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选择自掩耳目故步自封,有人则为无谓的忙碌遮蔽双眼。愿有人能穿过迷雾,愿有人能拨云见日,随心而动,向远方传播热忱与希望。
——题记
说是人要向前看,往事我记得不多,但重要之事,仍记得一二。约莫着小学的时候,因为家里的姑姑,我曾参加了一个私人举办的传统文化交流会。交流会主要是为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心得。
那时我还很小,吸睛的更多还是桌子上放着的一盘盘饼干以及特意准备好的午餐。因为姑姑是交流的主办方之一,我便有幸与会上的其余内部人员共享晚餐。晚餐后,我便见有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姐姐端着装有饼干的拼盘走过。我大声喊叫着,想要几块饼干,她便走到我面前十分有礼地将拼盘端到我面前。
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他们,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我当成小孩儿吧。(我认知里他们的正常反应应该是:摸摸我的头,笑道小孩子晚上不要吃太多甜食哦。)——当然,事后,姑姑批评了我大声喊叫的失礼行为。
传统文化的交流会开展不止一天,在第二天的讲座时,我便有意去注意了一下一直在会议旁的红衣使者们。他们全程肃立,礼貌端正,当我偷偷跑到座谈会的厨房时,同样也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他们时而留在原地,随叫随到,时而东奔西跑,应接不暇。年幼的我便静静地跟在他们身后,观察着他们。
观察结束于我被姑姑当成满场乱跑的小捣蛋鬼拎了出来。那时,我问姑姑,他们是什么人。姑姑回我,他们是志愿者。
幼时的缘分定格于一张小小的相片。会议的最后,我们合了一张影。当主办方们感谢志愿者们前来帮助时,志愿者们却道,我们只想要更多人记得我们的传统文化。
每每拿起过往的相片,感叹自己年少的稚嫩之余,总是不觉想起当年的那些红衣志愿者们,想起他们的认真与热情。
后来,学业渐渐繁忙,便无暇顾及其余的事。幸而,于高中,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又再次见到了同样的红衣使者。
那是一个专注于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学会感恩,真诚待人的活动。这一次的红衣使者们与我之前见到的有所不同。他们不再忙于后勤,而是活跃于活动场地上的各个地方。平日里只会埋头于题海的我们,起初并不知如何去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但红衣使者们却显然积极得多,始终冲锋在最前沿,以至很快便活跃了气氛。待所有的活动都结束了之后,红衣使者们已是满头大汗。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明明什么也得不到。即便是来往的交通费,也来自自己的腰包,何必呢?这是我们的疑问。
而他们却在最后与我们说,我们有的来自宁波,有的来自上海,有的来自广州,今日我们与大家在东北相遇,只因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不会受制于课本,而是能够走在人群的中央,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只为热爱。
特邀编辑:董学仁
李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