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桂的香气漫过校园的青砖黛瓦,我的思绪便飘回了高一的课堂上。那是我第一次遇见温老师,也是我人生轨迹悄然转向的起点。
初见温老师时,我总觉得他与“人民教师”的刻板印象格格不入。只见他夹着书本走进教室,头发像“鸡窝”,衣角微皱,眉宇间带着几分江湖侠客般的落拓不羁。彼时的我,正困在家庭变故的阴霾里,像一株被风雨打蔫的野草,把叛逆当铠甲,把茫然当盾牌。温老师的课堂也时常“出奇”,他不讲枯燥的语法罗列,不谈机械的答题模板,反倒带着我们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品咂人情冷暖。那时的我不懂,只暗自抱怨他“不务正业”,却没察觉那些浸润在文字里的温度,正悄悄融化我心里的坚冰。
温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每周交一篇作文。不同于其他老师象征性的批阅,他的评语总是写得密密麻麻,有时是对一个比喻的赞许,有时是对一段情绪的共情,甚至会为一个用词的精准与否和我们在本子上“辩论”。真正的转折,始于一篇关于雨的日记。那天我把所有的委屈与迷茫都揉进文字里,写雨水如何打湿窗棂,也打湿我无处安放的青春。再次翻开本子时,只见他用红笔写道:“你写的?若有这般文笔,语文不考第一才怪!”年少的自尊心被这句话点燃,我没争辩,而是重写了一篇散文递给他,倔强地说:“我要投稿!”本以为会被驳回,他却眼睛一亮,当即找来纸笔,工工整整地写下投稿地址,还附上一张小纸条:“文字是心灵的镜子,要勇敢让它发光。”
一个月后,那篇文章发表在《教育周刊》上,当铅字印着我的名字摆在面前时,我第一次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自那之后,温老师常把我的文章当作范文朗读,还会和我分享他自己的创作经历。直到高二开学,他突然告诉我们,他考上了公务员。离别那天,他站在讲台上说:“社会就像一根鞭子,你不往前走,它就会抽打着你。”我们听得懵懂,他只是微微一笑,转身离去。那时的我还不懂,这句话里藏着几分无奈与心酸。
后来我考上大学,阴差阳错读了管理专业,可文字始终是我放不下的执念。我加入文学社,从普通社员做到社长,在大家的努力下,文学社还获得“广东省优秀学生社团”的荣誉称号;后来,我在招生办实习时,因为一篇文章,机缘巧合下我成为党委宣传部的实习生。我利用空余时间,一边提升学历一边考取教师资格证,一步步朝着文学教育的方向靠近。备考的那些夜晚,我总会翻出高中时的那本日记,看着温老师密密麻麻的评语,想起他说过的话,便觉得浑身充满力量。
如今,我也站在了三尺讲台上,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当学生们拿着作文本围过来问“老师,这样写可以吗”时,我总会想起当年那个倔强地递上稿子的自己;当看到内向的学生在文字里敞开心扉时,我才真正懂得温老师当年的良苦用心。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以己身之微光为引,唤醒另一颗心灵深处的火种,让光与光交相辉映,自成星辰。我会给学生讲温老师的故事,讲那篇发表的文章,讲“努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看着他们眼中燃起的光,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我们常说“师恩难忘”,可真正的感恩,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祝福,而是活成他们期待的样子,再把这份期待传递下去。就像温老师当年照亮我一样,如今我也想成为一束光,照亮更多孩子的路。
教师这个职业,其实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接力。从温老师写下那行评语开始,从我的文章变成铅字开始,从今天我握着粉笔开始,那束名为“教育”的光,就一直在传递中愈发璀璨。感谢温老师,让我在懵懂的年纪遇见光;也感谢自己,没有辜负那束光。在教育强国的征程上,我们都是追光者,也是传光人。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赤子之心为炬;愿每一个追光的人,终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这,便是对教师节最好的献礼,也是对“师者”二字最深情的注解。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