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庆群谈志愿文学之二十五

为什么不叫“志愿者文学”

徐庆群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7月23日   01 版)

    自从谈“志愿文学”以来,读了很多“志愿文学”作品。但是《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4月16日刊登的《爱心延伸到的地方》让我眼前一亮。

    “2006年,无极县一名音乐教师耿巧娟被确诊为早幼粒白血病M3。这种白血病发病快,随时面临死亡,却是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白血病。她已记不清多少次忍受着病痛折磨,在医院与家之间往返。为了给她治病,老公把企业股份卖掉,四处借钱举债。同事们获悉情况后,纷纷给她捐助。这些都让耿巧娟非常感动。劫后余生,她开始不断地叩问自己的灵魂:生命如此脆弱,以怎样方式活着才会更有意义?2008年,她开始把她的种种感悟,写在自己的博客里。”

    文章的开头讲述了这样令人悲伤的故事。“生命如此脆弱,以怎样方式活着才会更有意义?”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叩问自己心灵的问题。但是我们通常会觉得,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活着似乎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怎样活的问题。但是一个人如果已经知道生命随时可能结束,那么对他来说,怎样活得有意义当然是最重要的。耿巧娟用重疾的身体发出的这个叩问,得到了回响。

    “一位网友被耿巧娟的乐观坚强深深打动,向她介绍了一个志愿服务团队——河北‘爱心无限’网。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她开始在网上浏览,了解爱心网站各种信息。贫困山区失学儿童,鳏寡孤独老人,一个个亟待救助的名字,深深刺痛了她眼睛,她那颗善良的心开始萌动,她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曙光。”从此,耿巧娟成为志愿者,在无极当地搜集衣服、被褥和接受善款,然后捐献给“爱心无限”网。

    巧娟的故事,让人同情又感动。“爱心无限”网这几个字让我眼前一亮。我看过很多“志愿文学”作品,几乎都是写人、写志愿者,这篇也是。但是不同的是,文章在写“爱心无限”网上也着墨不少,特别重要的是,它告诉了我们,耿巧娟是如何成为志愿者的?是什么事情成就了她?

    我以前采访过的志愿者,有“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研究生支教团”,有“关爱行动”,有“阳光助残”等。我在很多“志愿文学”作品里也看到过这样的字眼,但是很少。文章几乎都是停留在写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时发生的故事,显得平面不立体,当然也不会深刻。

    其实,一个志愿者走上志愿服务的道路,一定不是偶然的。大多先是个人的生活或者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化,后来受到什么志愿者或者志愿服务项目、组织的影响,而成为了志愿者。

    前一段时间,一个志愿者到北京,顺便来看我。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在微信上已经很熟悉了。我们了解他从事的志愿服务和公益,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靠什么来生存和发展?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10年前,他和妈妈、弟弟发生车祸,他昏迷了一个月,醒来后发现妈妈和弟弟已经走了。他不知道,该怎样继续人生。直到,他自己想通了,人生短暂且无常,一定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开始做志愿服务和公益,10年来他度过了许多难以想像的艰难时刻,每当那时他就想到妈妈和弟弟,他坚持下来了,现在做得不错。“不会赚很多钱,但是活得很有意义。”他说。

    所以,每个志愿者一定来源于一个组织、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事件。显然,我们在这方面创作时挖掘得很少。

    对这些背后的故事挖掘得少,就会使作品停留在好人好事的层面上,也不能很好地展现广阔的时代背景,从而使作品单薄而无力。

    2014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水利部、国家卫健委、中国残联、中志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启动,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我参加了三届。同时,我还参加过北京市小微志愿服务项目支持计划的评审工作。无论是在网络上投票,还是在大赛现场给参加路演的项目打分,我都给予了特别的重视。有很多项目,让人感动、让人触动甚至让人振奋。

    因此,我认为,“志愿文学”不能只讲志愿者的故事,也需要多讲讲志愿者所在的项目和组织的故事。如果没有项目和组织,志愿服务很难进行并持续。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叫“志愿文学”,而不叫“志愿者文学”?我想这是其中一个答案吧。

王蒙:文学比我的生命更长久
青年作家小说创作的精神流变
寻找消逝的赤色雄师
作者编辑的别样情结
00后少年诗人五人转
怎样处理模糊的记忆
为什么不叫“志愿者文学”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