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出生的1848年,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他那一代晚清文人,看见国家在走下坡路,日益贫弱和封闭,需要启蒙和变革。
黄遵宪有一首《双双燕》,其中的“罗浮”写的是中国的一座仙山,也是整个中国的形象。
“罗浮睡了,试召鹤呼龙,凭谁唤醒?尘封丹灶,剩有星残月冷。欲问移家仙井,何处觅、风鬟雾鬓?只应独立苍茫,高唱万峰峰顶。
荒径。蓬蒿半隐。幸空谷无人,栖身应稳。危楼倚遍,看到云昏花暝。回首海波如镜,忽露出、飞来旧影。又愁风雨合离,化作他人仙境。”
读到这首词,让人和作者一样心痛,生发出独立苍茫的心意。在大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无力自救的时代背景之上,这首赠给朋友的题画词,写出作者宏大而深沉的忧患意识,担负历史重任的博大胸襟。即使黄遵宪只有这一首词传世,也是一位相当杰出的诗人。
黄遵宪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也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1877年,29岁的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参赞官,那是他十多年外交官生涯的起始。任期4年里,他以日本历史、政治、景物、风俗等为题材,作《日本杂事诗》二百余首,开拓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内容。他的诗流传出去,很受欢迎,有日本人士称他为“裁云缝月之高手”。
离开日本,黄遵宪去了美国,担任了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他刚踏上美洲大陆,就碰上一场排华事件,许多侨民被捕,塞满了监狱。经过他的努力,被拘捕的华侨全部释放。他还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此后,他又经历了英国、新加坡的海外使节生涯。
他用了八九年时间,做了很有气魄的一件事,这就是他以受国家之命行走四方、采集和报告四方情况的周朝“小行人”的使命感,撰写了五十余万字的《日本国志》。书中全面介绍了日本现状,还详尽记载日本明治维新史,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得失利弊。遗憾的是这部巨著的出版发行太晚,等到它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影响,已经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求和、被迫割地赔款之后了。
梁启超评论说,黄遵宪这部《日本国志》成书10年不能流通,“令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悚,以至今日也。”还有人把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归结于没能及早看到《日本国志》,这也反映了这部巨著让中国人睁开眼睛了解世界的价值。
反对列强、保卫国家、变法图强是黄遵宪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在这些作品里颂扬抗战,抨击投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其中不少篇章,规模宏伟,很有气魄。
黄遵宪说:“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于是,他倡导“我手写我口”的诗界革命。他的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描写了海外新事物,拓宽了反映生活的领域,记述了走出国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所见所感,开辟了古近体诗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空间。
比如他登上巴黎铁塔,看到和想到的是:“一览小天下,五洲如在掌。既登绝顶高,更作凌风想。”还有他在海上航行时的感受:“星星世界遍诸天,不计三千与大千。倘亦乘槎中有客,回头望我地球圆。”
黄遵宪有个别号为“人境庐主人”, 取意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他的故居也以“人境庐”命名,其中有他晚年自题的短联:“朝来爽气,晚节秋容”,这是他洒脱一生的写照。
“朝来爽气”说的是他的早年:出使世界各国,掀起诗界革命,继而传播维新思想,在湖南推行新政,走在了时代前列。“晚节秋容”说的是他的晚年:戊戌变法运动中他是维新派领袖,变法失败后他是维新派中少数幸存者之一,此后他仍然追随时代前行。
“我是东西南北人,平生自号风波民。百年过半洲游四,留得家园五十春。”他是在海外留下足迹最多的中国诗人,也是古往今来眼界最为开阔的中国诗人。
特邀编辑:董学仁
董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