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永不磨灭的红旗渠精神

——评《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卢文婧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6月15日   01 版)

    杨震林的《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是一部全景式展现红旗渠建设历程的纪实作品,其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时代背景,将红旗渠建设的缘起、过程、意义作为主要叙事脉络,通过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典型人物的刻画,尤其是“我”的不断在场带领读者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深切感悟、学习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迸发出的蓬勃力量。

在时代奋进的号角中创造“人工天河”

    红旗渠是在党的领导下,河南林县人民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智慧、勇气、意志和团结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同时孕育出了红旗渠精神传世久远。红旗渠的建成解决了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缺水的难题,改变了人们生存发展的命运,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奋发有为,创造出更多骄人的成绩。“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是认识和理解红旗渠及其精神的重要指向,也是作者意图通过文本向读者阐释的主要问题。

    作者通过介绍林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沿革等方面情况勾勒出了林县人民建设红旗渠的基本背景,同时也让读者对林县的历史和发展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在了解红旗渠建设的过程中,也了解林县的发展史和奋斗史。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的干旱缺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治山治水成为摆脱困境的自然选择。从元代的天平渠、明代的谢公渠,到近代以来的抗日渠和建民渠等,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系列大兴水利的措施,都为红旗渠的建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作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故事的介绍,为文本增添了斑驳的历史光影,也吸引着读者一步步走进林县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出台一系列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比如加强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为地方发展水利事业提供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林县县委针对本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现实需求认真落实相关政策,仔细梳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实践调研,学习典型经验,紧紧抓住“缺水”这一难题,提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详细的方案规划,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些工作都为红旗渠的建成夯实了基础。时代的号角点燃了林县人民内心深处对美好新生活的渴望,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昂扬自信、战天斗地的姿态不断建设自己的家园,用双手和汗水努力创造幸福生活。作者以“修渠引水”为线索,细致描写了不同时期红旗渠的建设进展,特别是针对1959年春大旱、1960年“百日休整”等重要时间节点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引证重要讲话、决议、方针和新闻报道等材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时代奋进的力量和建设“人工天河”的艰辛伟大。可以说,红旗渠是“最美奋斗者”创造的劳动结晶,它以物质之渠和精神之渠的双重存在,为中华儿女提供着丰厚营养。

用务实、无私、劳动和智慧凝聚精神之渠

    红旗渠的建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团结协作、艰苦创造。《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不仅从宏观角度展示了红旗渠的“前世今生”,也从微观角度阐释了人民群众蕴含的时代伟力,倾情书写了红旗渠这一波澜壮阔的建设史诗,热情讴歌了一批心系人民、恪守职责、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群众。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的介绍、工作场景的再现、细致的心理描写等方式,挖掘出了那些令人难忘和肃然起敬的人物、故事。

    从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工程总指挥马有金,到技术员吴祖太、除险队员任羊成、“农民水利土专家”路银、“神炮手”常根虎、“烧石灰能手”范景库,再到舍己救人的元金堂、铁姑娘韩用娣……每一位林县的儿女舍小家、顾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不惧劳累和挑战,用智慧、劳动、意志和情感共同熔铸成这座精神之渠,朝着美好的生活努力前进。

    主持修渠的县委书记杨贵是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且真正践行职责的党员干部,他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多次下乡调研也让他更加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所需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杨贵和其他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倾听民心民意,深入考察民情,真正做到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正做到了心连心、肩并肩。这些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决策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是有序推进红旗渠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而负责技术和劳务工作的人员是保证工程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基石。精通勘测技术的吴祖太,不惧危险凌空除险的任羊成,“虎胆英雄”王磨妞,“凿洞能手”王师存,还有无数个将生命的精彩瞬间留在红旗渠上的建设者,他们共同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创造壮阔的未来。此外,“水鸭子”“一桥三用”“简易拱架法”“夺丰渡槽”等极具创新性的劳动创造,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散发着浓浓的林县经验启发着世人。

    作者还将叙述视野进行了延伸,在讲述了林县的历史和红旗渠的建设历程后,又把目光聚焦于蓬勃发展的新林州,介绍了各行各业的红旗渠精神传承人。比如“敢为天下先”的李广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大气污染控制研究专家李俊华等,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继续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祖国发展和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力量。红旗渠精神的当代践行正是其时代价值的体现,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谨记在心的心灵力量。

以赤子之情书写心中的红旗渠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是一部纪实作品,但是“我”的在场写作方式也让这部作品充盈着饱满的情感,让读者在掌握红旗渠的历史之外,也感受到了红旗渠儿女对家乡的赤子之情。

    作者以寻访红旗渠源头开篇,以“我”的视角介绍红旗渠的风景和故事,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个人纪忆和体验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段集体记忆的追寻,和书中的人物以及读者实现了精神上的共鸣。“‘我’曾经多次登临青年洞,每一次灵魂深处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震撼和洗礼。每次来到山下,我都会忍不住仰望山腰上隐伏于密林深处的大渠,胸中油然升腾起深深敬意……”,类似这些深情的语句直抵人心,令读者怦然心动,在阅读中自然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着心灵的力量,这是文本深处蕴含的情感诉求。

    “我”的在场写作从侧面反映出了本书的纪实性特点,同时引证相关历史文献、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材料来表现红旗渠的建设历程,也突出了“细致”“精准”“真切”等多方面的特质。

    例如,第一章对“人墙拦水”这一场景的细致描写,充分表现了林县人民力抵山河的气势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也说明了建坝修渠的艰辛不易;第二章中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林县治山治水取得的成果用一组组精准的数字来体现,“水浇地面积由1.2万亩迅速增长到了20.12万亩,解决了307个村、28万人的吃水难题”中的数字则突出了修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真切”是指对描写的对象,包括人、物、事都具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或是惊叹,或是敬佩,抑或是动容。作者仅仅用“嗯”“急”“严”“细”四个字,就生动勾勒出了县长李贵的形象,让人物的特质跃然纸上。

    书中不时穿插着一些关于红旗渠的摄影作品,有鸟瞰红旗渠及太行山脉的彩色风景图,也有当年记录修建场景的黑白照片,还有典型人物的特写照,这些照片都见证着一段历史的生成、一个奇迹的诞生,在时光的长廊中镌刻着永恒的“红旗渠精神”。彩色的风景照是今日美丽的红旗渠风光,而具有历史感的黑白照片可以带领读者走进现场,同昨日的红旗渠交流攀谈。文字表述能够整体性地为读者讲解红旗渠的故事,而图片展示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不同时期的红旗渠风光,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悟红旗渠精神。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愿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红旗渠’!”相信这本书不仅会成为记录红旗渠建设史诗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载体,而且会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努力拼搏奋斗、干事创业,不断夯实、筑牢自己心中的“红旗渠”。

    责任编辑:只恒文

杨红樱:在作品中写出孩子成长的力量
青年作家如何创作红色文学作品
写作是工作,还是生活
永不磨灭的红旗渠精神
夏天过分灿烂的阳光,灼出一个小小的疤
仰望一座山(散文)
听雨,赏蒲,心有归处(散文)
亲爱的橘子老虎(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