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相册,发现父亲年轻时的照片不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拍摄于1999年夏天的那张,当时他刚25岁,看着照片,觉得自己长得很像父亲。
身为90后,我们这一代算是幸福的,经济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大小不一的书店已在城镇林立,课外书籍、学习教材比较齐全,可谓应有尽有。不像父亲他们70后那辈人,大部分家庭条件都很贫困艰苦,当时乡镇内几乎还没有书店,课外书也主要以连环画为主。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连环画算是当时最普遍、受欢迎的读物,如《西游记》《聊斋》《济公》等经典作品,除了经常向学校图书室借阅以外,其余就是同学之间互相传阅,大家孜孜不倦,被故事所吸引,陶醉在其中。
提到书,不得不说2007年,一次父亲领着我去逛位于上虞城区解放路84号的新华书店,我知道那里书很多,看的人也不少。走进店内,我大致转了一圈,随后来到了靠楼梯旁的一排书架前,踮起脚,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下来,看到是《大道之行——胡愈之传》,翻了几页,发现书中有提及上虞,我便饶有兴致地读了下去。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迷上了人物传记与乡土文史,如果不是那次去逛书店,我或许会与兴趣擦肩而过,现在想起来,首先我要感谢的是父亲。
每当节假日,父亲喜欢前往文博场所参观,尤其是去书画展厅,站在画前,父亲总是迟迟不愿离去,能观赏半个多小时,虽然对绘画,他纯粹是外行人,但看得出来,他对字画非常喜爱。记得有一回,父亲带我去虞北一位画家的家里,听父亲讲起过,这位画家是擅长绘画山水的。这次,父亲便是请他绘制一幅山水图,因为他一直觉得家中客厅中间的那面墙壁上好像缺少些什么,我知道,他很想挂一幅字画。在画家那里取了画,父亲便立即去百官城区进行裱框,如今这幅画仍挂在我家客厅,足有十来年了。
四年前,我去杭州读大学,虽是八十公里外的省会杭州,但对我来说,算是出远门了。去学校报到的那天,父亲说要送我去车站,一路上,还坚持要给我背包提行李,送我到检票处,说了很多,似乎有着讲不完的话,句句是对我的关照与叮嘱。我让他和母亲别为我担忧与操心,保重身体。检完票,走了一段路后,来到站台,当我转过身去,远远地看到他还站在人群密集的检票处向我挥手,不经意间,我便流下了久违的泪水。
父亲老得很快,不到五十,双手就变得粗糙了、头发也渐渐稀少了,想起以前他总是感慨良多,由于出门在外,每当读着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时常会想起父亲,因为那个熟悉的背影,一直在我内心矗立。
责任编辑:龚蓉梅
南京传媒学院学生 戴哲恒(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