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如岳,如桃如歌
苏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徐夕然(23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16日 05版)
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完小支教这一年,我有两段时间经常失眠。开始支教前的暑假,每到晚上我就开始设想:如果当了老师,我站在讲台上第一节课要讲点什么?还有,我要当个怎么样的老师?支教时的寒假,深夜的辗转不减反增:我一边想还有哪些教学时的互动可以改进、课后的反馈能不能更高效,一边在忧愁着离别。
因为不停碰撞而越发活跃的思路,偶尔冒出的紧张又期待的复杂情绪,它们不像孩子们的笑声那样会飘散在大山里,而是在一个个沉默的夜晚在我的心中反复酝酿、沉淀,烙下了愈发深刻的印记。
班主任的工作很累,每天从7点40分开始一直到深夜,总会有学生呼唤你,总会有消息找到你。但幸运的是,每个早读、午休和零散的时间,我都有机会走近他们。这让我觉得在宝贵的一年里,我每分每秒都可以尽可能地做到陪伴、爱和鼓励,在细节处培养他们的习惯和品格,跟他们一起成长。
这一年,我们班的语文和道法成绩从接班时的年级最后一名稳步进步到第一名;这一年,我们快乐地度过了每一个有意义的节日;这一年,我们一起斩获运动会、篮球赛、书法比赛等种种比赛的第一名;这一年,我始终牢记着出征前许下的诺言:无愧于心,不畏于行。
用一声欢笑,消解成长的烦恼
一个朋友问我:大家印象里东北人都是大大咧咧的,但我觉得你在支教生活里表现出了更多细腻的一面,那你觉得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性格的老师呢?
这个问题给了我一些灵感。
在贵州,几乎遇到的每个老师和同学都会问我来自哪里。当我说完“我家在哈尔滨”之后,可爱的当地老师们又会补一句:怪不得哦,我就说你这性格像是东北的。从东北到西南的距离足有3000公里,但爽快、大条、不拧巴的性格特质帮助我完美地融入了支教实践里,也影响了我带班的基础风格——乐乐呵呵、大大方方、稳稳当当。
我希望和学生们共同度过的时光里,留下的并不是惯性思维的“从苦难里开出花来”,而是“如他所是,自在生长”。消解成长路上的烦恼,仿佛是我这个大大咧咧的东北老师的本能,
隔壁班的老师也说:你们班学生一上台还真是大大方方的,不怯场。
有一次,同伴问我:那你做这些是基于一位“给予者”的角色吗?我下意识地给出了否定答案。因为在我心里,我的孩子本就一样享受得到长辈、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爱,享受得到自由自在的童年,享受得到师生在课上共同学习、探索知识的快乐……而我只是跟他们一起推开世界的门,拨开暂时的阴霾,看见远方的太阳。
我在班里常常说的是“我们很幸福”,孩子们会在我面前表演不用手支撑的后空翻,然后收获我惊讶的捧场;会在语文课上跟我一起疑惑为什么“潭面无风镜未磨”而不是“镜已磨”,他们说明明打磨过的镜子才更光滑;会在被插队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跟高年级的同学有理有据地对话;会在班里跟我一起,不加遮掩地开心大笑几分钟……我最盼望的便是他们在这个年纪可以自信阳光,敢哭敢笑,生动活泼。
用一双手,养成优秀的习惯
一个孩子在自己的百字作文《我的双面老师》里写道:别看徐老师平时笑呵呵的,她管起学习来可凶啦!但她有时候又对人很温柔,像一朵可爱美丽的小花似的。
在学习这件事上,我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和我自己。作为研支团志愿者,站稳讲台,不是一句简单的誓言而已。上岗的第二天,讲完习题课,看着学生们空空的眼神、不会订正的练习、读不出的拼音字母,我第一次感觉到,给三年级的学生讲好语文,不是一件容易事。
得益于预备役期间教育实习带教老师手把手传承的经验,我逐渐把学到的办法和细节用在教学上:每天雷打不动的大课间听写和午自习订正、同步习题、读书、不同题型的审题训练……渐渐地,从最开始我说“把错误的读音圈出来改正”,他们露出的茫然和不会下笔的样子,到现在大半的学生都已经养成了独立审题、圈好重点、找准考点的习惯;从最开始听写错20多个,到现在大部分同学能够稳定地控制在错5个以内;从最开始只会茫然地摇头,到现在能条理清晰地跟我讲述整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们的基本素养慢慢提高起来,他们仿佛也从一二年级的小豆包变成了大孩子的模样。
语文就是最真实的生活。许多年后,也许我们会忘记三年级学过哪些课文,但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生动的瞬间:某一个晴朗的上午,我们跑到后操场用一节课时间观察树木,孩子们先是远远观望,后来索性双手抱住小树抬头望天,或者几下就爬到树枝上,把不一样的树叶指给我看;某一次习作课,我们每一个人都上台做了“鸡蛋漂浮”小实验,一开始接了杯冰水加盐,结果鸡蛋真的没浮起来,大家立马转动脑筋:“要接热水才能让盐融化!”就这样,原本备课时没想到的科学道理,也被我最好的“上课搭子”们自己探究出来……
春季学期开始,我学到了“百字作文”的新点子:每天写一件小事,只要“我手写我心”。从此,我的手机相册每天都被各式各样的文字填满,这些小作者大多是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但在文字中,我不止一次地惊叹于他们的脑洞,也为那些最澄澈而未加修饰的情感动容。“太阳可以把爸爸妈妈的头发晒黑吗?”“雪花从一个个雪球变成雪人,像超人一样可以变身,会是谁召唤的雪人?”“我要给爸爸摘独一无二的星星,让爸爸变得不再累。”……在短短百字里,小朋友们也成为了生活的观察家和记录者,他们刻画着自己的小小世界,而我又频繁地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
如果你问我在教学中是成就更多还是挫折更多,我会肯定地说“挫折更多”。近一年里,我有很多疑惑,受到很多次“教不会”的“打击”,也有感到无力的时刻。到了后半个学期,我慢慢锻炼出一种更进阶的心态:教育不是一次性的指点,也不是理想中的案例,它更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这里,我看不到立竿见影,也不存在即时反馈,这需要我以最大的耐心相信自己的播种,会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生出顽强的枝丫。所以,允许犯错,允许学不会,允许不完美,允许小小的他达不到我的要求,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再来一遍,不过是和他们一起长大。
用一双眼睛,看见几十个孩子的模样
尽管我已经成年,但陪伴他们的日常仿佛让我重新经历了一次童年,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写也写不完。而那些跟孩子们相处的感受点点滴滴地融进我的心里,重塑着一部分我自己。
我很相信一句话:“幸福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我真心为自己在大坪支教感到幸福,而这份滋润的爱在我和小孩们之间自然地流动开来。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并作出回应;观察他们每一天的变化,并毫不吝啬地给出夸奖;不停地问自己,如果这是小时候的我,我会不会难过……我不停地提醒自己:记得自己曾经是小孩的感觉,然后坚定地站在他们的身边。
三(2)班的学生出了名地怕我,但他们却永远会在行动上贴近我。一个孩子有一次特别认真地对我说:“你是陪伴学生最久的老师。”
渐渐地,我把支教当作过日子。我在这一年所做的事就是把每一天的日子过好,给他们具体的爱。一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被爱和被相信的感觉却能伴随一个孩子很长时间。
无论是“教做题”还是“教做人”,我心中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引导人寻找幸福,而非“定义上的成功”。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出发,找到幸福的第一步,是感受到“我被看见,我被关注,我被爱着,我被需要”。过去我说支教的意义是唤醒和撬动,今天,我有了一些更加落地的想法:也许,我更应该关注到人本身,应该看见每一个真正的孩子,他们纯真、善良、不求回报,他们小小的身体里藏着无穷的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值得称赞。
他不善言辞,总是慢两拍。有一次我因为他认真对待默写作业而当着全班面表扬了他,从此以后他没有拖欠过我任何一次语文任务,有一天他在作业本上写:“老师,你知道吗?昨天肚子疼,我坚持着要上你的课。”
他心地善良,有一次体育课同学的脚不小心扭伤了,他一个人把同学从前操场背到了后操场校医室,穿越整个学校,小脸涨得通红,而这件事也还是其他同学转述给我的……
他调皮、爱玩、爱笑,常常咬着衣领发呆,但他是对同学最大方的小孩。运动会上,他悄悄拿自己唯一的零花钱,给没吃上饭的同学买了一根烤肠……
她总想把所有好东西都给徐老师。冬天,去苗王城研学的寒冷的早晨,她跑到我面前,大大的眼睛一闪一闪,举起一个油香粑说“给你吃”……
很长一段时间,他总是不愿意来上学,最初我也曾严厉地对待他,后来经常带他到办公室坐下谈谈心,去年运动会他作为“排头兵”带着班里同学进行跑操展示,举着班旗的他挺拔又有朝气。渐渐地,他变成了第一个冲到办公室帮我抱作业的同学,这学期所有科目更是有可圈可点的进步。
上学期,她说“我想当个保安,因为可以每天不用努力在亭子里休息”,我没有批评她,而是给她出了几道情景题,考考保安该怎么做。这一学期,她的作文和作业都很有起色,有好多次,她对大家说:“我以后要当个语文老师,因为世界上总会有新的生命,我要教好他们,总要有人陪在他们身边。”
他是我们班的“历史老师”,也是一个“军事迷”,小小年纪就知道许多历史和武器方面的知识,有一天午休时同学们给我展示他徒手画的各型武器,我充满信任地说:“也许我们班会出一个军事画家呢!”
她是一个表达能力有点弱、不会与外界沟通的小女孩。有一次她在百字作文里写“我在学校都没有朋友,我跟小鸟做朋友”,看到以后我一边鼓励她,一边给她“物色”了一位相互适合的新同桌。果然,两个内向的小女孩很快找到了同伴,有了自己的小确幸。而她则还会在每天放学时用小小的身子挤到我身边,扬起小脸只为了说一句:“拜拜!”
用一颗真心,焐热成长的行囊
我总在追问意义,殊不知行动本身就是天然的回答。一个女孩有一次在作文里写道:我想当一名大山里的人民教师,因为我想把知识传递给山里的每个孩子,也想把他们送出大山。看到这,我怔了好一会儿,脑海中闪过孩子们谈到“姑苏城外寒山寺”时发亮的双眼,耳边响起大坪场镇完小的老师们对前两届学长学姐们的好评和牵挂,还有学长学姐们以前教过的孩子跑来问我们的那一句:“你们也是苏州大学的老师吗?那你认不认识……”
你看,总有些感情,在代代传承中流动;总有些坚守,在时光流转间生生不息。
亲爱的孩子们,老师眼前的世界很小,小到我想用全部的精力来爱你们。你们的世界很大,你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无限美好。在松桃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人如松,女人如桃。愿你们如松敢向云天争一寸高度,如桃肯为春风低一次头颅,愿你们记得泰戈尔的“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愿你们感受爱、学会爱、茁壮成长,期待我们以各种方式在未来重逢。每一个你,都是徐老师的骄傲!
一位曾经支教的学姐告诉过我:如果说支教是人生的一门选修课,深情款款时如何告别,就和初来乍到日如何适应融入一样。在松桃的日子深刻却也简单,热烈却又平淡。在很多个夕阳西下时,我一定会想起大坪场,怀念这一年经常停水的朴素时光,怀念和队友们并肩躲过雨的不起眼儿的街巷,怀念那些如水的双眼和稚嫩的脸庞,怀念耳边此起彼伏却充满信任的“徐老师”,怀念围成圈跳苗族舞时,在众多小手中挤出来、第一个塞进我手里的温暖湿润的掌心的温度。
也许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也有同样的人在挂念着我,一如他们偷偷把我的名字工工整整记在语文书上一样。
此心安处是吾乡。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完小支教这一年,我有两段时间经常失眠。开始支教前的暑假,每到晚上我就开始设想:如果当了老师,我站在讲台上第一节课要讲点什么?还有,我要当个怎么样的老师?支教时的寒假,深夜的辗转不减反增:我一边想还有哪些教学时的互动可以改进、课后的反馈能不能更高效,一边在忧愁着离别。
因为不停碰撞而越发活跃的思路,偶尔冒出的紧张又期待的复杂情绪,它们不像孩子们的笑声那样会飘散在大山里,而是在一个个沉默的夜晚在我的心中反复酝酿、沉淀,烙下了愈发深刻的印记。
班主任的工作很累,每天从7点40分开始一直到深夜,总会有学生呼唤你,总会有消息找到你。但幸运的是,每个早读、午休和零散的时间,我都有机会走近他们。这让我觉得在宝贵的一年里,我每分每秒都可以尽可能地做到陪伴、爱和鼓励,在细节处培养他们的习惯和品格,跟他们一起成长。
这一年,我们班的语文和道法成绩从接班时的年级最后一名稳步进步到第一名;这一年,我们快乐地度过了每一个有意义的节日;这一年,我们一起斩获运动会、篮球赛、书法比赛等种种比赛的第一名;这一年,我始终牢记着出征前许下的诺言:无愧于心,不畏于行。
用一声欢笑,消解成长的烦恼
一个朋友问我:大家印象里东北人都是大大咧咧的,但我觉得你在支教生活里表现出了更多细腻的一面,那你觉得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性格的老师呢?
这个问题给了我一些灵感。
在贵州,几乎遇到的每个老师和同学都会问我来自哪里。当我说完“我家在哈尔滨”之后,可爱的当地老师们又会补一句:怪不得哦,我就说你这性格像是东北的。从东北到西南的距离足有3000公里,但爽快、大条、不拧巴的性格特质帮助我完美地融入了支教实践里,也影响了我带班的基础风格——乐乐呵呵、大大方方、稳稳当当。
我希望和学生们共同度过的时光里,留下的并不是惯性思维的“从苦难里开出花来”,而是“如他所是,自在生长”。消解成长路上的烦恼,仿佛是我这个大大咧咧的东北老师的本能,
隔壁班的老师也说:你们班学生一上台还真是大大方方的,不怯场。
有一次,同伴问我:那你做这些是基于一位“给予者”的角色吗?我下意识地给出了否定答案。因为在我心里,我的孩子本就一样享受得到长辈、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爱,享受得到自由自在的童年,享受得到师生在课上共同学习、探索知识的快乐……而我只是跟他们一起推开世界的门,拨开暂时的阴霾,看见远方的太阳。
我在班里常常说的是“我们很幸福”,孩子们会在我面前表演不用手支撑的后空翻,然后收获我惊讶的捧场;会在语文课上跟我一起疑惑为什么“潭面无风镜未磨”而不是“镜已磨”,他们说明明打磨过的镜子才更光滑;会在被插队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跟高年级的同学有理有据地对话;会在班里跟我一起,不加遮掩地开心大笑几分钟……我最盼望的便是他们在这个年纪可以自信阳光,敢哭敢笑,生动活泼。
用一双手,养成优秀的习惯
一个孩子在自己的百字作文《我的双面老师》里写道:别看徐老师平时笑呵呵的,她管起学习来可凶啦!但她有时候又对人很温柔,像一朵可爱美丽的小花似的。
在学习这件事上,我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和我自己。作为研支团志愿者,站稳讲台,不是一句简单的誓言而已。上岗的第二天,讲完习题课,看着学生们空空的眼神、不会订正的练习、读不出的拼音字母,我第一次感觉到,给三年级的学生讲好语文,不是一件容易事。
得益于预备役期间教育实习带教老师手把手传承的经验,我逐渐把学到的办法和细节用在教学上:每天雷打不动的大课间听写和午自习订正、同步习题、读书、不同题型的审题训练……渐渐地,从最开始我说“把错误的读音圈出来改正”,他们露出的茫然和不会下笔的样子,到现在大半的学生都已经养成了独立审题、圈好重点、找准考点的习惯;从最开始听写错20多个,到现在大部分同学能够稳定地控制在错5个以内;从最开始只会茫然地摇头,到现在能条理清晰地跟我讲述整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们的基本素养慢慢提高起来,他们仿佛也从一二年级的小豆包变成了大孩子的模样。
语文就是最真实的生活。许多年后,也许我们会忘记三年级学过哪些课文,但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生动的瞬间:某一个晴朗的上午,我们跑到后操场用一节课时间观察树木,孩子们先是远远观望,后来索性双手抱住小树抬头望天,或者几下就爬到树枝上,把不一样的树叶指给我看;某一次习作课,我们每一个人都上台做了“鸡蛋漂浮”小实验,一开始接了杯冰水加盐,结果鸡蛋真的没浮起来,大家立马转动脑筋:“要接热水才能让盐融化!”就这样,原本备课时没想到的科学道理,也被我最好的“上课搭子”们自己探究出来……
春季学期开始,我学到了“百字作文”的新点子:每天写一件小事,只要“我手写我心”。从此,我的手机相册每天都被各式各样的文字填满,这些小作者大多是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但在文字中,我不止一次地惊叹于他们的脑洞,也为那些最澄澈而未加修饰的情感动容。“太阳可以把爸爸妈妈的头发晒黑吗?”“雪花从一个个雪球变成雪人,像超人一样可以变身,会是谁召唤的雪人?”“我要给爸爸摘独一无二的星星,让爸爸变得不再累。”……在短短百字里,小朋友们也成为了生活的观察家和记录者,他们刻画着自己的小小世界,而我又频繁地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
如果你问我在教学中是成就更多还是挫折更多,我会肯定地说“挫折更多”。近一年里,我有很多疑惑,受到很多次“教不会”的“打击”,也有感到无力的时刻。到了后半个学期,我慢慢锻炼出一种更进阶的心态:教育不是一次性的指点,也不是理想中的案例,它更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这里,我看不到立竿见影,也不存在即时反馈,这需要我以最大的耐心相信自己的播种,会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生出顽强的枝丫。所以,允许犯错,允许学不会,允许不完美,允许小小的他达不到我的要求,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再来一遍,不过是和他们一起长大。
用一双眼睛,看见几十个孩子的模样
尽管我已经成年,但陪伴他们的日常仿佛让我重新经历了一次童年,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写也写不完。而那些跟孩子们相处的感受点点滴滴地融进我的心里,重塑着一部分我自己。
我很相信一句话:“幸福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我真心为自己在大坪支教感到幸福,而这份滋润的爱在我和小孩们之间自然地流动开来。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并作出回应;观察他们每一天的变化,并毫不吝啬地给出夸奖;不停地问自己,如果这是小时候的我,我会不会难过……我不停地提醒自己:记得自己曾经是小孩的感觉,然后坚定地站在他们的身边。
三(2)班的学生出了名地怕我,但他们却永远会在行动上贴近我。一个孩子有一次特别认真地对我说:“你是陪伴学生最久的老师。”
渐渐地,我把支教当作过日子。我在这一年所做的事就是把每一天的日子过好,给他们具体的爱。一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被爱和被相信的感觉却能伴随一个孩子很长时间。
无论是“教做题”还是“教做人”,我心中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引导人寻找幸福,而非“定义上的成功”。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出发,找到幸福的第一步,是感受到“我被看见,我被关注,我被爱着,我被需要”。过去我说支教的意义是唤醒和撬动,今天,我有了一些更加落地的想法:也许,我更应该关注到人本身,应该看见每一个真正的孩子,他们纯真、善良、不求回报,他们小小的身体里藏着无穷的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值得称赞。
他不善言辞,总是慢两拍。有一次我因为他认真对待默写作业而当着全班面表扬了他,从此以后他没有拖欠过我任何一次语文任务,有一天他在作业本上写:“老师,你知道吗?昨天肚子疼,我坚持着要上你的课。”
他心地善良,有一次体育课同学的脚不小心扭伤了,他一个人把同学从前操场背到了后操场校医室,穿越整个学校,小脸涨得通红,而这件事也还是其他同学转述给我的……
他调皮、爱玩、爱笑,常常咬着衣领发呆,但他是对同学最大方的小孩。运动会上,他悄悄拿自己唯一的零花钱,给没吃上饭的同学买了一根烤肠……
她总想把所有好东西都给徐老师。冬天,去苗王城研学的寒冷的早晨,她跑到我面前,大大的眼睛一闪一闪,举起一个油香粑说“给你吃”……
很长一段时间,他总是不愿意来上学,最初我也曾严厉地对待他,后来经常带他到办公室坐下谈谈心,去年运动会他作为“排头兵”带着班里同学进行跑操展示,举着班旗的他挺拔又有朝气。渐渐地,他变成了第一个冲到办公室帮我抱作业的同学,这学期所有科目更是有可圈可点的进步。
上学期,她说“我想当个保安,因为可以每天不用努力在亭子里休息”,我没有批评她,而是给她出了几道情景题,考考保安该怎么做。这一学期,她的作文和作业都很有起色,有好多次,她对大家说:“我以后要当个语文老师,因为世界上总会有新的生命,我要教好他们,总要有人陪在他们身边。”
他是我们班的“历史老师”,也是一个“军事迷”,小小年纪就知道许多历史和武器方面的知识,有一天午休时同学们给我展示他徒手画的各型武器,我充满信任地说:“也许我们班会出一个军事画家呢!”
她是一个表达能力有点弱、不会与外界沟通的小女孩。有一次她在百字作文里写“我在学校都没有朋友,我跟小鸟做朋友”,看到以后我一边鼓励她,一边给她“物色”了一位相互适合的新同桌。果然,两个内向的小女孩很快找到了同伴,有了自己的小确幸。而她则还会在每天放学时用小小的身子挤到我身边,扬起小脸只为了说一句:“拜拜!”
用一颗真心,焐热成长的行囊
我总在追问意义,殊不知行动本身就是天然的回答。一个女孩有一次在作文里写道:我想当一名大山里的人民教师,因为我想把知识传递给山里的每个孩子,也想把他们送出大山。看到这,我怔了好一会儿,脑海中闪过孩子们谈到“姑苏城外寒山寺”时发亮的双眼,耳边响起大坪场镇完小的老师们对前两届学长学姐们的好评和牵挂,还有学长学姐们以前教过的孩子跑来问我们的那一句:“你们也是苏州大学的老师吗?那你认不认识……”
你看,总有些感情,在代代传承中流动;总有些坚守,在时光流转间生生不息。
亲爱的孩子们,老师眼前的世界很小,小到我想用全部的精力来爱你们。你们的世界很大,你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无限美好。在松桃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人如松,女人如桃。愿你们如松敢向云天争一寸高度,如桃肯为春风低一次头颅,愿你们记得泰戈尔的“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愿你们感受爱、学会爱、茁壮成长,期待我们以各种方式在未来重逢。每一个你,都是徐老师的骄傲!
一位曾经支教的学姐告诉过我:如果说支教是人生的一门选修课,深情款款时如何告别,就和初来乍到日如何适应融入一样。在松桃的日子深刻却也简单,热烈却又平淡。在很多个夕阳西下时,我一定会想起大坪场,怀念这一年经常停水的朴素时光,怀念和队友们并肩躲过雨的不起眼儿的街巷,怀念那些如水的双眼和稚嫩的脸庞,怀念耳边此起彼伏却充满信任的“徐老师”,怀念围成圈跳苗族舞时,在众多小手中挤出来、第一个塞进我手里的温暖湿润的掌心的温度。
也许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也有同样的人在挂念着我,一如他们偷偷把我的名字工工整整记在语文书上一样。
此心安处是吾乡。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