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瑞金——红色故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摇篮;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井冈山、瑞金和于都,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罗霄山区的经典脱贫县(市),也是中国革命地理坐标上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节点。
2015年10月,作家凌翼对赣南18个县(市、区)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地毯式走访,于都,在那时开始进入凌翼的文学视野。
2019年6月开始,凌翼先后4次踏上于都这片土地,走访了23个乡镇、8家厂矿,采访干部群众达300余人,写下20余万字的笔记,拍摄图片3000余张,凝结成30余万字的作品——《新长征 再出发》(人民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至此,凌翼完成了两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新长征 再出发》。
“当年的于都人民,是怎样将中央红军送上万里征程的?如今,依然还有半块门板、被锯走的房梁残端,在岁月深处默默倾诉;永远挥不去的是将寿材搬来铺桥的大爷那清瘦的身影;苏区人民送来的一顶顶斗笠、一双双草鞋,化为红军远征的信念;那一口口热茶、一个个滚烫的鸡蛋,还有那一把把新炒熟的花生、黄豆,都是百姓对红军的难舍之情;唢呐声声,应和着于都河的激流;浪花翻卷,为伟大征程谱上了一曲雄浑的旋律 ……”踏行在于都大地的凌翼,记下了那让人难以忘记的伟大征途的精神源点,也生发出几分思考——什么是新长征?再出发的目的地在哪里?
在昭忠祠——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于都,创建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其办公地点设于此;在建于清代,约有两百年历史的刘次垣民居——当年老百姓为了支援红军架设浮桥,把自己家的门板捐献出来,留下“半块门板”的故事……2019年6月27日,从这一天起,凌翼开始了他在于都的“奔跑”,书中翔实的采访手记“录”下了他的思考和情怀,也成为《新长征 再出发》的一大亮点。
为什么选择以于都为背景来创作?“于都到处是活跃的长征记忆——长征8个渡口、长征源广场、长征源合唱团、长征源红军小学等,让人难以忘记那场伟大征途的精神源点。”在凌翼看来,“过去,于都人民用最后一斤粮食交给红军做军粮、最后一块棉布交给红军做军服、最后一个儿郎送给红军做战士,为中国革命和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今天,于都百万儿女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于2020年4月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不仅需要我们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更要用长征精神的决战勇气,达到最后决胜的目的。这也是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几年,凌翼奔走在赣鄱大地,创作了一大批反响较大的重大题材作品,《大湖纹理》《赣鄱书》诗性抒写与追溯了江西的文化根脉与精神图谱,长篇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则深情表达了新时代江西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感人故事。凌翼也因这些作品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冰心散文奖、首届方志敏文学奖、江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等荣誉。
“深入井冈山脱贫攻坚第一线火热生活的那段日子里,我对井冈山精神和精准扶贫有了深切的体会和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作家必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做时代的代言人。”凌翼说,“《井冈山的答卷》是我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向哺乳我的人民交付的一份答卷。”
“《井冈山的答卷》这本书基本上是凌翼用脚走出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说,凌翼虽然是一个诗人,写的却是一个凝重的选题,他能够从历史的制高点来看井冈山的扶贫问题,使读者感觉到一种特殊的情感,很欣慰。
潭头村纪事、南菜北鸡模式、搬出大山、澄江古村披上火箭绿、红土地上的绿色工厂、智能赢家……在凌翼的《新长征 再出发》这部新作中,我们看到的是来自老区人民奔小康路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而在小康人物谱、长征源合唱团、孩子的长征梦等章节中,我们从一个个普通人物身上,从那些朴实平凡的劳动者身上,感受到红土地上的人民奋进的印迹……
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新长征 再出发》把老长征跟新长征做了对接和沟通,使其有了历史的纵深度,“他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最终目的连通了起来,这个作品给人更深的感受和意义就在这里”。
“看了《新长征 再出发》,看到老区在社会、物质、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改变,我又感觉到了革命情怀,这是在国家逐渐走向富强之后,对于革命老区人民的一种回报,所以有一种特别温暖的情怀。”作家、评论家李炳银认为,凌翼在追踪历史的过程当中关照现实,写出了纵深感,有穿透力,这和其他脱贫攻坚的作品是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周伟
本报记者 只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