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王蒙:文学比我的生命更长久

本报记者 只恒文 赵小萱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7月23日   01 版)

    王蒙,1953年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因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夜的眼》《风筝飘带》等,还有大量散文随笔、评论和古典文学研究作品。

    《这边风景》记录了我39岁到47岁之间的人生,就像一条鱼的中段,那个时候的我响应号召,去边疆去偏远的地方,到劳动人民中去,到火热的一线基层去扎根,锻炼自己,让自己脱胎换骨。——王蒙

    茅奖作家沙龙系列“与故事讲述者面对面”活动现场。

    扫一扫,看视频。

    编者按:

    《中国青年作家报》“壮丽70年·红色传承”特别报道今起以融媒的形式,在中国青年报手机客户端、中国青年网和《中国青年作家报》陆续与读者见面。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文学与时代同步。“壮丽70年·红色传承”融媒报道小组自6月起,陆续采访了多位作家。70年来,众多作家用自己的笔和作品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用红色经典鲜活讲述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生动展示了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奋进脚步。我们采访的这些作家,以自己特有的经历和方式诉说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他们精心打磨的文学作品,开启了自身对历史与现代、民族轨迹与个体命运的双重探索,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新青年。

    这些作家是切实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的榜样。他们通过扎实深入的采访,重温伟大远征,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鼓舞青年在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篇、再创辉煌。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对我们“壮丽70年·红色传承”融媒报道有建议或感想,可通过微信、邮箱、微博等形式向我们留言。部分留言我们会择优发表。

---------------------------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这是作家王蒙在《青春万岁》中对青春最好的诠释。多么美丽的诗句,这样的青春怎不让人留恋?

    1953年,王蒙开始创作《青春万岁》。那一年,王蒙只有19岁。

    “一本书经过40年还在卖。新中国这70年里重要的作品多了,比我的作品重要的多了,上了文学史的多了。可是现在书店里还在卖的,青年人的书架还摆着的,新的版本还在出的,《青春万岁》是一个。”7月5日下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茅盾文学奖作家沙龙系列——“与故事讲述者面对面”活动上,85岁高龄的王蒙感慨地说,“现在对我的作品反映比较好的,长篇里面最突出的有三部,一个是《青春万岁》,一个是《活动变人形》,还有一个是《这边风景》。《青春万岁》从开始写作到出版用了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这边风景》用了40年。非常庆幸我身体还好,在这25年和后来的40年当中我还身体健康。”

    王蒙的文学生涯已经跨越了近70个春秋。王蒙说最要感谢的是韦君宜,1979年,在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韦君宜力主下,《青春万岁》才得以出版。35年后的2014年,45卷本的《王蒙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自从走上创作之路,王蒙紧贴时代脉搏、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创作的文学作品已超过1500万字,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现在,85岁的王蒙仍然笔耕不辍,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青春的文学记忆

    新中国成立至1960年代初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以“青春”为题,影响较大的当数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和王蒙的《青春万岁》。

    《青春之歌》叙述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苦难历程”的故事。

    从内容上讲,王蒙的《青春万岁》可以说是对《青春之歌》的续写。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革命的种子注入了青年的血液, 与他们生命的意义发生联系。在最青春最纯洁的时光中,他们满怀憧憬地向往着共产主义的大热潮。杨蔷云、郑波等人是王蒙“少年布尔什维克”情结的外化,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谱写着1950年代的青春之歌。

    优秀的作品,总是伴随争议而生。这两部作品问世后,都引起一场不小甚至声势浩大的讨论。幸运的是,《青春之歌》在1958年得以出版。王蒙的《青春万岁》命运多舛,1957年,《青春万岁》的部分章节在《文汇报》连载,个别章节在《北京日报》上发表。同年,反右派斗争开始,《青春万岁》的出版事宜被冻结。

    1979年5月,《青春万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正式出版。而《青春之歌》“文化大革命”中被定为毒草,作者杨沫被打成反革命作家。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作者和作品才得以平反,重见天日。

    两部“青春”,构建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对青春、对未来、对梦想的深刻的文学记忆。

    文学的精神气质

    王蒙15岁当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干部,他说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就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斗争中。”新中国的每一步历程,王蒙都参与其中。

    上世纪60年代,王蒙下放新疆。那段岁月里,他与维吾尔等各族同胞朝夕相处,学维吾尔语。这段人生旅程给了他丰厚的馈赠。王蒙说:“我最得意的一件事是很快学会了维吾尔语,我可以讲得很好。我这样讲了一阵以后,房东过来敲窗户,问你有收音机吗?他说收音机里念得可真好,我说那不是收音机,那是我念的。”

    “王蒙老师不仅通过他的小说,也通过他在新疆这么多年诚心诚意地和少数民族兄弟‘三同’,吃住行都在一起,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文学评论家胡平说。

    《青春万岁》从开始写作到出版用了25年,更带传奇色彩的是《这边风景》用了40年。

    “《这边风景》记录了我39岁到47岁之间的人生,就像一条鱼的中段,那个时候的我响应号召,去边疆去偏远的地方,到劳动人民中去,到火热的一线基层去扎根,锻炼自己,让自己脱胎换骨。虽然今天看来是一部‘过时的作品’,但小说从头到尾都是掏心窝子的认真,真情实感,这是我今天再也无法抵达的写作状态了。”王蒙这样评价这部作品。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五部获奖作品分别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该届茅盾文学奖先后经过6轮投票,从252部长篇小说中最终选出这5部作品,时年81岁的王蒙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

    该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王蒙先生这次以耄耋之年夺得本届茅奖,这并非只是出于评委们对王蒙先生表达历史尊敬之情,尽管这样的表达也合乎情理,根本在于,《这边风景》足以撑得起它独有的小说世界。谁能像王蒙从新时期以来一直站在文学的前沿?他最早进行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实验,1980年代中期,他就敏锐地意识到‘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他一方面寻求向内转的文学路径,另一方面保持甚至重新发掘他的少共青春情怀,他能把这二者结合成一种文学的精神气质,如此真诚、天真而又智慧。他无疑是值得敬重的文坛宿耆。”

    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即将揭晓。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当初茅盾先生捐茅盾文学奖是25万元,这25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500万元。茅盾文学奖在中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至少,评上茅盾文学奖的书在发行上非常见效。”王蒙说。

    文学,是比我的生命更长久的存在

    今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文学史料》创刊40周年。该社一位编辑想请王蒙先生写点文学回忆的文章。王蒙快人快语,“我哪有时间,我现在正忙着写爱情小说呢。”果然,王蒙的爱情小说《生死恋》出版了。

    《生死恋》刊发于《人民文学》2019年第1期。卷首语中是这样解读的:“(小说)从北京胡同的院子到世界,连着革命年代、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和打开了的世界中的自己,‘生’、‘爱’、‘天’,诸如此类,岁月的海面、生活的岛屿,欲求的风浪、情感的船只,波动着命运欲说还休的流转,激荡着自我无从收放的惊涛。情感和血脉、空间和时间的温软、冷硬,全都攸关生命本该有的悲喜忧欢。可是道理说出轻巧,真真切切发生在人物和他们之间的过程,在貌似轻快的语调之下,回旋着沉郁顿挫、无法释怀的人生咏叹。”

    王蒙在《已经写了六十五年》一文中说,从1953年写《青春万岁》时算起,他的文学写作已经65年,2019年1月,他以《生死恋》与短篇小说《地中海幻想曲(两则)》开启了第66个写龄。文学于他的意义非同一般:“我已经满84岁了,只有在写小说的时候,我的每一粒细胞,都在跳跃,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在抖擞。文学是我给生活留下的情书。文学是我给朋友留下的遗言。文学是人生的趣味和作料,辣与咸,酸与甜,稀与稠,鲜活与陈酿。文学,是比我的生命更长久的存在。”

    2019年还未过半,王蒙就先后在《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生死恋》《地中海幻想曲》《邮事》等,并推出新书《争鸣传统》(与赵士林对谈录)和《睡不着觉?》(与郭兮恒对谈录)。

    作为一个高产的作家,王蒙一直保持着与读者交流的热情。他坚持散步和锻炼,各类论坛、读书会、高校讲堂,甚至影院也能看到他的身影。“我最近看了一个电影《绝杀慕尼黑》,特别受启发。这个电影说的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苏联国家篮球队赢了美国,而且是以一分赢的。它说的是苏联时期的事,它没有捧苏联,也没有骂苏联,很真实。”王蒙主动与现场的读者朋友交流观影心得,以及对体育影视创作的体会和看法。

    每天更新“头条”的王蒙说:“微信给我这么一个启发,因为我年岁越来越大,我也会想到生死的问题。我觉得微信告诉我们,你的一部分信息——你的头脑、你的声音,也许还在云里,也许到以后什么时候你还能收到。所以我在《生死恋》里写一个人因为爱情上的事情自杀了,但是他设定的,比如48小时以后把他自杀的微信,或者是音频,甚至于图片发出去。比如我现在有一个信息,我设定夜里睡觉的时候,明天凌晨四点钟发给你。这个人发完微信以后他就死了,可是他的精神的某一部分还在上边留着。这个信息的学说能给你无数的遐想,信息的技术给你无数的遐想。”

    “但是读微信跟读书是两回事,读微信不管怎么样它是碎片的、平面的,而且是浏览,它不能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还得上书店,花几十块钱买一本书。所以如果光看微信,可能就会培养出一批白痴来,我们还是要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王蒙不失幽默的话语,引发现场读者一片欢笑。

    今天,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音频分享平台上,王蒙《青春万岁》中的诗句,依然是朗诵爱好者的首选篇目。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

    (本文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王蒙:文学比我的生命更长久
青年作家小说创作的精神流变
寻找消逝的赤色雄师
作者编辑的别样情结
00后少年诗人五人转
怎样处理模糊的记忆
为什么不叫“志愿者文学”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