偶尔触及我的胳膊。这里的人开车不习惯关闭车窗开空调,它们开着车窗,在阳光的炙烤下和风一起前行。手肘拄在车窗处,半条手臂晒得黝黑。我是想让母亲多看看的,伊犁的路那么长,阳光晒在乡道上,万物明亮,母亲说她眼花,可她此时的眼睛一定是专注而动情。
进入八卦城,车速慢了下来,一个头戴彩纱头巾的妇女身材臃肿,在这座运行缓慢的小城同样走得很慢。我母亲看到她,忽然大喊了一句:“加克西姆塞斯”(哈萨克斯坦语“你好”),那妇女停住了,她也喊了回来,“加克西姆塞斯”,洪亮的声音足以匹配她隆得高高的肚子。母亲当然不认识她,可她想喊这句话已经很久了,久到20多年后都依旧标准流畅。一次又一次驶入环岛,一次又一次离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越来越颤抖,“加克西姆塞斯”,连我都学会了这句话。
我问,特克斯和喀什像吗?母亲怔了一下,终于抽离出来,从不迭的“加克西姆塞斯”中回我一句“不像”。她曾在喀什摘了那么久的棉花,而母亲的所有期盼都在伊犁。做旅游计划时,我才第一次知道喀什与伊犁分别在天山的南北侧。它们被大自然给隔开了。我知道特克斯这个颇具特色的“八卦城”,可原本并未打算在此留宿。这座城真小,当我最后一次驶出环岛时,我说要上国道啦,母亲却探出身子回头张望。我连忙提醒她危险,可她笨重的身子此时灵活异常,头发飘散,像折腰的柳树。我靠边停车,说,“今天时间不早了,我也饿了,今晚就在特克斯留宿吧。”
特克斯的民宿都很漂亮,家家户户开满了花,和草原上的不一样,这里经过精心剪裁与设计,老板也和蔼,他们笑起来让人心情舒畅。吃饭的时候,母亲问老板,你知道“阿依古丽”吗?老板笑着说,“我们这里嘛,到处都有阿依古丽嘛。漂亮的阿依古丽,到处都有嘛。”母亲又问,你知道“托合塔尔”吗?老板继续笑眯眯地说,“我们这里嘛,到处都有托合塔尔嘛。自由的托合塔尔,到处都有嘛。”
我悄悄问母亲,什么是阿依古丽和托合塔尔?母亲拿起一杯马奶酒,开始与我娓娓道来那些藏在心里的往事。
阿依古丽是草原上的月亮花,托尔塔尔是草原上的雄鹰,都是最常见的哈萨克斯坦名字。阿依古丽与托尔塔尔是一对兄妹,来自天山北侧的小城特克斯。他们在1999年到喀什投奔亲戚,到专门种植棉花的农场工作,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我的母亲。母亲彼时18岁,眉眼清秀,身材娇小,比当地人都更具神秘感,也比所有到此打工的外地人都更生机勃发。她们说我母亲是“古丽仙”,像花朵一样美丽。两兄妹对我母亲很好,给她带奶疙瘩、各种甜滋滋的杏子、酥脆的馕块儿,母亲长久的饥饿被这些善意的投喂缓解。她于漫长的白日在棉花田里勤奋劳作,逐渐晒黑,乍一看就像个当地人。后来,母亲遇到了一个男人,他不怀好意,妄想通过一块儿磨得发亮的玉俘获远道而来的美人。他说这玉是他在戈壁滩上捡来的,后来改口为家族遗留下的宝物。母亲见过红砖青砖青石板,可她没见过那么闪耀温润的石头,她被迷了眼。在他几乎得手的时候,两兄妹发觉不妥,那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陷阱,他们帮母亲从堪堪陷入的泥沼中逃离。
母亲离开的时候,棉花采摘期结束,她说过想和兄妹俩一起去趟特克斯,可是领头的大姐不同意。她把这些年轻人带来,就一定要带回去。母亲说以后会回来,可她风华正茂,求娶的青年踏破门槛,迫于形势,她在父母的安排下迅速嫁人生子。来自新疆的记忆遥远得像一场绮丽的梦。母亲终究没有到过伊犁,她只是乘坐火车去乌鲁木齐转车,天山如此磅礴,将喀什与特克斯隔得像两个世界。通过一路上的风景,母亲推断深秋的伊犁大概草原凋敝,她忍不住洒下了泪水。
我们在特克斯小城住了3天,母亲遇到了很多阿依古丽与托尔塔尔,但每一个阿依古丽与托尔塔尔都不是她想见的那个。不是她的记忆太苍老,是时光无情,曾经眉眼清秀、身材娇小的母亲早已像所有的大妈一样圆墩墩,没有人能想象到她曾经是“古丽仙”。再漂亮的阿依古丽、再自由的托尔塔尔,经过20多年的风霜,应该都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样子了。
我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有遗憾,但我们依旧要上路。这种迫切像她被领头的大姐带上东去的绿皮火车一样无可抵抗。9天8晚的旅程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二,我们还要去夏塔和赛里木湖,更要赶回乌鲁木齐乘坐飞回家的飞机。其实,我多想让这趟旅程再长一些,可母亲的复查早已经定好了日子。特克斯小城非常可爱,等待却是徒劳,那就到夏塔去好了。对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7月的雪山只在此处遗留,我们站在坡上,两侧是青翠的山,云杉林由下而上蔓延,而雪山巍峨,在你张开怀抱的时刻扑面而来。
赛里木湖则是蓝色的。母亲说,和特克斯河一样的蓝,一样平静;这里有天鹅,而特克斯河有小孩儿在矮矮的水草群中凫水。炎炎烈日下的水依旧冷凉沁人。小孩儿玩得尽兴,他的家人们坐在一棵老柳树下,铺开鲜艳的毡布餐垫,上面有成堆的包尔萨克、杏子与糖果,还有大西瓜,他们切开,殷勤地邀请母亲和我坐下吃瓜。特克斯河的阴凉处就那么一点点,我们坐在旁边,湖水的咸与西瓜的甜交织。“你们从哪里来的嘛,那么远,多多吃手抓肉和包尔萨克的嘛。”他喊他年轻的孙女:阿依古丽,再给远方来的客人倒一杯奶茶嘛。
当我跟母亲乘坐飞机离开,她很安静地睡着了。很多要说而没说的话,许多要见而没见的人,许多要去而没去的地儿,都从伊犁这片草原生发,它们会在梦中与我母亲相见。而她始终没有寄出去的信,将继续陈旧下去,直到她再与她的阿依古丽和托合塔尔会面。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