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3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梁晓声与王海鸰:不一样的“人世间”

本报记者 只恒文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3月08日   01 版)

    《人世间》原著小说作者 梁晓声

    《人世间》编剧 王海鸰

    2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京召开“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本报记者 只恒文/摄

    “你有什么要陈述的吗?”

    《人世间》播放到第46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发现,“审判长不是梁晓声嘛,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今后要跨界当演员……”

    会场内响起一片笑声。这是2月28日下午,出现在“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上的一个场景。当天,作家、编剧、导演、出品方以及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等,齐聚中国作家协会,以电视剧《人世间》热播为契机,探讨总结文学影视改编的经验与方法道路。

    这次座谈会是中国作协近年来召开的为数不多的以影视改编为主题的座谈。从长篇小说到影视改编,“人世间”的创作有何不同;新时代文学究竟该如何主动出击、主动输出;影视创作怎样才能击中年轻人的心灵,让他们从中找到一种开悟、一种关爱和一种成长……这个“座谈会”“研讨会”首先从主题内容上实现了“破圈”“跨界”和融合,如同高校里一堂现实生动的“大思政课”,引发专家学者和青年朋友的关注与热议。

    会上,《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电视剧《人世间》编剧王海鸰等讲述自己对于“人世间”的理解,以及创作生产的幕后故事。

    梁晓声:如果小说可以重写,剧中的那些智慧之点我都会融进去

    长篇小说《人世间》,全书115万字,历经数年创作完成,首次出版的时间是2017年12月。最早来找梁晓声商量改编事宜的是两位年轻人:吴凤未、魏童。细心的观众在电视剧《人世间》推广海报和出品字幕中会发现,有一行字是“一未文化”,就是吴凤未和魏童共同创办的文化公司。

    2018年年初,小说《人世间》并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也很少推广,“一未文化”此时选择主流IP作品《人世间》,需要有一定的实力、勇气和超前的内容判断眼光。

    “我对年轻人的事业一向是支持的。”梁晓声说,但此次却“极为坚决地反对,因为我知道这一部书的改编是相当有难度的,凤未和魏童在我家里被我泼冷水泼得几度落泪,有几次是含泪而走的,在我家里估计谈这事不下十次。但是年轻人要做事挡都挡不住,后来话剧版《人世间》,也是他们努力推上去的。”

    对作家梁晓声来说,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读者。这部小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社区——共乐区为背景,透过周家三兄妹的成长经历,勾连起三线建设、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塑造出众多劳动者、建设者、改革者、创业者的人物群像,从他们充满悲欢离合的跌宕人生中,记录“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3月1日晚,《人世间》收官,CSM(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调查显示,全国网平均收视率、单集最高收视份额创央视一套电视剧近三年新高。

    “世间的苦啊,爱要离散雨要下;世间的甜啊,走多远都记得回家;平凡的我们,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无论是片头还是主题曲,电视剧都很准确地展现了原作的气质,并且是带有深情的凝练。”梁晓声对编导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剧中周母的形象改编是高于原创的。“小说里的周母还是相对单薄、比较概念化的,我确实也没有有心把周母当作一个主要角色来写。在某种程度上,原著中她是带有喜剧色彩、使阅读不至于过于疲劳的一个形象,但是经过萨日娜老师的精彩呈现,周母在剧情前一部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我深深觉得,如果我的小说可以重写,剧中的那些智慧之点我都会融进去。包括周蓉招研究生的细节,最后还是成全了那个年轻人。谁年轻的时候没犯过错误?不就那点儿错误。长于他们的成年人怎么就不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剧中展现了一代对另一代人的包容和关照,这也是非常棒的一点。”梁晓声说。

    在两个电影制片厂工作过20多年的梁晓声,从没有出过镜。这次《人世间》拍摄时,梁晓声去剧组探班,正好第二天要拍周秉昆上法庭,导演不太满意法官的形象,就对梁晓声说:“要不您试试?”说到这第一次出镜,梁晓声坦言:“好在我的大多数台词是读判决书,我很不愿意看那一集。导演说,你出镜我会很高兴。为了使他高兴,我出了镜。”

    之前从不改编别人作品的王海鸰:从《人世间》中,我看到了中国某个历史阶段某一群有代表性的小人物

    王海鸰是2018年12月3日接到导演李路的改编邀请的,在此之前她“从不改编别人作品”,“原因有二:一,我一直是原创。二,改编有风险,改好了原著好;改不好编剧的锅,教训很多。”

    当时王海鸰正在带学生,手里也有其他项目,决定先看书接触一下再做取舍。读了梁晓声的《人世间》后,王海鸰被书中周秉昆及家人及街坊朋友的生活吸引。“我从来不是梁晓声小说的目标读者,如果没有这个契机我可能还不会去读,那就得错过一个了解我生活盲点的机会。那个阶段我特别爱将历史书和相关文学书做交叉比对,从而窥探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从《人世间》中,我看到了中国某个历史阶段某一群有代表性的小人物,真实扎实鲜活,可算得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诠释。”王海鸰感慨地说。

    王海鸰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创作过中篇小说《她们的路》《星期天的寻觅》等作品,自1992年担任爱情剧《爱你没商量》编剧,开启了她的编剧生涯,她的《中国式离婚》《牵手》《大校的女儿》等作品,频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观众讨论。在被“人世间”吸引后,年近七旬、创作中追求完美的她,又找来李路导演的作品看后,才最终决定合作。

    越是严肃文学,改编起来就会越难,编剧听到的声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

    2019年3月22日,剧本合同正式签订。开写前,王海鸰与梁晓声、导演李路及团队开了三次会。会上,梁晓声也说了些想法。“还记得当时他为剧本设计的一个开头,也许这只是一个即兴的设计,但足以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在剧本创作中某种理念上的不同。”王海鸰回忆说。

    在王海鸰看来,《人世间》是严肃文学,严肃文学更多是作者个人对生活经历的思考以及私人情感的抒发,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所以,“越是严肃文学,个人化的痕迹会越重,改编起来就会越难。将小说表达转化为影视表达,除了技术上的,更有理念上的。”王海鸰说。

    于是,创作个性鲜明的王海鸰决定不再征询作者意见,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直觉、冲动和热情。“作为编剧我有个体会,听到的声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保护直觉不受干扰其实挺难,有点像保护天真,加上我抗干扰能力又差,唯有躲。自此和晓声再未就创作做过交流,我不问,他不说,直到剧集播出后也只字不说。我想他心中的遗憾肯定很多。听过不少原著骂改编者的传闻,晓声没有,充分显示了他的睿智大度宽容还有厚道。”

    让每个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同其他生命发生了情感关联,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

    2019年8月16日,小说《人世间》以当届最高票获茅盾文学奖,剧本创作小群里一片欢呼、与有荣焉,“唯编剧感到的是压力,”王海鸰说。

    创作开始前,王海鸰做的准备工作是反复通读原著,查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资料,当地人们的生存状况、人情风俗。谈到具体的改编过程,王海鸰说:“在学习思考中,剧本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让每个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同其他生命发生了情感关联,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是小说中尝遍人间疾苦的‘光字片’工人阶层,能够一步步走下去的根本所在。此外,家庭伦理剧受众广泛,同时也是我擅长的领域。”

    于是,王海鸰决定以家庭为核心编织人物关系、构建戏剧结构,以此向外发散,如冬梅父母等官员,如六小君子、如企业家骆士宾、姚立松等人物命运,皆与周家扭结在一起,从而实现以小见大自下而上,史诗性表达的目的。“思路有了后,架构交由学生去做,通常男孩子对宏观思考把握能力比较强,他搭起骨架,骨架上的血肉就由我来填充,写细节是我的强项。”王海鸰说。

    王海鸰本以为有这么厚重的文学基础,又有了满意的戏剧结构,问题应该不大,“没想到这个过程比想象中难得多。”

    播出时,王海鸰很喜欢通过“弹幕”与观众交流,观众对周家或说对秉昆夫妻更感兴趣,对官商或企业的兴趣远不如周家。“写的时候我有所预料,但想,仅把戏局限在家庭势必会降低该剧的分量,也不合小说初衷。坚持加了,好比在精米细面里掺上了粗粮,不好吃,嚼嚼咽,有营养,权作寓教于乐。还有观众在弹幕里骂我,说编剧魔改,比原著差远了;我就回,‘那请不要看了光看原著就好’。等于帮小说推了书。当然也有夸的,我最受用的夸奖是:这剧绝了,永远让你猜不到后面是什么。这正是剧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啊。”王海鸰说。

    借电视剧的成功播出,王海鸰希望加强对小说《人世间》严肃文学属性的强调。她认为,严肃文学的根本是人性的真实,越真实越可信,可信才动人。“作家们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广泛地推介,影视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如果有了急功近利的动机,小说很难写好。”王海鸰举例分析道,“曾收到过年轻作家的小说,走的基本是电视剧的路数,上来就是一个大反转,一个反转接着一个。我尽可能为作者向多家影视公司推荐了,据我所知,反馈不好。现在的影视公司和从前大不一样,编辑都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和沟通表达能力,让我深感影视创作行业的风气已逐渐走向了艺术本身的正轨,所以,作家只有坚持写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人性相通,迎合没有出路。”

梁晓声与王海鸰:不一样的“人世间”
《奇迹笨小孩》:平凡人的奇迹,为年轻创业者带来希望
聪明人的幽默是什么样子
世人可知晏阳初
老猫(随笔)
以“志愿者”的名字将属于自己的故事镌刻进时代
翅碱蓬,撑起红海滩的美丽(散文)
做个施夷光(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