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在陕西俗称辣子。“油泼辣子一道菜”是“陕西八大怪”之一。可见,陕西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辣子,尤其是油泼辣子。在西府,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辣子,一天三顿饭顿顿离不开辣子。就连许多西府名吃,如,扯面、搅团、臊子面、擀面皮、臊子豆花等,它们的作料都离不开油泼辣子,只要添加上油泼辣子,人的食欲似乎一下子被撩拨起来,不仅看着诱人,而且吃着格外香。
我家住在陈仓,位于关中的渭北旱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盛产辣椒。每年二月中下旬,也就是早春时节,这个时候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也是育苗的最佳时期。
父亲往往拿出去年留存的一些籽粒饱满、色泽鲜亮的辣子籽,选几个好日头晒干,把它们作为今年的种子。这些种子不是直接播种,而是把晒干的辣子籽先放置在盆子里用热水一烫,随即过一次冷水,等晾干后,再均匀地撒入菜畦。这种做法可能令你很奇怪——为什么要把辣子籽烫一烫呢?其实,辣子籽的外皮很硬,经热水一烫就软多了,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否则,会延迟辣子籽发芽的时间。但是,只是稍微一烫,水温大约65℃,要不,辣子籽也会被烫死的。
菜畦是我们全家提前几天就挖好的,宽约1米(这样的宽度便于人蹲在两边田埂上浇水和间苗),长短根据育苗的多少而定。当然,菜畦内的土壤是经过深耕细耙过的,俗话说 :“耕深加一寸,顶上一茬粪。”由于辣子籽特别小,为防止土块压住辣子籽,父亲常常要把菜畦最上一层的粪土敲烂打碎,用铁耙子仔细地耙一遍。接着,父亲把辣子籽均匀地撒入菜畦,再用铁耙子轻轻地耙一遍,好让辣子籽都钻入粪土里。此时,最上面的一层细碎而绵软的粪土就成了辣子籽的温床。
最后,我们还要给菜畦搭一座塑料棚,把菜畦完全地遮盖起来。搭塑料棚的目的是为了把苗床温度控制在25℃左右,只有这种温度才适宜种子的萌发。在未出苗之前,大棚是绝对不允许揭开的。但是,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白天,父亲一般会揭开塑料棚通风透气,以降低棚内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而导致烧苗。
大约两周后,辣子籽发芽出苗了,由星星点点到郁郁葱葱,由一寸小芽到一拃多高,由细细弱弱到粗枝大叶。在此期间,白天,父亲撩起大棚上覆盖的塑料纸给辣苗浇浇水,同时也让辣苗晒晒太阳,吹吹风;晚上,父亲又拉下塑料纸盖住大棚,让辣苗不至于受风寒。这样,经过一个多月时间,大概在四月中旬吧,辣苗就可以移栽了。
在移栽的前一天,父亲要给辣苗浇足量的水(这次水也叫“起苗水”),让泥土变得湿润、松散起来,免得在分苗时扯断辣苗的根。起苗时要特别小心,人的大拇指和食指必须牢牢捏住辣苗的根部,再往上缓缓地用力。如果用力过猛,就有可能揪断辣苗。移栽的当天,父亲起苗,母亲接过辣苗,将它们一把一把地簇拥在鋬笼里。一个扁担挑两个鋬笼,所以,每次起苗都装两大鋬笼的辣苗。等两个鋬笼都装满后,父亲拉上架子车,架子车里装着一大桶水,我们姐弟仨紧跟其后推车,母亲则肩挑两鋬笼辣苗相跟着去地里。
到了田间,父亲先用人拉犁划出一条一条的犁沟,我和母亲、姐弟四个人顺着犁沟,两株一窝地栽辣苗。辣苗的行距约一尺宽,间距约半尺远。我们先用手刨挖犁沟内的细土把辣苗根埋住,压实,再给每株辣苗浇上一瓢水,然后用锄头给辣苗的根部培上一些土,这样,辣苗就整整齐齐地立根在田地里了。
以后的日子,辣苗经历风吹雨打、烈日高照,逐渐长成一米高的枝繁叶茂的辣椒树,而后开满一朵朵的小白花。第一拨花落之后,辣椒树结出又绿又短的小辣椒。小辣椒日复一日地长大,变成了又长又红的大辣椒。紧接着,又是第二拨、第三拨、第四拨的花开了……这样,花开花落,花落花开,8月下旬到10月上旬,辣椒树在不停地繁衍辣椒。秋季,正是辣椒成熟的季节。只见乡村的田野,一片片的辣椒都变红了,像一团团火焰跳跃在绿波之中。这时,各家各户,大人小孩都欢欢喜喜地挎着篮子,走进辣椒地里,有说有笑地采摘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辣椒。
辣椒生长在夏季,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太阳把最强大的热量尽情地释放出来,而辣椒却欣然自喜地接受了它。或许,这就是辣椒为什么这样红、这样辣的缘故吧。摘回家的辣椒带着水分,若把它们堆积起来很容易变“水化”(西府人把出现烂椒现象叫“水化”)。因此,湿辣椒要及时晾晒或风干。而晾干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辣椒编成串挂在屋檐下。我记得,9月、10月是辣椒成熟的旺季,每隔三四天我们都要去地里摘一次辣椒。摘回的辣椒先晾晒在屋檐下,等到晚饭后,我们再把辣椒搬进房间里。然后,全家人一边看电视,一边绑辣椒。
绑辣椒是技术活儿,需用塑料绳将一把把辣椒(绳子系在辣椒蒂上)系在一起,连成一串。我们年纪小,不会绑辣椒,就专门负责给父亲、母亲递辣椒。递辣椒不是胡乱抓起一把就给,而是把七八个辣椒蒂捏成一把,父亲、母亲顺手接过辣椒蒂把它们绑在一起。那两个月里,几乎每个晚上,我们全家都要绑辣椒,一直绑到两集电视剧都看完了才睡觉。
当一串串的红辣椒被挂在屋檐下时,农家院顿时鲜活、喜庆起来,就像盛开着“满堂红”,叫人心里美滋滋的。寒冬腊月,屋檐下的辣椒基本上都干透了。干辣椒被人们装进袋子里储存起来,需要时再拿出来焙干,碾碎,以备食用。有吃不完的,就骑自行车把辣椒运到县城集市上卖掉,赚钱贴补家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一般用石臼砸辣子。在砸辣子前,先把一个个长辣椒用剪刀铰碎,再倒进锅里焙干。为防止辣椒被炒焦,锅下一定要用麦草细火慢烧,锅里还要提前擦些菜籽油。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在烘焙过程中,必须锅前有人,那人要手拿锅铲不停地翻炒,一遍又一遍……虽然锅里冒出的油烟呛得人直流眼泪,但仍然要坚持住,直到辣椒捏起来咔嚓咔嚓响才算完工。
砸辣子的石臼并不大,一次能捣碎小半碗辣面。这小半碗辣面可来之不易啊,往往你得拿着小铁锤砸半晌才行。1986年,母亲到县城做起了卖面皮的小吃生意,小吃最要紧的是调料要好,而最能提味的调料就是油泼辣子。因此,我在10岁时就开始学碾辣子了。可能你要问:“不是砸辣子吗,怎么又碾辣子呢?”前面说过,砸辣子不仅费力费时,而且每次捣碎的辣面很少。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那时市场上已经有卖铁碾槽的。所以,父亲便买回一个铁碾槽专门用来碾辣子。铁碾槽主要有两个部件:一个是碾槽,长约2尺,深约半尺;另一个就是碾轮,直径约1尺,轮中心装有一根粗木棒为轴(人用手可以推,或用脚可以踩),轴长约1尺。起初,我们姐弟仨力气小,腿上没劲,还不能控制住碾轮不倒,只好手推碾轮碾辣子。后来,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坐在凳子上,试着用双脚蹬碾轮,虽然有时会发生碾轮侧倒的情况,但好在碾槽又深又重,碾轮并不能打翻碾槽。慢慢地,我们也习惯了用脚蹬碾轮碾辣子。自此,我们碾辣子的效率就提高了许多。
母亲卖了十多年的蒸面皮,我们也就碾了十多年的辣子。在这些年里,除父亲在锅灶上蒸面皮之外,就是母亲用油炝辣子。卖面皮需要的辣子多,母亲常常在大铁锅里煎菜籽油。煎油前,先将辣面准备好。通常按照一定比例,辣面被装在一个大瓷盆内,里面添加了少许桂皮粉、八角粉、草果粉、芝麻、花椒等。等到铁锅里的油温升高,冒油烟时,母亲将备好的辣面端至锅台上,然后用铁勺一勺一勺地将热油浇入辣面中。辣面一遇热,随即发出滋滋地响声,同时冒出许多气泡泡,这说明热油已经将辣面烫熟了。母亲继续一边往里浇油,一边用筷子翻搅着,好让热油烫到每一处辣面。只有热油烫熟了辣面,辣面才会散发出浓烈的辣香味。加上里面还放了别的提味的作料,油泼辣子的香味会更浓郁,更持久。一般情况下,热油要浸泡上所有的辣面,不能让油泼辣子看起来干巴巴的,而要使辣面在菜籽油的滋润下变得透亮、灵动起来,让人吃在嘴里感觉到的不仅是浓烈的辣味,还有沁人心脾的香味。特别是小吃生意,比的就是调料好,味道香。正因为母亲的调料好,面皮也劲道,所以才吸引来许许多多的回头客,十多年来,她的生意也是红红火火。
时光匆匆,转瞬即逝。如今,母亲已不做生意十多年了。姐姐早已嫁人为妻为母,我们弟兄俩也都已娶妻生子,为人夫为人父了,可是,我们的父母依旧整日操劳着,忙碌着。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们的额头都爬满了皱纹,两鬓增添了许多白发,腰也佝偻起来,身体变得每况愈下。前几日回家一趟,进门就看见父亲在灶房里焙辣子,灶房里烟熏火燎,父亲吭吭地咳,眼眶里都呛出了泪水。我连忙接过父亲手里的锅铲,一边推,一边说:“你赶紧出去吧,我来!”父亲见到儿子和孙子自然欢喜,也不再坚持去灶房了,便拉住孙子的手问长问短。那一刻,我鼻孔一酸,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这个家我已经离开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前,我在家里焙辣子,碾辣子;二十多年后,我看到父亲还在锅灶前焙辣子。眼前的一幕,恍惚就在昨天。
没想到这次回家竟然碰到父亲碾辣子,不用说,碾辣子的活儿我全包了。我一如二十多年前那样,脚踩碾轮娴熟地滚动起来,时而滚动,时而往碾槽里添加焙熟的辣椒。辣椒在铁轮的碾压下不一会儿就变碎,变细了。那天下午碾了两碾槽,两碾槽至少有两大碗辣面吧。父亲拿出家里装辣面的瓷罐子,一边装,一边说:“回来了,就带上点辣面吧。”说着,分出一半给我装进食品袋子里。我没有回绝,而是顺从了父亲。父亲知道,在外花销大,不比农村,就像辣子,辣子是自己种的,辣面是自己碾的,吃起来再放心不过了。况且,辣子对我们来说,是生活的必需品。看着红红的、细细的辣面,我又一次眼眶湿润了:辣子不是生活的点缀,可有可无;它就像亲情一样浓厚而温暖,虽然我们的生活有些不尽如人意,但任何患难都无法阻隔亲情的联结。
《食物本草》中说,辣椒“味辛,温,无毒。”《药性考》注解:辣椒“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能有效改善食欲,促进新陈代谢,有降脂减肥、保护心脏、预防胆结石、肌肤美容的功效。陕西人爱吃面,吃面离不开吃辣子。或许是吃辣子吃多了,陕西人一般都高声调大嗓门,说话做事喜欢直来直去,从不绕弯子,给人打马虎眼。男人豪爽、耿直,顶天立地,说一不二,一个唾沫一个钉。女人呢,朴实、干练,泼辣,但也不乏柔情似水。常言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咱就是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咱这里盛产辣椒,咱自小就爱吃辣子,今生与辣子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
特邀编辑 曾松亭
宝鸡市金台区南坡小学教师 吴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