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来自北方,却偏爱江南雨。
青葱岁月里,最美的风景便在校园。去年,时节快到大雪时,芜湖的天气依旧阴晴不定。大雾刚过,又是几日的阴云不散。渐渐地云层越堆越厚,盘旋在天空之上,仿佛时时就要坠落。然而江南地区还不到凝结成雪的温度,最后也只能是滴滴雨落。不出所料,正在天地沉静之际。雨,一滴、两滴……不动声色地降落在这个稍显冷清的冬夜。
师大身处芜湖江南之地,一旦有雨,必不是北方那般轰隆、那般迅速、那般直爽,而是慢条斯理,细细柔柔的将天地浸润。人们经常将这种雨称为“烟雨”,把这朦胧在空气中的蒸腾水汽比作一阵青烟。配一二位佳人立于绿水桥边,一桥,一烟,一二佳人,便构成人们对江南的第一认知。不得不说,江南山水之妙,也正是得益于这雨的细腻与绵长。
师大的花津河是这偌大校园连贯南北的一条长河,是倾注给这花津校区的一注灵魂。在师大,有花津河为伴。冬夜听雨,感受又有不同。我撑着雨伞,行走在花津湖畔。细雨落在水面上,就这么化进去,激起的也只有淡淡的水纹,四下散去。没有声响,便也听不见雨。只有地面的青石板,在触雨时有一丝铿锵之音,极微小却尖刺。密密麻麻的,让人听了有些眩晕。只有敬文馆前大大的河水堆积的湖面上,会吹来阵阵风声,把这雨的静默搅得喧哗许多,让人感觉十分舒服。
我惯爱去白桥上的华文亭听雨。冬日立,夏日躺。蒙蒙水汽,过往皆是行人,少人打搅。一人坐卧,好不自在。今夜,当我坐在华文亭的石凳上,已经有了十分凉意。桥上的黄色炽灯已经全开,花津河映照着长长的影像。那些聚集在白桥下枯黑的荷叶与深埋淤泥的白藕,就那么静静的站着躺着,不曾发出一丝声响。好像它们已经忘记了,它们在夏日是如何繁茂,如何让人为之倾倒。
坐了没多久,街上来往行人已经完全见不到了。柔柔的雨丝儿顺着华文亭古香古色的屋檐串珠似的掉落,整个花津河已经完全被水汽所淹没。除了炽灯的蒙蒙黄光,再也看不到河里的任何景象。愁兼杨柳一丝丝,客舍江南暮雨时。这种细雨最是容易使人心生愁苦,感慨自身命运的。夜船吹笛雨萧萧,无磅礴豪气,无侠肝义胆,更无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想来,南朝文士在人们心中总是一副文弱姿态,与这江南雨也不无关系。
可我虽来自北方,却偏爱这江南雨。静静的花津河也正是因了这脉脉的江南雨而存在,才给了师大无数学子河畔散步的惬意。这雨虽不昂立挺胸、颗粒滚落,却是真真切切的熨帖着人们的心灵。我想,江南的雨是有灵性的。它不仅是留给才子佳人用来吟诗作对的,也是留给无数英雄或普通人在波澜人生之中歇息身心的。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悲欢离合总无情。我们总是太过于执着那些怒发冲冠,那些力拔山兮,而轻视这江南雨的弱与柔。雨并不在意,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依旧以自己细细绵绵的柔情给失意人的伤口疗养。
渐渐地,花津河在这夜雨中慢慢消失,以至于最后我终于看不到它。它隐匿了,藏在这雨中,藏在了画船听雨眠的江南烟雨中。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卓越语文本科生 邵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