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马,原名李志强,曾任《诗刊》编辑、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出版诗文集《铿锵青藏》《碎银集》《掌心的工地》等18部。作品入围全国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郭沫若诗歌奖和第七、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一等奖等奖项。
——————————
诗人李木马(本名李志强)每天业余时间在朋友圈必晒的日课是他的书法,除了诗人的身份,他还有一个身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木马的收获与勤奋是对等的,每天早中晚痴迷练字,他成了书法家,从唐山工务段的一名养路工开始,到技术干部、诗歌编辑,再到铁路文联创作员、宣传干部、和《人民铁道》报社编辑、记者……有人说,李木马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写铁路诗最多、最好的诗人之一。
日前,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李木马的诗集《高铁,高铁……》,这也是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成果,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时速350公里的京张线可以说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侧影,《高铁,高铁……》正是诗人以京张铁路建设为主线的诗集。
热爱诗歌并始终工作在铁路战线,三十多年来,李木马没有停止围绕铁路作诗,没有停止观察、思考与表达,正式出版的十几本诗集就是明证。诗人李木马的家乡在冀东农村,唐山大地震后几经辗转在丰南县胥各庄落脚——这里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台机车的诞生地。以后,李木马也到了铁路系统工作,在钢轨枕木间劳动了近20年。他的诗歌,也从钢轨铿锵声中悄然萌生了。
李木马说自己喜欢劳动,也喜欢体味、发现劳动中的诗意。“瓦匠、电焊、水暖、养路工我都干过,刚到铁路上工作也是在铁轨上筛石子,换枕木。”李木马说,铁路是他钟爱的事业,但他更爱诗歌。
“很多诗都是从火车上得到灵感的。”从刚在铁路工作的劳动经验,到后来经常火车往返于北京与太原学习诗歌创作,李木马从来没有离开过火车的陪伴。为此,他创作了大量铁路题材的诗歌。
诗人宗鄂有过这样一段评论:十几年间,他出京哈、下京九、走大秦、穿陇海、上青藏……几乎走遍了每一条铁路干线。十几年间,他也从一名普通的养路工成长为技术员、工程师、安全室主任,参与指挥过多项铁路工程;同样是十几年间,才气与灵感,加上扎实努力,他已经由当年一个虔诚学诗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一名颇具实力的青年诗人。扎实的生活基础和创作准备,成为他选择铁路一重大题材的必然条件和天然优势。
的确如此,一根披沥沧桑的枕木、一个巡道工渐行渐远的背影、一枚废弃的螺钉、一摊洒在路基上的油渍、一架腰杆笔直的信号灯、一块脾气倔强的花岗岩石砟,甚至一团棉丝散发出的工业气息……都让作为诗人的李木马为之激动、沉醉,产生无限的幻想和启示。
“在我看来,以高铁为主题实际上是诗人的一种创作自觉,同时也是一种命题作文。”李木马说。这种命题来自时代,也来自长期供职铁道系统的工作实际,时代命题与自我命题共同造就了诗人李木马独树一帜的高铁诗。
命题作文的创作很艰难,容易写成赞美体,流于表面。然而,李木马的高铁诗中有他缜密的入微的观察,更有他对于铁路场景的独特诗意复原和艺术提升。比如在《拧螺丝的人》中,李木马这样写道:
我看见拧螺丝的过程中
一种力量向下走了
一种力量向上走了
我还看见每颗螺丝都像一个人
暗自通过怀里的盘山小道
努力提升着自己
每颗螺丝都像一个人,这大胆的想象,带着一种情感的力量,把一种我们熟悉的物品拟人化,令人眼前一亮,有一种生命力量的传达。其实,仅就诗人的写作而言,命题作文又与命题本身无关。诗人选择了高铁这一具有强烈时代符号的主题,然而,诗集中的许多诗歌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所抓住的一些倏忽即逝的生命感受。
在《走向》中,李木马写道:
从百年前的京张铁路
到今天的京张高铁
道路在成长中反而低下了身段
从绕着山岭迂回前进
到从山根下以长大隧道洞穿
……
高铁,专注的走向如某种意志
在悄然下潜中
抵达了某种低调的深度
这些诗句调动了诗人对于高铁的体察、认知与思考,在写作中,诗人把高铁作为一个生命体去感受和描摹,而不是简单的颂扬。
命题作文最难的是毫无命题的痕迹,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灵动,以及说不出的那一份趣味。比如《钢筋工潘艳梅》,李木马用诗歌为高铁工人塑像:
钢筋工潘艳梅
31岁,河南新乡人
做勾筋,直径8毫米
8根一排,脚踩开关,数秒完成
系着花围裙,圃中的园丁
钢筋,小葱一样粗细的钢筋
让她拿捏得有滋有味
——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女钢筋工在工地上的形象托举到读者面前。接着,诗人转换场景——
吃晚饭的时候我又碰到了潘艳梅
牛仔裤,绿拖鞋,刚刚洗过的头发
盘起来。她正拿着饭盒走出宿舍
工棚低低的屋檐下
两串红辣椒,开始了
晚风中意味深长的晃动
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工人形象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形象:自强、自立、勤劳、乐观。文学是历史的一份特殊底稿,李木马说,自己为“潘艳梅”这样普通劳动者写诗,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给这些普通工人在诗歌史中留下一个位置”。
责任编辑:只恒文
本报记者 李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