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感知生命的悸动(散文)

江西财经大学学生 王寒琦(22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6月15日   12 版)

    宋宝颖/制图

    我想我是个容易被一些纯粹、本真的东西所感动的人。直到现在,有时晚间散步,看到一群老人在暮色沉沉中踏着轻快的节奏纷纷起舞,还是会忍不住突然鼻子一酸的冲动,或许是冥冥之中被那些最自然美好的事物所感召,我慢慢长大、逐渐老去,但是只希冀那种感知生命的悸动永不消散。

    很喜欢那些美好的东西,也很喜欢与人与自然相处时和谐共鸣的过程。大学室友发现宿舍进入虫子时会选择捉住然后放生的举动让人心中一暖,每学期都规定的志愿时间也使自己有了接触志愿的更多可能。

    记得自己在小学时定期去养老院志愿服务,当时自己的角色是小主持,负责把同学们给老人的节目表演一个个串通连接起来。我们班面对的老人恰为一个退休教师。老人家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乱,显然独居于老人院太久才见到孩子们异常激动也满心欢喜。她一直醉心于和我们讲述她自己的往事,并几次几乎打断同学的表演,表示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可以坐下休息聊聊天。一个三四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看出眼前的老人无处盛放的孤独与落寞,只想有个人一吐为快的无奈和期待。但是当时因为种种原因,加上带队老师的催促,必须要把一套流程走完,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只记得自己当时都没有忍心回头作别,真的怕面对那太苍老太破碎的皱纹里满溢出来的失望。

    于是一直努力,寻找那种最纯粹真实的志愿,一种真正给予对方所需而不是表面慰藉。不愿看到他们的期待,起码不要在自己的眼前破碎,成灰成尘,无人理睬。

    我有两篇日记,写下了关于亲身志愿的心得:

    5月23日。今天去南京博爱中心做了志愿。可能和他们每一个的沟通都无比困难或者无法沟通,一个脸上有了老人斑说话却像个孩子一样精瘦的奶奶,却问了我五次是不是来的时候晕车了,有没有不舒服;一个吐字不是很清的女孩,教我做出了一个完整的玻璃球串成的爱心,她自己一直在串海绵宝宝的笔筒;一个努力发出“哆来咪”音符的男孩,可以画出很多很多非常好看的画……去之前我以为是我去帮助他们去献爱心,去了以后我才明白是他们在教我们。就像他们尽管智力有缺陷,但每个人,不分年龄,都非常认真地一口一个“老师”。他们尊称我为老师,我却十分有愧于这个称呼。

    6月13日。今天中午去做了本学期最后一次志愿。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志愿活动都会遇到那么一两个人,或者事,让好端端的心沉重起来。今天的志愿内容是小学生班会做风筝。一进班就注意到了最后面角落里的男孩。三年级的课间在欢悦的校服里喧闹得沸反盈天,他独自一个人趴在桌上睡觉,没有穿校服,旧旧的暗红色衣服,旧旧的桌椅,整个人都有些黯淡。

    布置任务时四个人一组,轮到他那边时,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同时大叫“我们三个人一组,不用带上他”,胖胖的小女孩用手指指自己的脑袋,“他这里有毛病的”。自主做风筝了,他茫然无措地突然被喧闹吵醒,看到所有人都在欢乐地做风筝。他突然坐上了桌子,看着其他人。我看到他的眼眶里有泪水在颤动,可能,就那么一瞬间,他硬生生地忍住了。

    “你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玩呀?”

    “他们不会带我的。”

    “你们为什么不带他呀?”

    “他脑子不好的,作业也不会,老师都说了不要理他的。”

    我也手足无措了,好在我只是一个助教,我有时间可以陪他。他恢复了一个人睡觉时的样子,又有些恍惚地,呆呆地看着。

    我递给他一大包阿尔卑斯,红的绿的紫的橙的糖果,圆圆滚滚的。他把手探进去,我的掌心感受到了他的指尖,可是他伸出手来时,只拿了三颗。两颗红的一颗紫的,他认认真真地摆好。

    “我没有风筝。”他突然仰头看我,眼睛里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他们都有风筝,我什么都没有。”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主讲已经按照四人一组发完了所有的风筝,我现在给不了他别的。

    “姐姐折一个爱心给你,好吗?”

    他认真地点点头。我差不多是跳起来去从本子上撕了张纸。课程时间太短,还有五分钟我的志愿时间就要结束了,折纸的手一直有些抖,有一个角折得有些歪了,但最后结果看起来还好。我递给了他,他双手接过去,然后小心翼翼地翻来覆去看了看,放入了抽屉深处。我没有发现他的智力和别人有任何差别,可是我的志愿时间已经结束了,这个班的班主任踩着下课铃进了教室,用洪亮的声音布置起习题册的相关作业。离开前我悄悄看了一眼他,隔着教室,我看到他一个人在角落里,拿着那个纸折的爱心,一个人,翻来覆去地看。

    我想每周都去陪他,想每周都去博爱中心,想每周都去敬老院,想给他们长久的陪伴。

    可是,我陪不了每一个我想温暖的人。

    可能这世间,不如意之事常八九。但还是那句老话,人还是要朝着希望走。毕竟如果我们都失去希望了,那么那些更低的人就更没有光芒可寻了。生而为人,总是要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寻找希望和幸福感的,然后带着这些让自己微笑的力量,坚定地走下去,和更多的力量一起,去传递给他人笑与爱的甘霖。

    还是喜欢给自己的文字一个温暖的结尾。记得在南京博爱中心做志愿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年纪略大身心健全的老人,他们笑眯眯地告诉我他们已经退休了,每个星期都会来这里的博爱中心,和这些需要帮助需要陪伴的人们一起聊天做伴,给予他们长久不散的关怀。我相信,当我成长到足以像他们一样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的时候,我也会投入其中,去尽可能地帮助和陪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关名利或者物质,只求对得起自己的初心,以及身而为人、人性本善的本真。

    不会一直颓颓地败下去,生活还是要笑起来才好看。

    特邀编辑:董学仁

感知生命的悸动(散文)
看,夏老师回来了(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