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苏小懒:小说是无数个真实片段的组合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张菲垭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1月10日   02 版)

    编者按:80后人气青年作家苏小懒,擅长将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和温暖,编织进作品的字里行间。在她的代表作《全世爱》《流经存在的邂逅》《不懂浪漫的男朋友》陆续出版之后,不少读者被她的故事感染。她的微博坐拥319万粉丝,成为网友倾诉衷肠的树洞。近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委托,笔者独家采访了作家苏小懒。

    问:你是怎样走上创作之路的?能否讲讲你是怎样接触到小说写作、怎样成为一名人气作家的?

    苏小懒: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书,买些杂志看,后来开始试着投稿,陆陆续续有些文章刊登在当时很火的杂志,慢慢心里有了个文学梦的小火苗。来北京读大学后,这个小火苗逐渐成长壮大,我得以陆续从事跟杂志、出版社相关的工作,于是开始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创作,在杂志连载,陆续出版《全世爱》《流经存在的邂逅》《不懂浪漫的男朋友》等图书,逐渐被更多的读者看到、认识到,只能说机缘巧合,加上勤奋和一点点的运气吧。

    问:你觉得写小说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从开始写作到现在,你对于写作的理解有什么改变吗?

    苏小懒:这么多年,小说对我来说,是工作,是热爱,是能够让我达到家庭与工作平衡的精神支撑。对写作理解的改变第一是,我希望打磨得更好后,才敢出版,尤其在读了大量的书和有了更多阅历之后,一部小说,我会反反复复修改,十遍,几十遍,一百遍,总希望能够精益求精一些。第二,就是会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总想着书中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我传达的一些反思,希望读者看到后,能够触动他们,并作出反思,作出一些些改变。

    问:从开始写作到现在这些年中有过瓶颈,或者说厌烦写作的时候吗?是如何度过的?

    苏小懒:我的解决方式就是停下来,不写。看剧,英剧、美剧、韩剧,旅行,或者健身。等到自身状态好一些了,再写。我很少强迫自己,而且停下来是个很好的事情,彻底放空自己,人的状态也会不一样,会启动全新的自我,偶尔甚至会让人有种“厚积薄发”的错觉。

    问:除了作家,你也曾做过杂志,有读者评价说你的文字带着这一类杂志的文艺气息,在写作的时候你似乎不是很在意故事的结构,也跳脱出了传统说人说事的故事模式,而是有一种如水般自由流淌的感觉,出版工作对您写作有哪些影响?

    苏小懒:你说的可能是我的《全世爱》吧,那个风格是比较独特,段子集嘛,风吹哪页读哪页。这本书最开始创作的时候,我就是在博客里写着玩,然后被看到和认可,从而创作出更多结集出版。创作长篇小说的话,我会非常在意故事的结构、人物设定,并且反复去修改。甚至常常写了几万字,觉得结构有问题,会推翻了重写。

    问:最近你的微博开了树洞,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件事?网友们的生活经历是否也能成为你创作的一个素材库?

    苏小懒:决定开树洞,是因为在暴发疫情的时候,我加入了巫昂老师的志愿者队伍,想要为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和武汉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疫情期间,觉得大家都挺不容易的,陆续收到很多人的树洞投稿,就想,干脆就直接长期开这样一个树洞专栏吧,所以开树洞不是为了收集素材库,而是想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有个说话的地方,有个渠道,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听得到他们的悲欢离合,并也听得到回声。

    问:对你来说,小说和真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你的生活阅历又对你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帮助?

    苏小懒:我非常同意王海鸰老师说的那句话,小说是无数个真实片段的组合。生活阅历的大量的持续不断的累积,可以让想象拓得更宽、飞得更远。人们常说,一个孩子读过的书和他走过的路,形成了他的世界。对于作家来说,一个作家读过的书和他的阅历,是她对外输出的发动机。

    问:你书写了许多个爱情故事,从少女时代到结婚生子,你的爱情观是否发生了变化?

    苏小懒:好像年轻的时候并不是很懂爱情,完全是凭着一腔热情,傻里傻气地往前冲。现在的话,看了周围太多人的离离合合,也是很有感慨。我想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将来你长大了,要试着多接触不同的人,因为试过了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慢慢学会接受爱传达爱,哪个才最适合自己。不要怕付出,也不要怕辜负。如果不喜欢对方了,真诚地给对方一个交代。如果被分手,也请你抹干眼泪继续朝前走,因为这个世界上,适合你的人有很多啊。

    问:人物形象是怎么塑造起来的?在你写作的时候,你是先有人物设定再为他们创造故事,还是先有故事的情节再有相应的人物呢?你笔下的人物形象有原型吗?

    苏小懒:小说虽然很大程度上虚构的成分居多,但作家最起码要做到的是,虽然我在虚构,但不能有任何一句话让读者觉得有失真的阅读感。所以我会反复推敲,这个角色这样说,合理吗?符合事实逻辑吗?符合他的性格、他的身份吗?

    早几年写作时,是先有事件:这个故事很好玩,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事呢,一点点倒推。现在好像我成熟一些,也好像是遇到越来越多好玩的人,就开始在心里琢磨,这样的人,如果碰到什么事,他们会是什么反应呢?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打地基,竖起钢筋水泥,抹石灰、开窗户……逐一建造,最终完成自己想要的房子。

    一般来说,主人公、配角基本都有原型,但不会特别锁定某一个人,而是很多个有着这样性格和身份的人的一个集结。

    问:你曾经在采访中说“对于一本书而言,没有任何力量比共鸣的力量大”,你在写作中怎样引起与读者的共鸣?为了这种“共鸣”,你会着意将自己的写作方向和读者靠拢吗?具体怎么做?

    苏小懒:我写作的时候比较分裂,会把自己扔到小说里当时当地的场景当中去,不论是主角、配角,还是路人,我会假装自己是那个人,演一下。在那样的一个故事设定中,在他身上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以他的身份、他的阅历、他的见识,以及他当时的心情,他是否情绪稳定……在以上所有的大前提下,他应该有什么反应呢?做什么,说什么?所以我说的“共鸣”,是小说中无数个人物的设定,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无数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共鸣。

    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比较擅长的角度,有着与其他作家很大的识别性。我好像很少去迎合读者,我喜欢的作家王海鸰老师说,小说是无数个真实片段的组合。我力求做到无数个真实片段组合里的设定站得住脚、有故事、有逻辑、有力量。能触动读者,让更多的人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能引发他们对生活对自己现状的反思。

    问: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耳无尘事扰》,两位主角是耳医生和青少年教育讲师,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设定?你说在这本书里会有大量新教育理念和儿科诊室的案例,为了写得更专业你做了怎样的准备?

    苏小懒:我写的小说中,都市言情居多,爱情故事居多。写爱情,是写人生百态,写芸芸众生,是无数个都市男女小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我希望读者通过看我的书,像主人公一样,完成各自的社会角色里的不断成长。

    有了孩子以后,会推着你不得不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关注更多的新闻事件,学习更多的育儿理念,观察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敏感期遇到的问题,并最终找到更好的办法更好的介入角度,陪伴孩子共同成长。这是我每天都要做的功课。我在微博里也分享了很多关于育儿的故事,帮助到很多年轻的父母。所以不如就干脆写一部以青少年教育讲师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男主设定了耳科医生,是因为刚好我之前因耳朵问题做过手术,认识了几位特别优秀的耳科医生,每天缠着他们讲耳科诊室的故事,不断地去耳科诊室采访、收集素材,还读了医学生关于耳科的专业书籍,并请了一位大神级别的耳科医生给我做技术顾问。就是这样的一个机缘巧合吧。

    问:你的作品如《玫瑰骑士》等多个作品已经成功影视化,你怎么看待如今的IP改编热?在你看来,一部小说能否影视化是好坏的衡量标准吗?

    苏小懒:现在很多媒体重娱乐轻文化,智能手机拇指化短阅读时代,看书的人存在一定数量的减少。优秀的图书被改编成影视剧,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我觉得挺好的。一部小说能否影视化,当然不是好坏的衡量标准。很多优秀的图书,也许并不适合改编成影视剧。而也存在着本身图书一般,但因为编剧、导演、演员等阵容的强大而使得改编非常成功的现象。

    尤其,我们怎么衡量一本图书的好坏呢,有时候需要年龄,有时候需要阅历。我年少时很多书看不进去,但现在恨不得跪下膜拜。人类智慧的结晶,就那样保存在一本本的图书中。

    问:有人认为“好看”这一品质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越来难得,你认为一部小说“好看”的标准有些什么?如何才能写出一部好看的小说?有没有给青年作家的建议?

    苏小懒:通俗易懂,文字简洁干净,诚恳、触及人心。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不追求华丽文风,不要有太多的阅读障碍,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识别性,传达正确的三观。

    写作最关键的,是坐下来写。坐下来写,别怕自己的文章是狗屎,多读书多增长阅历,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与其他人不同的识别性比较强的风格就好了。

    责任编辑:谢宛霏

苏小懒:小说是无数个真实片段的组合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