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2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谢谢我的十八岁(随笔)

河南大学文学院学生 潘幸泉(19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2月22日   08 版)

    2021对我来说,是从刚背起书包上学时就挂记着的一年——高考之年。这年我十八岁,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全方位综合实力的考量,学业水平、身体素质、心态调控、高考政策、临场发挥、运气等一系列因素几乎缺一不可,如同一辆车要想跑得快,得确保每个零部件坚固可靠、正常运转才行。

    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能将每个零件都打磨得那么好,要做到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并非易事。比如我自己,和心仪的学校仅差0.5分,其间许多缘由不得不说有点像是2021年跟我开的玩笑——生活总会在我们自以为是的“必然”中混入些许个“偶然”,有时是惊喜,有时则是意外。

    不过,如果真的要问我对此结局是否很不甘心,我会认真地回答:不是的。现在的一切都很好,我能感受到自己脱胎换骨的全过程,更能察觉到“命运”对我的考验永远是真诚和周到的。我很庆幸能在十八岁这个人生重要节点“失败”了一回,它在我眼里甚至算不上挫折,更多的是全新的机会。

    高一时老师让写一件“最自豪的事情”,我写下:体育中考备考的一天,我是全班唯一一个坚持下来跑了21圈的人。若要说现在“最自豪的事情”,可以再加上一条:备战高考的4月,我证明了自己拥有十足的潜力追求我的幸福。

    高三的4月,学校安排了为时两周的大自习,纯自学个性化查漏补缺。老师再三强调,如果这个机会把握不好,后面的密集训练就会相当吃力。当时我捕捉到一丝机会的味道:对我来说这个大自习才是真正的高考,因为它是检验自己有无坚毅、自律、认真、清醒、灵活的学习品质和能力的绝佳时机。既然老师说能高质量坚持到最后的同学少之又少,那我一定要经得住这次考验,证明自己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

    老师还告诫大家: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要看得到凭自身素质不管考上哪所大学都可以得到幸福的人生。必须说这是一个很棒的点子,但我认为借鉴老师这个思路的最积极实用的落脚点应在于:坚信自己可以掌控未来!无论命运把我们带向何方,生活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仍然能决定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仅靠考上顶尖大学来证明自身价值。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追寻幸福,高考只是其中一站。我的幸福是用文字书写人们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那就需要我做一个与普通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家,并思考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它需要毅力、规划、自省等品质,这恰是在高考中能训练到的品质,我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拥有这种驾驭生活和幸福的能力。

    4月的不懈坚守和努力更让我明白,高考过程比高考结果更重要,高考结果往往只有短期效力,而高考过程中我们能看见的、坚持过的、深悟到的东西一定更具有长远影响力。高考之所以珍贵,之所以能成为很多人心中最纯洁的回忆,是因为它彰显了一个人最拼搏、昂扬、优秀的姿态。

    高一高二时我遭遇到非常严重的内耗问题,但也庆幸煎熬过程中,凭借坚忍的意志和将自己打碎重构的勇气,最终不仅冲出内耗的莫比乌斯环,思维能力和逻辑水平也上了好几个台阶。高三的艰苦和消磨,是对我成长中重要阶段的严峻考验。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高考证明了我拥有追求幸福和梦想的能力。

    在此信念加持下,上大学后我做了认真的学习规划,并严格执行着每天的任务,这种纯自律的学习模式是中学时所缺少的。来到新的环境,我发现自己没有迷失方向,时刻掌握着自己的生活状态,不为琐碎的事情和信息失去定力。感谢2021年赠予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我想,这就是我的十八岁带给我的礼物。

    责任编辑:龚蓉梅

不知这样的夜晚还有多少(小说)
谢谢我的十八岁(随笔)
生命最后的呐喊(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