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写作根植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理性,节制,隐忍,适度,平和,闪耀着“无邪”的艺术光辉。
无疑,他们的坚守是值得尊敬的。
新时代背景下,诗歌的“无邪”主要体现在归元守正的价值底线,理性、平和、包容的时代表达,向善求真的美学范式,敬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即使书写亲情爱情,诗歌也是节制而隐忍的。如灯灯的《我的男人》:
黄昏了,我的男人带着桉树的气息回来。
黄昏,雨水在窗前透亮 我的男人,
一片桉树叶一样找到家门。
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光
我的男人,在家中度过
他回来只做三件事——
把我变成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
这首诗没有唐宋情诗的雍容华丽,没有明清情诗的悱恻缠绵,没有民国爱情的狂飙激烈,也没有现代情诗的象征隐喻,更没有后现代的戏谑解构,而是中正平和地叙述夫妻之间真实的情感。因为真实,读起来令人感动,温暖,甚至心疼。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夕阳西下,鸡儿进窝,羊牛下山。万物归巢,温暖、恬静,简单美好。人呢,“最难消遣是昏黄”。“黄昏”这一意象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相继出现了很多以“黄昏”为意象的诗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以“黄昏”为意象的诗词,满满的都是忧愁,幽怨。《君子于役》不见“愁”,“怨”,不写思念,字字都是思念;不说盼望,句句都是盼望。
灯灯的《我的男人》正是传承了这种中正平和的优良诗风。诗人也是从黄昏时分的守望起笔,把雨水都望穿了,所以“雨水在窗前透亮”。“点点滴滴”的雨水,滴滴点点砸在诗人心坎,正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刻,“我的男人带着桉树的气息回来。”像 “一片桉树叶一样找到家门。”不管男人去到哪里,根都在家里。“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光/我的男人,在家中度过。”男人在外打拼不易,回家之后更加珍惜作为一个男人的存在——“把我变成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对妻子的责任、疼爱、依恋跃然纸上。透过纸背,“我”对“男人”的大爱深爱怜爱,也呼之欲出。这种中正平和,节制隐忍,温暖宁静不,不正是“思无邪” 的完美诠释吗?
《烈女传》有云:“夫妇者,人伦之始也,不可不正。”关于亲情爱情的任何诗写,都必须“无邪”,否则就是对人伦的亵渎。
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