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出生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这个地方夏天很短,冬天很长。所以,冬季最常吃的都是那些能存得住的食物,比如萝卜、土豆、酸菜。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用来储存土豆、萝卜的地窖,厨房里也都会放着一口储存酸菜的大缸。
酸菜有很多吃法,可以炒着吃,可以炖肉吃,还可以做汤喝。但最经典的是拌馅儿吃。酸菜馅儿饺子可是东北人最拿得出手的料理之一,我最喜欢的也是母亲做的酸菜馅饺子。
酸菜的结构简单,就是酸菜帮、酸菜叶,还有个特别的部分是酸菜心。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个部分哪怕生吃也很好吃。童年里,这是我和姐姐最喜欢吃的“零食”。每次母亲把酸菜从缸里捞出来,我和姐姐都会在母亲身边转悠,争取第一时间拿到中意的酸菜心。
偶尔赶上我和姐姐在屋里玩,母亲就在厨房里喊:“吃不吃酸菜心?”我和姐姐都会立马跑进来,享受“酸气扑鼻”的美好。后来,我和姐姐也长大了,对酸菜心的兴趣大不如前。但母亲每次洗酸菜的时候还是会问一句“吃酸菜心吗?”这个习惯,她一直保留到现在。
酸菜馅儿饺子堪称东北的经典美食之一,但我爱吃的不是最经典的酸菜肉馅儿饺子,而是母亲独创的,纯酸菜馅儿的饺子。就是里面没有肉,只有酸菜拌成馅儿的饺子。
读大学后,回家的日子就少了,母亲独特配方的饺子供应不足,我只有过年回家才能吃得上。有时候馋了就会去学校食堂或者附近的饺子馆搜寻一圈,可我找遍了也没有发现哪家卖“只有酸菜没有肉”的饺子。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北京,只有酸菜的饺子从大学时期的偶尔一顿,彻底变成了奢望。一年只有七天年假,来回路上两天,在家里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五天。回家的这5天里,我就会连吃5天酸菜馅儿饺子,临走的时候还会让母亲将煮好的饺子打包带走。
结婚后,在北京扎了根。婆家是河北人,生活习惯和东北并无很大不同,日常也从没有因为饮食而产生过分歧。只是他们很少吃酸菜,更不吃酸菜馅饺子。秋天的时候我实在是馋得不行,就和老公在超市买了袋酸菜,打算自己包一顿酸菜馅儿饺子。不过,这饺子不是我一个人吃,肉是一定要放的。
坦白说,这顿饺子真的不难吃,有菜有肉,也足够香。就是跟我想要的味道差了十万八千里。不是肉的问题,是因为酸菜本身就不对。没有自己家腌浸的那么“正宗”,酸是酸,但少了人情味儿和鲜味儿也就少了“家乡”的味道。
后来,我和母亲视频谈起这个话题。母亲把包酸菜馅儿饺子的方法口述给我,我随便一听也没当回事。母亲可能是怕我记不住,挂了视频又给我用语音发了一遍。但我再没尝试过,因为我知道我需要的不是这个配方,母亲和家的味道是我没有办法配出来的。
责任编辑:龚蓉梅
北京自由职业者 毛小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